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霍乱弧菌非O1群和非O139群
1.病原体
该菌为革兰阴性,呈弧形,天然存在于含盐的水中,但在淡水到海水之间的水环境仍可存活。霍乱弧菌非O1群和非O139群一般不产生霍乱毒素,但对于这些病原体如何致病了解不多。目前被认为能引起霍乱的血清群为O1群和O139群。然而,在美国由血清群O141和O75产毒株引起的霍乱样症状病例则很少报告。
(注:该菌不应与其他弧菌血清群或本书其他章节描述的其他弧菌,如可引起霍乱的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等相混淆)。
霍乱弧菌非O1群和非O139群的生存能力比其他大多数致病性弧菌更强,可在淡水和含盐量达3%的水中存活。然而,这些病原体对低温(如冷冻)和酸性环境很敏感。此外,充分烧熟食品可杀灭霍乱弧菌非O1群和非O139群。霍乱弧菌非O1群和非O139群无荚膜,故对常见消毒剂,如酒精和漂白粉敏感。
消费者须知
弧菌有不同的种类。这种弧菌不会引起霍乱(这种弧菌在另一章节描述),但可引起腹泻、胃痉挛、发热、恶心和(或)呕吐,在约1周内这些症状可自行消失。在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的人群,该菌可侵入血流,引起身体其他部位严重的或致死性感染,每年死亡的人数约为5%。
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的人群包括患有HIV/艾滋病或使用降低免疫系统功能药物,如一些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癌症药物的患者。需特别指出的是,这些人群应一直食用烧熟的海产品,如果出现症状,立即就诊。这种弧菌通常生存在微咸的水中,也可在海洋和内陆的淡水如河水中生存,从感染者排出的粪便(如来自污水)可排入水中。如果人们食用的水或海产品含有病原体,或者污染的水以其他方式接触了食品,则被弧菌污染的水源就可引起疾病。在美国,每年发生该病有17 000例。通过烧煮海产品直至内部温度达到62.78℃且持续15秒,但对于鱼饼之类需68.33℃,酿馅鱼则需73.89℃,才可有助于保护自己的健康。重要的是,要用清洁水清洗海产品,如处理或烧煮海产品时应冲洗双手、炊具和物体表面;将食品保持在低温4.44℃或更低,使得生食品与熟食品以及用于烧煮或食用的炊具和表面物体分开。在冲洗厨房表面后,应使用从市场购买的厨房清洁剂进行清洗。你也许已经听说,人们应在某些带有“R”的月份,如一月(January)、二月(February)等,食用牡蛎或其他贝类。但应记住,污染海产品的弧菌和其他细菌(和病毒)可在任何月份致病,因此要全年遵循基本的食品安全提示。
2.疾病
霍乱弧菌非O1群和非O139群可引起胃肠炎,但不引起霍乱。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偶尔可引起败血性感染。这些基础疾病包括慢性肝脏疾病(肝硬化、肝炎、肝脏移植和肝癌)、血清铁水平升高(血色素沉着症)、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如化疗、使用类固醇药物和其他免疫抑制剂、艾滋病)、其他慢性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肠道疾病和胃酸不足)等。因此,这些疾病患者只有在海产品完全烧熟后才能食用。
·病死率:死亡一般发生在有上述基础疾病的人群,病死率约为5%。
·感染剂量:一般认为必须摄入大量病原体(超过100万)才能引起疾病。
·潜伏期:一般在摄入细菌后1~3天出现症状。
·发病/并发症:摄入该菌后引起的腹泻一般为自限性。然而,可发生败血症感染。霍乱弧菌非O1群和非O139群引起的病死率约为5%,与创伤弧菌感染的病死率相似,一般发生于有基础疾病者。
·症状:腹泻、腹部痉挛和发热是该病的主要症状,在感染者中约有25%出现恶心和呕吐,有25%感染者出现血便和黏液便。
·病程:通常在7天内症状消失。
·侵入途径:经口感染(偶尔该菌感染不经食物传播,而是经伤口或者耳朵感染)。
·发病机制:对于不产生霍乱毒素(CT)的霍乱弧菌菌株如何致病尚不太了解。这些菌株通常可产生其他类型的肠毒素,如RTX(repeats in toxin)毒素,但尚无显示为感染所必需。
3.发病频率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美国每年发生由这些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17 564例(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375761/)。2011年春季,美国发生了首起牡蛎引起的霍乱弧菌O75暴发。有10例患者与食用佛罗里达的生牡蛎有关(见Onifade TJM,Hutchison R,Van Zile K,Bodager D,Baker R,Blackmore C. 2011. Toxin producing Vibrio cholerae O75 outbreak. United States,March to April 2011. Eurosurveillance. 16(20):pii=19870.)。
4.传染来源
散发病例通常发生于美国沿海,并与在温暖月份食用生的、未烧熟的或交叉污染的食物有关。
5.诊断
从病人的腹泻粪便或从败血症病人的血液中检出病原体,可作出霍乱弧菌感染的诊断。
6.目标人群
