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术麻醉典型病例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小儿全身麻醉的诱导

麻醉的准备工作应在患儿进入手术室之前完成,检查麻醉机及通气管道是否通畅、麻醉药预先配制并标注药物浓度、准备齐全的气管导管和咽喉镜、查看监护仪运转是否正常并预调合适的报警上下限。小儿全身麻醉诱导方法有多种,根据给药途径可分为口服、面罩吸入、静脉注射、直肠内给药、鼻腔及舌下给药、肌内注射等。
一、口服和口腔黏膜给药诱导
口服给药途径诱导是儿童麻醉前用药较为理想的途径。最常选用的麻醉药是咪达唑仑、氯胺酮等,可单独或混合使用。有报道认为,咪达唑仑和氯胺酮的联合应用是最有效的术前用药方法,分离满意度在使用氯胺酮6mg/kg时为60%,使用咪达唑仑0.5mg/kg 为81%,而二者联合用药(氯胺酮4mg/kg和咪达唑仑0.4mg/kg)为100%。而且,联合用药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右旋美托咪啶(dexmendetomidine hydrochloride,DEX)是一种新型的药物。患儿在术前30~50分钟口服1μg/kg(推荐3~4μg/ kg),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无不良反应发生,患儿父母满意度高。
二、面罩下吸入诱导
吸入麻醉诱导具有起效快、无痛苦及易被接受等优点。小儿对于吸入麻醉药的吸收、分布较成人快。通过面罩吸入是小儿最常用的吸入麻醉诱导技术。麻醉诱导时常用七氟烷和氧气,氧化亚氮由于其麻醉性能较弱,不能单纯用于吸入诱导,临床上多用作挥发性吸入麻醉药的辅助用药。吸入诱导的实施经面罩吸入,最好选用透明的无效腔最小的面罩,便于诱导过程对患儿口唇颜色的观察。

(一)浓度递增吸入诱导方法

经典的吸入诱导方法是把含70%氧化亚氮、大流量氧通过患儿面部上方的面罩吹向患儿口鼻部,同时慢慢放下面罩到患儿脸上。在1~2分钟里,患儿表现出氧化亚氮的作用:眼球震颤、慢而规则的呼吸。开启七氟烷蒸发器,起始刻度为0.5%,患儿每呼吸2~3次后增加吸入浓度0.5%(如果希望加快速度可增加1.5%),直至达到6%后维持。确认足够麻醉深度建立起来后,降低挥发罐的浓度至3%~3.5%七氟烷。这种逐步增加浓度的方法常不会引起咳嗽及喉痉挛,诱导过程平稳安全。

