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诗经》中的婚姻与道德
品德是婚姻美满必要的条件,而且婚姻和爱情并不是对立的,甚至应该说,人类的文明到目前为止,婚姻是爱情的最佳保障。当然,人是非常复杂的,两个人结合为一个家庭,婚姻也就更加复杂,失败的婚姻并不少见。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来看《诗经》中的另类婚姻可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前面提过,为爱情挖掘坟墓的其实是不真诚、不正直的人格,尤其是自私自利的心!就这一点来说,在古代男女不平等的情况下,弱势的女性通常是受害的那一方,当女性被抛弃的时候,就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弃妇,她们的心声也被记录在《诗经》里。
《氓》:开创弃妇文学原型
所谓“弃妇”,就是被抛弃、被休离的妇女,她的伦理归属被完全剥夺,也因此变成没有社会身份的女性。女性在古代讲究三从四德,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伦理框架,给予一个生存的依靠,一旦被抛弃,就会成为悲惨的一群人,无处容身。回到娘家,娘家认为她们是泼出去的水,回来只是增加家里的负担,除非情感特别深或家里经济能支持,否则这些被休弃的女性只能变成流浪的边缘人,还要受到社会歧视的眼光。《诗经·卫风》里有一篇很长的叙事诗《氓》,就诉说了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
诗题的“氓”,是住在城外的野民,属于较低阶的劳动者,也就是这首诗的男主角;而在这首诗中担任告白的主人公,是一位善良而勤劳的妇女,就是氓的妻子。这首诗有六个段落,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加以描述,作法上是以赋为主,分别写她从陷入热恋、接受求婚、嫁作人妇、勤劳持家,到最后被丈夫无情地抛弃,整个过程实在发人省思,也留下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全篇说: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qiān)期,子无良媒。将(qiāng)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xí)则有泮(pàn)。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最开始的一段,写少女恋爱时的心情起伏,真是令人莞尔。首先是男主角出场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个氓是一个布贩子,傻乎乎、笑嘻嘻地抱了布匹来换丝。但“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他其实不是来换丝,是来与我谈婚事。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一想,很可能就是这种傻乎乎的憨厚打动了少女吧!于是少女动心了,“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氓回去的时候,一直送他过了淇水,到了顿丘才分手,可见两人浓情蜜意,依依不舍,这才上演了一场“十八相送”。
但接下来,忽然发生了一点突兀的噪音,让人顿时紧张起来,原来氓生气了,他认为这个少女不肯嫁给他。于是女方赶紧澄清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这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派出好媒人来说亲,所以才没办法共结连理呀!然后又赶紧安抚男朋友,说“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结婚的日期定在秋天吧。
看到这里,让我们停下来仔细推敲一下。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位少女虽然只是一般的民间女子,却不是一个盲目冲动的小女孩;所以,即使再怎么深爱对方,她还是希望情人可以明媒正娶,两人堂堂正正地结合,不要像《将仲子》里的仲子,做出“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的不轨私行,可见她真的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女孩子,令人激赏!
但是,头脑清楚、坚持做对的事情的人,不一定就会顺利成功,这位少女的坚持也让自己陷入考验里,不知道男方是否可以尊重她,为她而努力。于是从分手的那一刻起,直到预定的秋天来临之前,少女都处在提心吊胆的不安里。她天天牵挂着,忍不住“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一堵土墙,遥望复关的方向,引颈期盼,那是氓的身影会出现的地方啊;“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没看到对方的踪迹,生怕情人不守诺言,少女等得都哭了,流泪不止;还好,终于“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氓的现身就像天降甘霖一样,瞬间花开大地,少女顿时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破涕为笑,挥别了泪眼婆娑,轻快地迎接情人,两个人又说又笑,简直幸福无比!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这一段云:“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可见,这个少女既清醒,又痴情;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真是难能可贵。
