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利思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墨子坚持苦行为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争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先秦时期诸子普遍关注的话题。除了孔子、孟子对“义”和“利”的阐释和亲身实践外,墨子继他们之后创立了墨家学派,这一学派对“义”和“利”也有自己的认识。

墨子,战国前期小邾国人。小邾国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滕州。他好学深思,苦读博览,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

墨子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义”、“利”观,即“以德为先”,“身体力行”,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要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教育就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墨子认为,教育是一种“为义”的活动。教育可以培育出有德之人,使人认识义的重要性。

当人们意识到行义不但能使自我受益,也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公义,那么人们也就会乐于从事行义的活动了。

有一次,有一个游历到墨子门下的人,身体很好,思虑敏捷,墨子想让他跟随自己学习。墨子对他说:“姑且学学吧,我将让你当官。”

用好言好意勉励他后,他答应学习。这个人学满一年,就向墨子求官职。墨子说:“我其实不能让你当官。”

这个人问:“当初你说让我当官的呀?”

鲁 我国春秋时期国名,都城在后来的山东曲阜。于公元前1046年杀纣灭商后,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国名“鲁”是武王所赐,意为“像鱼儿那样生活在东夷之海中,用摆尾的方式扫荡敌对势力”。鲁国于战国时代为楚国所灭。鲁国是春秋时期唯一可以和周使用同规格礼仪的诸侯国。

墨子说:“你听说过一个鲁国的传说吗?鲁国有兄弟五人之家,他们的父亲死了,那个长子嗜好喝酒而不肯出资安葬父亲。他的4个弟弟说:‘你出资替我们安葬父亲,我们会为你买酒的。’用好话劝勉之后长子安葬了父亲。葬后长子就向他4个弟弟要酒。4个弟弟说:‘我们不能给你酒。你安葬你的父亲,和我们安葬我们的父亲是一样的,你安葬的哪里仅仅是我们的父亲?你不安葬那么人家将会嘲笑你,因此我们劝勉你安葬。'”

墨子最后和这个人说道:“现在你需要行道义,我也需要行道义,哪里只有我一个人讲道义的?你不学习,那么人家将会嘲笑你,所以我当初只是为了劝勉你学习。”

墨子不仅仅是注重“义”、“利”观的教育,把劝学当作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把行义看得重于一切,“万事莫贵于义”。

墨子本人曾经止楚攻宋,楚惠王打算以书社封墨子,越王也打算以吴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墨子,但墨子都没有接受。此“义”举被传为美谈。

墨子对弟子更是要求用“义”来处理人们的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要求其在生死、贫富、亲疏面前,必须以“义”为原则做出选择,即谓:“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书社 古代的一种制度,就是由25家人组成一个社,叫“立社”,把社里的人名都登录入册,谓之“书社”。也可以指按照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街道或者是街道下边的一个小组一样。

墨子曾经使人到卫国做官,去做官的人到卫国后却很快回来了。墨子问他为什么回来,那人回答说:“卫国与我说话不合。说给我1000盆的俸禄,却实际给了我500盆,所以我离开了卫国。”

墨子又问:“如果给你的俸禄超过1000盆,你还离开吗?”

那人答道:“不离开。”

墨子说:“既然这样,那么你不是因为卫国说话与你不合,而是因为俸禄少。”

高石子 春秋战国时期人,身份为墨家“墨辩”。是墨子的学生,深受墨子欣赏,曾推荐去卫国做官,官至卿。后因卫君不用献言,放弃俸禄回到齐国跟随墨子。高石子品行纯洁高尚,坚持正义,不为功名利禄所动的崇高的气节,被墨子赞为“为义背禄之人”。

墨子接着说:“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人还不如一个背粟的人。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背着粟,在路边休息,想站起来却起不来。君子见了,不管他是少、长、贵、贱,一定帮助他站起来。为什么呢?说这是义。现在行义的君子,承受先王的学说来告诉世俗的君子,世俗的君子,即使不喜欢不实行行义之士的言论也罢,却又加以非议、诋毁。这就是世俗的君子看待行义之士,还不如一个背粟的人了。”

后来,墨子又派弟子高石子到卫国从政。卫君给予高石子优厚的俸禄,安排在卿的官位上。高石子3次朝见卫君,每次都详述墨子的治国方略,卫君只是点头称好,却不采纳实行。

因此,高石子辞官回去,向墨子汇报说:“以前先生讲过,天下无道,仁义之士不该处在厚禄之位。现在卫君因老师您的缘故给我很高的待遇,我不愿在那里贪图俸禄和官位。”

墨子听了很高兴,就对得意的大弟子禽滑厘说:“背义而向往俸禄的人很多,拒绝俸禄而向往义的人很少。高石子就是为义背禄之人。”

从墨子对高石子离卫的举动大加赞赏并悉心劝慰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看出墨子“义胜于利”的价值观和“从道不从君”的思想。

墨子除聚徒讲学、组织团体之外,还周游列国。有一次,他的弟子问他:“先生见到各国之君说什么呢?”

墨子答道:“每到一国,必须选择那些急需的事先讲。国家混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穷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好声乐沉迷于酒色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抢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

墨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四处奔走,“上说诸侯,下教民众”,席不暇暖,摩顶放踵,东北游齐国,西游卫国和郑国,南游宋国、蔡国、楚国和越国。

有一次,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了老朋友。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何必独自苦行为义,不如就此停止。”

墨子说:“现在这里有一人,他有10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儿子耕种,其他9个都闲着,耕种的这一个不能不更加紧张啊!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应该勉励我行义,为什么还制止我呢?”

墨子曾经多次对弟子讲解义与利的关系。他说:“义,利也,万事莫贵于义。”为义就是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把“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衡量价值高低的标准。要“兼相爱,交相利”,做到“兼而爱之,从而利之”。也就是说,为百姓、国家做好事,就是“义”,百姓、国家得到了好处,就是“利”。

墨子用利来规定义的内涵,把仁、义和爱的道德观念同利益、功利直接联系起来,表现了义利统一和重视功利的思想。

墨家弟子为“义”却可舍去一切。《墨子·大取》记载:

砍断指头和砍断手腕,如果两者利于天下相同,那就无所选择了。生和死,如果两者利于天下相同,那也就无所选择了。

墨家的贵义精神,既有平治天下的怀抱,也有大侠的义行,更有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勇于牺牲精神。这种精神融于墨家学派的深层结构之中,并在其中薪火相传,代兴不辍,对中华民族优良品格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链接

墨子小时候,常随父母在村旁的一片洼地里耕耘,但却很少收获果实。有一天,父亲对他说:“我是一名农夫,我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土地留有空白!”

后来,墨子长大了,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终日奔波碌碌。他常常想起父亲那句话:“即使没有收成,也不能看着自己的土地留有空白。”于是他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来做。墨子最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收获了曾经拥有的那种快乐。不留有空白,不留有遗憾,就能收获人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