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韩非坚持国家大义
韩非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法家学派代表,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为了坚持国家大义,宁可放弃道德肉体的价值。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韩非是“战国七雄”韩国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其范围即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市。
公元前280年,韩非出生在一个王室家族,但不幸的是,这个家族管理的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韩国。
在当时,声名远播的学术大师荀子正在楚国的兰陵开班讲学,四方学子慕名而去,韩非也加入到了求学者的行列。在求学期间,韩非结识了李斯。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荀子是儒家八派中“荀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体系非常全面。若干年后,韩非学成,告别恩师踏上了回国的道路。
韩非以国家大义为重,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的现状,非常痛心。因此,他在回国以后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
然而,韩非的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他只好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此时韩非的思想已经臻于澄明。
韩非的书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了其中的《五蠹》、《孤愤》之后被深深吸引,总是为他的形象魂牵梦绕。秦王曾经说:“我若能会见这位作者,和他交流谈论,便足慰平生了!”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战国后期的兼并战争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强者走向更强,弱者表现出不同形态的衰弱。
公元前234年,秦王派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来到韩国的边境。但不是要韩国的土地和城池,而是要求把韩非献出来即可。
大军压境,韩国的君臣一筹莫展,最后想到了割地。当听说秦国只要韩非,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就马上把韩非找出来送给了秦国。
韩非知道自己被韩国作弄,但他仍然心念祖国大义。为了韩国的利益,他一到秦国,就给秦王写了一封书信,这就是被后人称为《存韩》的这篇文章。
韩非在信中将韩国描绘成秦国的标准仆从国,出则为遮蔽,入则为枕席,为了秦国的利益竟干一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韩非竭尽全力使秦王相信秦国的最大敌人是赵国。说了这些后,韩非得出的结论是:秦国留着韩国有百利而无一害,不如领着韩国一起对付赵国,待击败赵国之后,天下自然就是秦国的天下。
《存韩》我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韩非子的作品,本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即韩非出使秦国时对秦始皇的上书,旨在说明秦国不要攻取韩国的意义。之后附列李斯的《上秦王书》与《上韩王书》,是秦国史官连类记录的史料。
就在秦国所有大臣对韩非结论表现沉默的时候,李斯作出了反应,他认为这是韩非的“障眼法”。
李斯认为,韩非开篇就先入为主地认定韩国一直是秦国忠贞不二的仆从国,然后用大量篇幅以此为前提推导出保存韩国对秦国的好处,这是站在了韩国立场上说话。因此,他也给秦王上了一封书信。
仆从国 在内政事务上享有不同程度的独立,而在对外事务方面则受另一国的支配,而且很可能是全部服从于管辖国家。一个国家加入天朝体系,意味着他被这个大家庭接纳成为家庭成员,可以名正言顺地和大家展开交往,贸易。
在信中,李斯认为韩国并不是秦国忠贞不二的仆从国,而是秦国的心腹之患。韩国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将秦国的祸水引向其他国家,韩国偶尔追随秦国,也是为了避免灾难,贪图好处。最后,李斯得出了与韩非截然相反的结论:存韩误国,擒韩必然。
李斯深知韩非是语言、逻辑、概念方面的行家,对这个结论,韩非马上就能再写一封书信进行再反击,如果这样没完没了地辩论下去,最后必然会在文字上绕圈,事情的真相反倒被掩埋。
实施具体行动是李斯的长处。李斯又向秦王提议用事实来证明韩非所言的虚假。
李斯私下对秦王说道:“韩非是韩国王室贵族。现在秦国吞并诸侯已成定局,韩非的血统决定了他终究不会为秦国出力,这是人之常情。以韩非的学识和才干,如果不能为大王所用,久留于秦国而又平安返回,不知道有多少秦国情报会随之而去,必将成为秦国的遗患。韩非来秦有日,无功于秦,却数次以文乱法,大王不如依法诛之。”
秦王表示赞同,于是韩非被关进了秦国的死囚牢里。韩非为了国家大义,最终在囚牢中饮毒酒而死。
韩非的思想尽在《韩非子》一书中。此书共有文章55篇,10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韩非子》一书呈现出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目的是为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在义利方面,韩非认为无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还是君臣、民众之间的关系,都受自为自利之心的支配。因此,他主张完全以法代替道德,甚至还将仁义之学视为危害国家甚至导致国家破亡的害人思想。
作为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韩非的义利观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时期以后,法家的影响逐渐式微,但法家并未因儒、道传和墨、法废而泯灭,相反仍是封建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儒法互用构成了古代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阅读链接
韩非所著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从内储》五书,有10万余言,字里行间,无不感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
韩非在著书之余,时常登临孤愤台,位临棠溪岸边。孤愤台原是一处高地,松柏银杏苍苍。韩非之后,孤愤台渐渐低小,乡民们平素叫“孤坟摊儿”。有记载说,韩非在秦国去世后,尸体被运回韩国,葬在故土,即孤坟摊处,另说葬在九女山古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