至于氓之所以这么久才来,是因为“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你慎重地占卜排卦,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于是择定了好日子。满心欢喜的少女也坦率地说“以尔车来,以我贿迁”,驾着你的车过来吧,我会带着嫁妆跟着你一起走。事情发展到这里,有情人终成眷属,应该是圆满的结局了吧?但情况不是这样的,完美的婚姻中仍然会有暴风雨,何况婚姻未必完美。这首诗后面的情节急转直下,让我们看到人性的阴暗。
在讲到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厄运之前,我们先看这首诗的第三章。第三章写的似乎是不相干的景物,以及一种哲理式的感慨。所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还没有凋落的时候,满树的叶片非常饱满润泽,还结实累累。这位弃妇却感叹说“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唉呀,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吃多了会醉啊。这是用来比喻青春少女沉浸于爱情中的状况,所以下面接着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唉呀,女孩子啊,不要和男生一样沉溺在爱情的欢乐里,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人沉迷了以后,还可以脱身,而女人要是陷入爱情里,就再也解脱不了啦!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不平等的待遇。而这段感慨硬生生地接在幸福的尾巴后面,就像一记不祥的丧钟,预告了悲惨的未来。
果然,整首诗最前面的两段是描写婚前恋爱、谈婚论嫁的快乐时光,中间的第三章就是转折的关键点,此后的三章都是在讲婚后的不幸。
原来,婚前的恋爱期是短暂的、激情的,未必能显露出一个人真正的性格,而结婚以后再也不用伪装,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就无所遁形了。这个氓果然不是可以依托终身的良人。你看,就像桑叶落下了,枯黄憔悴,这个少女嫁到夫家多年,过的是贫苦的日子,却没有怨言,还恪遵妇德,勤勉于女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做了三年的人妻,没有一天是不辛劳的;“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早早起床、夜深才睡,简直没日没夜;牺牲了青春年华,没想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当家业顺遂之后,对方却渐渐凶暴起来;最后更被抛弃了,“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两句,写的就是她被抛弃后离开家门,渡过波涛滚滚的淇水时,溅起来的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车上的弃妇心情该是何等的悲哀啊,同样是这条淇水,几年前欢欢喜喜地渡江过来,嫁作人妇,满怀幸福一生的希望,现在却是一无所有地离开,人生完全失败!淇水一去不复返,她的人生也从此陷入了空虚。而她被抛弃的原因在哪里呢?就是这个氓的人品不好啊。“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是说女方并没有任何爽失,但男方太薄幸。“士贰其行”“二三其德”,都是批评氓行为、品德前后不一,后来见异思迁,以致没有遵守白头偕老的诺言。你可以注意到,诗里一连用了两次指控,可见这位弃妇心里是多么的沉痛,多么的不甘!对照婚前的“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如今却“不思其反”,不回想过去的恩情,更是何等的讽刺!
但再如何的沉痛、不甘,都不能改变命运,只能无奈地叹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她告诉自己,从来没有想到对方会违背誓言,但不要再想过去的事了,一切也就算了吧!可见这位弃妇是温柔敦厚的,她没有过激、偏颇的举动,却不是因为奴性,而是因为品性与理性。良好的品性让她没有情绪失控,呼天抢地,变成一个歇斯底里的人;而良好的理性让她把持住自己,洞悉这种情况的无可奈何,所以不去做徒劳无益的冲动之事。把自己的悲伤故事说完了,她应该也会想办法安顿自己的后半生吧!人生要继续走下去,而不是一直埋葬在怨恨里,否则就是更彻底的悲剧了。
这首诗写了一个婚姻悲剧的故事,反映了女性常见的不幸遭遇,所以很具有普遍性,成为后代弃妇文学的原型。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位女主人公具有清醒的头脑,表现出罕见的理性能力。让我们回想一下:她在恋爱的时候就没有被激情冲昏头脑,即使无比的痴情,仍然要求男朋友明媒正娶,堂堂正正地结为夫妻,真是一个可爱又可敬的少女。结婚以后遇到了丈夫变心,而惨遭抛弃,在可怕的折磨中却没有一味地怨天尤人、呼天抢地,竟然还领悟出性别不平等的本质,以这个体认告诫着世上的女性,千万要好好保护自己,不要重蹈她的覆辙,这又再一次显示出这位女主人公的特殊性,证明她真是一个很有理性的人。懂得思考,懂得观察,也能够看清现象的本质,不是仅仅凭着感觉而已,对于一个平民女性来说,这不是太难得了吗?
所以我们认为,《氓》这首诗里的女主角,不但可爱、可敬,而且可大大赞叹,她的可爱在于真诚与痴情,她的可敬在于品德高尚、守礼有节,而她的可以赞叹就在于清醒的理性能力!当然她也是可怜的,这样的好女性是值得获得幸福的,偏偏遇人不淑、事与愿违,真是令人感慨万千,这就是世间最不公平的地方。
《诗经》中的婚姻,有的圆满,有的悲惨,让我们看到,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经为婚姻而非常苦恼了。但无论如何,最主要的就是“人品”和“道德”,那不一定可以带来幸福,但一定可以让人变得可爱、可敬,保持自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