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小儿全身麻醉的维持
一、理想的全身麻醉
必须在不严重干扰机体生理功能的前提下,具备满足手术的全麻四要素,即镇痛完善、意识消失、肌肉松弛及神经反射迟钝。
二、吸入麻醉维持
(一)麻醉药选择 1.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2O)
N 2 O的最大优点是血气分配系数仅为0.47,诱导迅速、平稳、苏醒快,对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无明显抑制作用。N 2 O麻醉效能低,吸入70% N 2 O尚无法达到1MAC,只相当于0.6MAC,因而常与其他麻醉药合用。弥散性缺氧是N 2 O的主要不良反应。因为N 2 O在血液中的溶解度比O 2大30余倍,因此在气胸、气栓、肠梗阻的患儿及不可扩张的气体腔(中耳、鼻窦、脑室)应避免应用N 2 O。
2.七氟烷(sevoflurane)
七氟烷对呼吸道无刺激性,气味易被患儿接受,很少导致喉痉挛;血/气分配系数低,仅为0.63,起效迅速,停药后苏醒快,所以是一种理想的小儿麻醉诱导药物。在小儿麻醉诱导前,因其静脉通路在清醒状态下常较难建立,尤其对于不能合作的婴幼儿,可吸入七氟烷,入睡后开放静脉再行诱导麻醉。七氟烷的MAC与年龄相关,新生儿MAC为3.3%,1~6个月为3.2%,6个月~1岁为2.5%,1~9岁时为2.03%。小儿吸入60%的N 2O时仅减少挥发性麻醉药25% MAC。七氟烷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很少导致心动过缓,对肝、肾功能无影响,适合低流量吸入麻醉,能增强肌肉松弛药的作用。七氟烷苏醒快,但在苏醒过程中躁动、谵妄的发生率高于氟烷、恩氟烷及异氟烷麻醉。
3.异氟烷(isoflurane)
异氟烷血/气分配系数低,因此麻醉诱导及苏醒迅速,麻醉深度易于调节。代谢产物少、对肝肾影响小、并发症少。异氟烷可强化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因此麻醉时肌松药用量可以减少。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异氟烷可产生血管扩张、心肌抑制及心动过缓,异氟烷可使幼儿血压降低但心率可无变化。
4.地氟烷(desflurane)
地氟烷的血/气分配系数0.42,是溶解度最小的挥发性麻醉药,麻醉诱导和苏醒均很迅速,可精确地控制肺泡浓度,快速调节麻醉深度。地氟烷对呼吸道具有较大的刺激性,不能单独用于小儿全身麻醉诱导。建议将地氟烷应用于儿童麻醉的维持。与七氟烷相似,1MAC地氟烷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麻醉期间心律紊乱和心动过速并不常见。地氟烷麻醉效能弱,MAC高,需用较高麻醉浓度。地氟烷吸入后生物转化率低,仅是异氟烷的1/10,对肝肾功能无毒性。地氟烷麻醉维持时应注意浓度调节幅度不可过大,否则可引起血压的剧烈波动。
5.恩氟烷(enflurane)
恩氟烷诱导、苏醒快,肌松良好,不增加气道分泌物,很少引起心律失常。但恩氟烷麻醉时可使脑电图(EEG)中出现惊厥性棘波,严重时出现惊厥。故恩氟烷麻醉深度不宜过深。
吸入麻醉药的作用强度取决于药物在血中的分压,而不是浓度。能否尽快达到所需血药分压,是吸入药物可控性的关键要素。因而在药物选择上应首选对心血管作用小或肝肾影响轻微的药物。氟烷及七氟烷的共同特点是血/气分配系数小,意味着吸入麻醉药在血中溶解的浓度低,可很快提高/降低在血中的分压。
所有挥发性麻醉药都会抑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造成肺内右向左分流增加,对一些有支气管肺发育不全的早产儿会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当麻醉加深时,循环系统尚未出现变化,患儿就有可能发生SpO 2降低,这类患儿若采用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的静脉麻醉就可较好地维持其SpO 2。
(二)影响吸入麻醉维持的因素
1.麻醉通气回路 麻醉通气回路直接与麻醉诱导和苏醒速度的快慢有关。
