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晏子崇尚大义与节俭
先秦诸子对“义”和“利”这一时代命题的普遍关注,促使当时的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注重权衡和摆正两者的关系,其中的很多人大义高标,为当时社会树立了高义在胸的形象。晏子就是其中之一。
晏子,春秋时齐国人,曾任齐景公的相邦,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尚义节俭,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晏子倡导“利不可强,思义为愈”的欲望和义利观。他认为,对待人的欲望与对财富的追求,要倡导“德义,利之本”的道德规范,对财富的追求不能贪得无厌。在义利关系上,他要求对利加以限制。
晏子的义利思想,在他自己的实践和生活中得到了非常鲜明的体现。
有一天,晏子正在家里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找他商量国事。晏子听说使臣还没吃饭,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结果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
齐景公(约前561年~前490年),春秋后期齐国国君。他的大臣中有相国晏婴、司马穰苴以及梁邱据等人。齐景公既有治国的抱负,又贪图享乐。他善于用人,身边既有治国之臣,也有乐身之臣。
使者回去之后就把这事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吃惊地说:“没想到晏子的家,竟是这样的贫穷,寡人不知道,这实在是寡人的过错呀!”
齐景公知道齐国的复兴是晏子的谋划,就打算多多地奖励晏子。于是就派专人送去了1000金,并从国库拨一部分商业税,作为晏子招待宾客的专用费。
晏子坚决不要,齐景公派人送去了3次,晏子最终还是没要。他对齐景公说:“我的家里不贫。以您的惠爱,可以泽润我的三族,旁及友好,还能施与百姓,君王您对我的赏赐已经很厚了,我的家里一点也不贫穷。”
管仲(前723年或前716年~前645年),名夷吾,史称管子。生于春秋时期的颍上,即今安徽省西北部,淮河北岸。周穆王之后代,谥号“敬仲”,故又称管敬仲。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凭借自己的才能,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誉。
晏子还劝谏齐景公说:“我听说,把君王所给的厚赏再赏给百姓,这是臣下取代国君讨好于民的行为,忠臣不会这样去做。如果把君王所给的厚赏不施与百姓,那就成了一个人的筐箧之藏,仁者也不会那样去做。
“进从国君那里索取,退而得罪天下之士,身死则财产归于他人,那不过是个主管藏东西的人,智者也不会那样去做。对一个人来说,有一块粗布为衣,有一罐粮食可吃,也就可以满足了。”
这时候,齐景公又对晏子说:“我听说先君齐桓公曾经把500个书社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可你为什么要推辞呢?”
关市 古代边关的交易场所。关市原意是关与市的合称。但后来关市也指关下所设的市。汉代文献中的关市多指后者。这是一种设在边境关口从事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的贸易的市场。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那这大概就是管仲的一失,而我的一得吧?所以我再次表示感谢,但我不能接受。”晏子本是齐国的国相,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他却宁愿过那样的俭朴生活,齐景公给他赏赐也坚辞不受,这种品格的确是值得称道的。其实,晏子也深知富贵享乐的好处。但是晏子之所以尚俭,是因为他时时想到齐国的百姓和人民这个“大义”。他不愿意在人民还不富裕的情况下自己独自享受,更不愿意把自己的享受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之上。
有一次,齐景公要把平阴和橐邑这两个地方赏给晏子,作为他收取俸禄之地。
晏子又推辞说:“现在您好修治宫室,民力已经疲弊了;您好游猎、玩赏、财货,百姓的财力已经枯竭了;您好兴师,老百姓对您已生怨恨。我不能因为个人享受,增加百姓对您的怨恨,所以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齐景公说:“你说得对。但是你不想富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臣的,先考虑君主,然后再考虑自身;国定然后家定,尊君然后身安,为什么我不想富贵呢?只是现在我们的国家还没有这样的条件。”
齐景公说:“话虽然是如此,但是我用什么做你的俸禄呢?我总要给你俸禄吧?”
晏子说:“君王的商业渔盐,在关市上只管稽查而不征用;耕者只收十分之一的税;减轻刑罚,该死罪的去服刑,该服刑的处罚,该处罚的则免去。您如果做到了这三点,就等于给了我俸禄,也会使君王获利了。”
齐景公说:“这三件事不太容易了吗?我就按照你的话去做!”
齐景公果然做到了这三点,就派人到大国去询问。大国的国君说:“齐国这下安定了。”派人到小国去问,小国的国君说:“齐国再也不欺负我们了。”
晏子所住的房屋却又矮又旧。齐景公心里觉得有些不安,想给他建造一所宽敞的房屋。
一天,齐景公对晏子说:“相国,你的房子又矮又破旧,而且离闹市太近,整日不得安静,这样长此下去怎么行呢?还是给你建个宽敞高大些的住宅吧!”
晏子感激地说:“感谢国君的关心,我住在那儿很好。我现在住的房子虽然破旧些,却是我祖辈一直居住的地方。我对国家亦无大功,住着先人留下来的房子心里还觉得不配呢,怎么还能换更好的房子呢?”
齐景公再三劝说,晏子始终不肯搬迁。齐景公为此很伤脑筋。
有位大臣对齐景公说:“有倒有个办法,国君不妨试试。”
齐景公迫不及待地问:“你有什么妙计,请快快讲来!”
大臣说:“相国为人十分刚直,靠劝说让他搬迁是不可能的。国君要想了却此愿,只有等他不在家的时候,派人把他的旧房舍拆掉,然后再为他盖好新的房子,待相国回来,那时,生米已做成熟饭,他再反对也没有办法了。”
齐景公听罢,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好!好!”
不久,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照计行事,立即派人给晏子盖了一座华丽宽敞的新住宅。
晏子出使归来,刚到城里,就有人告诉他说,国君为他修建了新宅,原来的旧房子拆掉了,还拆了邻居的房子。
听到这一消息,晏子深感不安,沉思良久,对身边的随从官员说:“烦你去宫中禀告国君,感谢他的一番好意。但为了我能住上好房子,把左邻右舍都撵走了,我于心实在不忍。让我住在这样的宅院里,我一天也难安宁。请国君恩准重新恢复原来的住宅,让邻居回来居住,否则,我哪再有脸面回家呀!”
随从把晏子的这番话转告了齐景公。齐景公十分生气,怒冲冲地嚷道:“寡人尽心尽力为着他好,他却如此不识抬举!”
朝中大臣们也七嘴八舌地嚷开了:“相国的做法,也着实有些不近人情。”“真是好人做不得啊!”“其实相国也有难处啊,他是百官之首,宫里宫外,上上下下,大小官员都看着他,他若身不正,影子就跟着歪了。”
齐景公听了大家的议论,考虑再三,对那随从官挥了挥手:“好啦,随他去吧!”
晏子回到家中,立即叫人将新宅拆掉,重新恢复了原来的住宅,又将迁走的邻居全部一一请了回来。邻居们对他的行为都十分感动。
晏子的尚俭品格,集中反映了他的义利思想,丰富了我国古代义利观的内涵,对以后历代社会人们的立身处世、人生价值观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链接
晏子在规劝国君时很讲究策略。有一次,一个叫烛邹的人把齐景公喜欢的鸟弄飞了,齐景公要杀他。晏子请求宣布烛邹的罪状,让他死得明白。
晏子板着脸对烛邹说:“你的罪状有3条:第一,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第二,使国君为一只鸟杀人;第三,天下人知道了这件事,这是给君王脸上抹黑。”说完让齐景公动手。
听了晏子的这一番话后,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最后放了烛邹,然后拱手对晏子说:“若不是您开导,我险些犯了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