任何食用生的贝类食物的人员易于发生由该菌引起的腹泻。如上所述,肝硬化或免疫缺陷者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败血症。
7.食品检测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编写的细菌学检测手册[(Bacteriological Analytical Manual(http://www.fda.gov/Food/FoodScienceResearch/ LaboratoryMethods/ucm2006949.htm)]描述了从食物中分离该菌的最常用方法。该菌有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种类型,因此推荐检测食品分离物的毒力因子。细菌检测手册推荐用PCR检测导致霍乱毒素产生的基因。
8.暴发示例
该病一般与散发病例相关,很少引起暴发。2011年春季,美国发生了首起牡蛎引起的霍乱弧菌O75暴发。有10个病例与食用佛罗里达的生牡蛎有关(见Onifade TJM,Hutchison R,Van Zile K,Bodager D,Baker R,Blackmore C. 2011. Toxin producing Vibrio cholerae O75 outbreak. United States,March to April 2011. Eurosurveillance. 16(20):pii=19870.)。
9.资源
·关于霍乱弧菌的一般信息,参见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疾病列表(CDC disease listing)(http://www.cdc.gov/cholera/index.html)。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分类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 Taxonomy/Browser/wwwtax.cgi)提供霍乱弧菌分型的历史沿革以及目前的基因序列信息。
其他读物:
FAO/WHO,2005. Risk Assessment of Choleragenic Vibrio cholerae O1 and O139 in Warm-Water Shrimp in International Trade:Interpretative Summary and Technical Report,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Geneva,Switzerland.
CDC. 2008. Summary of human Vibrio cases reported to CDC,2007.
Crump JA,Bopp CA,Greene KD,Kubota KA,Middendorf RL,Wells JG,Mintz ED. 2003. Toxigenic Vibrio cholerae serogroup O141-associated cholera-like diarrhea and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 Infect. Dis. 187:866-868.
Tobin-D'Angelo M,Smith AR,Bulens SN,Thomas S,Hodel M,Izumiya H,Arakawa E,Morita M,Watanabe H,Marin C,Parsons MB,Greene K,Cooper K,Haydel D,Bopp C,Yu P,Mintz E. 2008. Severe diarrhea caused by cholera toxinproducing Vibrio cholerae serogroup O75 infections acquired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Clin. Infect. Dis. 47:1035-1040.
Vezzulli L,Guzman CA,Colwell RR,Pruzzo C. 2008. Dual role colonization factors connecting Vibrio cholerae’s lifestyles in human and aquatic environments open new perspectives for comba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Curr. Opin. Biotechnol. 19:254-259.
West BC,Silberman R,Otterson WN. 1998.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 and septicemia caused by non-O1 Vibrio cholerae:first reported case and review of biliary infections with Vibrio cholerae.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30:187-191.
(周祖木 译,邹艳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