2.新鲜气流量
3.吸入麻醉药浓度
4.麻醉药的摄取
(三)吸入麻醉维持的实施
若应用吸入麻醉诱导,在达到适当的麻醉深度后,应降低吸入药的浓度,同时减少新鲜气流量,以免麻醉变浅。同时也应注意气管插管后降低吸入药的浓度,避免高浓度导致的严重的心肌抑制、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或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患儿进入手术室时已有静脉通路,也可采用静吸复合的全身麻醉方法。给予丙泊酚镇静后开启吸入麻醉药挥发罐。开启挥发罐时应遵循浓度从低到高逐渐增加的原则。避免刺激患儿的呼吸道,诱发呛咳、气管痉挛等并发症。从静脉麻醉过渡到吸入麻醉时的安全及平稳十分重要。
吸入麻醉深度常用MAC值来判断。吸入麻醉维持一般可采用65% N 2O和35% O 2,含0.8~1.2MAC挥发性麻醉药,并根据手术特点,术前用药情况以及患儿对麻醉、手术刺激的反应来调整麻醉深度。手术中麻醉深度应根据不同的刺激程度进行调节,对刺激的反应是判断患儿麻醉深度的重要指标。麻醉适宜的深度是维持患儿的血压、心率波动在基础值的10%以内并保持窦性心率,对最强刺激偶有轻微的体动。如果采用自主呼吸或辅助呼吸,呼吸模式应规律。
吸入麻醉药本身会产生一定的肌松作用,同时强化肌松药的效果,肌松强化程度取决于使用的吸入麻醉药及肌松药。
三、全凭静脉麻醉维持
静脉麻醉在儿童麻醉中使用广泛。全凭静脉麻醉维持时联合使用药物,将各类药物优势互补,可达到较理想的麻醉状态,但术中麻醉深度的调节不够灵活。
(一)药物的选择 1.静脉麻醉药 (1)丙泊酚(propofol):
可用于麻醉的诱导,丙泊酚是一种短效的静脉麻醉药,脂溶性高、半衰期短。丙泊酚不仅用于麻醉诱导,还可在连续输注时用于麻醉维持。丙泊酚全麻及在手术室内外基础麻醉中的应用逐渐增加。目前已用于小儿门诊检查、有创操作以及小手术,发挥了较大的优越性。
与成人相似,静注丙泊酚后可出现低血压及心动过缓,若与阿片类药物同时应用会使这些反应更为明显,联合使用抗胆碱能药如阿托品会使此类反应减轻。丙泊酚注射时疼痛的发生率高达33%~50%,麻醉诱导时同时给予利多卡因,或氯胺酮或瑞芬太尼可以减轻或消除注射丙泊酚引起的疼痛。新上市的中长链丙泊酚脂肪乳注射液明显减轻了传统丙泊酚的注射疼痛,也降低了高脂血症发生,适应证扩展到1个月以上的婴幼儿。丙泊酚具有恢复迅速、不引起躁动和定向力障碍、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的优点,麻醉维持可分次给药1~3mg/kg,连续输注剂量为6~12mg/ (kg•h)。
(2)氯胺酮(ketamine):
为非特异性的N-甲基-天门冬酸受体(NMDA受体)阻断剂,具有起效快、镇痛强、作用时间短,对呼吸系统影响小,不抑制咽喉反射的特点,常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麻醉。但其相应的不良反应如心血管系统兴奋作用、苏醒期精神症状、气道分泌物增多等仍是临床应用中的顾虑。
氯胺酮的麻醉诱导剂量为1~3mg/kg静注,可维持5~8分钟,根据临床需要,可追加0.5~1mg/kg。应用氯胺酮时应加用阿托品,以减少分泌物。
2.阿片类药物 (1)芬太尼(fentanyl):
是一种亲脂性阿片类药物,作用时间相对短,约为1~2小时。芬太尼的血浆半衰期与吗啡相似,其效能为吗啡的100倍。芬太尼是短时麻醉和镇痛的理想用药。呼吸抑制与静脉诱导剂量具有相关性,3μg/kg以下缓慢注药一般不会发生呼吸抑制。大于3μg/kg给药时要注意可能呼吸抑制,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建议新生儿及婴儿全麻时药物剂量范围是2~3μg/ kg,但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发现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芬太尼持续输注主要应用于儿科重症监护中心(PICU)中机械通气的婴儿,以减少应激反应,据报道平均剂量为0.5~2.5μg/(kg•h)。