(二)深吸气高浓度吸入诱导方法

对于婴幼儿或焦虑紧张的患儿以及希望快速诱导的患儿,麻醉医师可以考虑选择深吸气高浓度吸入诱导法,此方法是目前小儿吸入麻醉诱导最常用的方法。先排空呼吸回路,用含高浓度6%~8%七氟烷和60%~70%氧化亚氮的混合气体充满回路1~2分钟,新鲜气流量3~6L/min,使整个呼吸回路充满高浓度的麻醉药。将面罩扣于患儿面部,一般呼吸5~10次或1分钟内即可使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安静入睡。如吸入诱导过程中,患儿出现躁动,给予适当制动,患儿很快也就进入麻醉状态。面罩通气时应重视对患儿的各种生命指标的监测,如呼吸音、呼吸运动、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和呼吸囊的运动等,也包括心电图(ECG)、血压(BP)和血氧饱和度(SpO 2)的监测。达到预期的麻醉深度后,即应降低新鲜气流量至0.5~1.0L/min和吸入麻醉药浓度,防止发生麻醉过深而至心动过缓、低BP或呼吸抑制。麻醉诱导过程中患儿的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异常,应立即降低吸入麻醉药的浓度或完全关闭吸入麻醉药挥发罐,用高流量100% O 2冲洗呼吸回路,适当洗出体内及呼吸回路中的麻醉药,但应避免矫枉过正,即麻醉过浅。若出现氧饱和度下降,除呼吸抑制的因素外,还应考虑氧化亚氮浓度是否过高,应关闭氧化亚氮,用100% O 2通气直至氧饱和度恢复正常。诱导中常常会由于患儿吸入麻醉后出现舌后坠或轻度喉痉挛等呼吸道梗阻的表现,一般只需轻托下颌或置入口咽通气道即可缓解。若患儿症状加重,出现严重的屏气、呛咳或喉痉挛,可在加深麻醉或使用肌松药的同时行气管插管。我院在七氟烷吸入诱导对患儿循环、镇静深度的影响上进行了研究,研究指出七氟烷对患儿镇静程度和循环呈剂量相关性抑制,8%七氟烷吸入诱导对循环的抑制较大,诱导过程中并发症较多,对大脑皮质有暴发性抑制的倾向,虽诱导速度最快但不可取;4%七氟烷吸入诱导时间稍长,无法较好地抑制插管刺激,故新生儿全凭吸入七氟烷诱导以6%为宜。
三、静脉诱导
静脉诱导是小儿麻醉诱导的主要方法,尤其适用于已经开放静脉的患儿。选择静脉诱导时,要根据手术时间的长短、手术创伤的程度以及是否气管插管等因素选用药物及剂量,且应同时考虑镇静、镇痛和肌松的问题。如体表手术或者短小的门诊手术,不需要气管插管,用面罩或喉罩即可维持气道通畅,仅提供足够的镇静和镇痛而不需要肌松。反之,需要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静脉诱导时,往往需要借助肌松药顺利完成气管内插管,并可提供手术时的肌肉松弛、便于控制通气。应用肌松药时,可减少强效吸入麻醉药或静脉麻醉药的用量,因此也降低了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心搏骤停的发生率。如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联合应用时,即患儿开始时在吸入麻醉下入睡,开放静脉后给予静脉麻醉药以完成麻醉诱导。此时,静脉麻醉药的剂量应减小或静脉给药后减小吸入麻醉药的浓度。现在一般采用顺序静脉给予芬太尼2μg/kg(或舒芬太尼0.3~0.5μg/kg)、维库溴铵0.1mg/kg(或罗库溴铵0.6mg/kg)、丙泊酚2.5mg/kg,待患儿意识消失、肌松满意后进行气管插管。新生儿、危重患儿用量需减少。
氯胺酮是较好的诱导药物。在某些特殊情况,特别是心血管不稳定、反应性气道疾患的高危患儿,可选用氯胺酮进行静脉诱导。静脉氯胺酮用量2mg/kg,可使患儿在1~2分钟内出现无知觉及全身肌肉紧张状态。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氯胺酮引起的分泌物增多,就在诱导前常规给予阿托品或其他抗涎液分泌药物。
四、直肠给药诱导
临床上广泛应用水合氯醛,以10%水合氯醛按0.5ml/kg的剂量注入肛门,患儿约5分钟后入睡,维持1小时左右,对呼吸影响较小。此法常用于患儿的一些无创操作检查,如CT检查、静脉穿刺及术前镇静药使用。
五、经鼻腔给药诱导
经鼻腔给药的效果不确切,目前不推荐使用。常用的药物及剂量为氯胺酮3~5mg/kg或咪达唑仑0.2~0.3mg/kg。
六、肌内注射诱导
氯胺酮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肌内注射诱导的药物,常用剂量为5~8mg/kg,约2~3分钟后起效,持续时间30~50分钟,但其嗜睡状态可能持续更长,因此,在一些短小手术和门诊手术,推荐1~2mg/kg静脉注射,以避免应用大剂量氯胺酮而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术后恢复时间延长,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氯胺酮常与咪达唑仑0.05mg/kg和阿托品0.02mg/kg联合肌内注射,可减少分泌物增多、谵妄、烦躁、噩梦、术后呕吐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