大剂量芬太尼麻醉时存在两个常见的不良反应:心动过缓和胸壁强直。上述剂量的芬太尼很少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使用抗迷走作用药物以及可引起解迷走作用的肌松药来拮抗心动过缓。在胸壁强直时使用肌松药可以降低面罩加压通气时的困难。缓慢推注芬太尼或给予适当的非去极化肌松药预处理有助于减少胸壁强直的发生。
(2)舒芬太尼(sufentanil):
是一种强效的合成类阿片药物,具有高脂溶性,快速分布并且遍及各个组织的特点。舒芬太尼的镇痛作用比芬太尼强5~10倍,镇痛时间为芬太尼1~2倍,在儿童中的消除速度要比婴儿或成人快,镇静作用也强于芬太尼,而呼吸抑制较少,并具有起效快、心血管系统功能稳定、无组胺释放等特点。舒芬太尼静脉诱导剂量为0.1~2μg/kg,可以维持麻醉时间2~3小时,有研究表明舒芬太尼0.3μg/kg可完全消除心血管插管反应。麻醉维持给予单次负荷0.2μg/kg,继之以0.05μg/(kg•h)持续输注所致的心率和血压变化可被很好耐受。目前认为,心脏手术麻醉中静脉应用超大剂量舒芬太尼(可达20μg/kg以上)是安全的,很少发生心脏抑制。
(3)阿芬太尼(alfentanil):
是一种理化性质与芬太尼相似的短效镇痛药,镇痛效价为芬太尼的1/10,其分布容积小,清除半衰期约为芬太尼的1/3。新生儿使用阿芬太尼后清除时间延长,分布容积增加且药物半衰期延长。阿芬太尼在患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阿芬太尼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
(4)瑞芬太尼(remifentanil):
是超短效的阿片类药物,清除半衰期只有芬太尼的1/6。静脉给药后,1分钟可达血浆有效浓度,持续时间5~10分钟,停药后血浆浓度消除半衰期为3~5分钟。瑞芬太尼被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不受肝、肾功能状况影响。长期输注或反复注射用药后其代谢速度不变,不会发生体内蓄积。瑞芬太尼具有药代动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可预见性,所以特别适用于婴儿和儿童手术中的镇痛,但是在苏醒及恢复期通常需要辅助其他镇痛药物。瑞芬太尼经静脉途径给药,推荐的负荷剂量0.5~1μg/kg,接着以0.2~0.5μg/(kg•min)的速率输注。在静脉输注的速度大于0.5μg/(kg•min)时可能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当同时应用吸入麻醉药时,推荐输注瑞芬太尼的开始速率为0.25μg/(kg•min)。新生儿及小婴儿单次推注或大剂量静脉输注瑞芬太尼会导致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因此建议:①避免单次推注瑞芬太尼;②静脉输注从小剂量0.25μg/(kg•min)开始,根据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调整剂量;③预防性使用阿托品。瑞芬太尼用于新生儿及小婴儿临床麻醉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瑞芬太尼具有芬太尼类药物所共有的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肌肉强直、心动过缓以及瘙痒等。快速推注瑞芬太尼可以导致明显的胸壁强直。
3.镇静催眠类药物 (1)苯二氮类药物:
通常作为术前和麻醉诱导用药,可使患儿产生遗忘以及防止患儿在苏醒期出现躁动。地西泮在新生儿体内的清除时间较长。咪达唑仑的血浆半衰期较短,所以较适合用于术中使用。
(2)右旋美托嘧啶(DEX):
是一种新型的高选择性的α 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DEX剂量依赖性的镇静、镇痛、抗焦虑、神经保护等多种作用,且副作用少,尤其是其独特的清醒镇静效应,使其在诸多临床领域中显示出了很好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目前在小儿的围术期使用方面,已经有很多临床研究显示DEX用起来更好、更安全。Ibacache等对于90例1~10岁在骶管阻滞复合七氟烷麻醉下行腹部和会阴部手术的患儿麻醉诱导后分别静脉注射安慰剂、右旋美托嘧啶0.15μg/kg和0.3μg/kg,发现其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分别为37%、17%和10%,并且不增加其苏醒、拔管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肌松药 (1)琥珀胆碱(succinylcholine):
是一种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是唯一能在1分钟之内产生插管条件的肌松药,也是唯一可以肌内注射用的肌松药。新生儿及婴儿静注3mg/kg,幼儿静注2mg/kg,就能满足气管插管时的肌松需要。肌内注射4mg/kg可在30秒后起效可缓解喉痉挛,3~4分钟后可达到气管插管条件。小儿静注琥珀胆碱易产生心动过缓,肌注时则无心律改变,麻醉前用阿托品0.02mg/kg,可预防静注琥珀胆碱后心律失常。琥珀胆碱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患神经肌肉疾病和烧伤的患儿可引起高钾血症、心动过缓、肌肉僵直、咬肌痉挛、术后肌溶解以及敏感的患儿诱发恶性高热(MH)。这使得琥珀胆碱在儿科麻醉中的应用逐渐减少。
(2)维库溴铵(vecuronium):
是中效非去极化肌松药,具有对循环功能影响小,不释放组胺,肌松效果佳等优点。维库溴铵的用量随年龄而变化,1岁以下的婴儿对维库溴铵的敏感性较大儿童更为明显,维库溴铵常用剂量为0.8~1mg/kg。
(3)罗库溴铵(rocuronium):
是中效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其结构类似于维库溴铵,但强度只有维库溴铵的1/8~1/10,其主要优点为起效迅速。罗库溴铵主要由肝脏代谢,其次是肾消除。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可引起疼痛及心动过速,但即使大剂量时也不释放组胺。婴儿的常用剂量为0.5~1mg/kg,儿童1mg/kg,作用时间与给药剂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给药0.5mg/kg后可持续阻滞30分钟,剂量达到lmg/kg后阻滞时间明显延长。给予新斯的明拮抗罗库溴铵后,其肌松作用的消退速度儿童比成人迅速。
(二)全凭静脉麻醉维持的实施
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是指完全应用静脉麻醉药及静脉辅助用药产生麻醉效果以满足手术的需要。给药方式分为分次给药或持续输注,并需要镇静药和镇痛药的合理搭配。麻醉医师可根据手术刺激的强度、个人经验设计不同的麻醉方案,以期达到理想的麻醉要求。有研究指出在不同年龄患儿TIVA使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平稳、安全;术中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6mg/(kg•h)、瑞芬太尼0.25μg/(kg•h),3个月以上患儿苏醒迅速。
目前在静脉麻醉中使用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给药方式,是指在输注静脉麻醉药时,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通过置入输液泵中的微电脑自动调节输注药物的目标或靶位(血浆或效应室)浓度控制麻醉适当的深度,以满足临床要求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
四、静吸复合麻醉维持
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各有优缺点,现代麻醉中应用最多的还是两者结合的静吸复合麻醉。在麻醉诱导时,如患儿又不愿意静脉置管或建立静脉通路存在困难时,可先行吸入诱导,待患儿入睡后开放静脉,加上静脉麻醉药后完成诱导气管插管,术中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更为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