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孝门村 孝门桥头传佳话
你知道秦孝子颜乌的传说吗?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的颜乌就出自浦江孝门,孝门村因此披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你知道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为何选择青萝山为迁居地吗?那是因为宋濂崇敬孝门桥的“大孝”,仰慕郑义门的“大义”的结果。宋濂故居西邻“义门”,东近“孝门”,留下千古文章,从而使孝门村锦上添花,独具魅力。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然则人有德行,足善者则隆,望必归焉,此真至理名言也。偏居浦江一隅的孝门村名重世代,不正是其在两千余年间仁人志士不绝的缘故吗?
早在战国末期,秦朝初年,孝门就出了一个名震天下的孝子颜乌。据《义乌县志》记载:“相传,孝子颜乌,年幼丧父,家境贫穷,无钱唤人营葬,只得独自挖泥,亲手掩埋,墓未成而两手十指尽出血,感动成群孝乌衔泥助葬,及坟成,乌嘴尽伤,故名县为乌伤。”其时,秦始皇废封建,建郡县,于是这一区域便因颜乌事迹而以乌伤县命名了。浦江在秦时是乌伤属地,乌伤故事正源出浦江孝门。早在明代《嘉靖浦江县志略》中就有记载:“思孝桥即孝门桥,俗谓(秦时)颜孝子(名乌)寓所后门。浦阳未置县时为乌伤北鄙,或是其途所从入也。村以桥名。”据浦江民间传说,颜父死后,颜乌与母亲相依为命,极尽孝道。秦朝时,天下社坛祭祀成风,颜母信奉天神,常去溪西社坛祭天,只是无奈溪上无桥,每次都需儿子背着蹚水过溪。可是一到雨季,水深流急,也只能是望溪兴叹。颜乌心存愧疚,四处募钱,求助造桥。人们被其孝心感动,纷纷慷慨解囊,终于如其所愿,桥也被命名为“思孝桥”。又因为桥在颜乌寓所的后门,所以又将其称作“孝门桥”,这就是浦江“孝门桥”的来历。
孝门不仅因为风淳俗美久盛不衰享誉天下,更是地处古代交通要道之上,浦江通往杭州的官道在这里设有驿站。浦江东南部及义乌等县前往嵩溪挑石灰,这里是必经之地。因此,孝门桥历代人兴埠忙,商业发达,成为浦东著名集市。至今,孝门村内一条横贯东西商铺林立的古街依稀可见昔日繁荣景象。因此,这里成了“凤栖梧桐”的“风水宝地”,吸引无数如宋濂景仰孝门之“孝”风,以迁居孝门为荣之人。自近古以来,孝门桥先后有陈、潘、柳、张、吴等族姓慕名迁居于此,续写风流,再塑风采。
明万历年间,邑城浦阳龙溪张应朋正是在这种“择仁里,接芳邻”古风的影响下,举家迁居孝门。张氏后裔在这里寻源守道,发扬光大,成就辉煌,成为孝门显族。孝门张氏始祖曾孙张亚居就是一位为之作出贡献的杰出代表。亚居公自幼继承父志,好学不倦,成为太学生后,先后考授州司马以及例授州同知职。亚居公是个仁德孝义之人,对他别人从来没有妄言非议的话。他为人好义博施,资助婚嫁、广送丹药、义设塚地、赈灾救难、建祠修庙、造桥筑路、兴修水利、兴学助教,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一生助金捐银数以万计,一时之间他的大义之名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乾隆己酉年(1789),浦江奉文捐修金郡试院,为避免多生滋扰,亚居公独自承担了所有费用。以天下之忧而忧,可见亚居公胸怀的宽广。特别是他后来独自出资修缮杭州鼓楼一事更是名震全浙,被传为千古佳话。清雍正年间,张亚居有一次来到杭州,闲来无事登上鼓楼欣赏风景,正好碰上杭州知府在这里召集当地士绅商议募款修建鼓楼一事。杭州鼓楼原来是滨海敌楼,始建于五代时期南朝,历代曾多次修建。按照俗规,但凡捐资谋事,最大捐助者才可以坐在首席。但是鼓楼修缮耗资巨大,所以大家互相推却,谁也不肯坐上首席。张亚居听闻此事后,非常不以为然,脚穿布鞋,身着粗布蓝衫,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会场,在首席上写下“浦江县孝门桥张亚居独修鼓楼”十三个大字。正在为难的杭州知府,被张亚居急公好义的善举所感动,亲自设宴款待。据传,鼓楼修缮费原本预算为白银1万两,但张亚居深知此事是百年大计,责任重大,于是亲自监工,不惜巨额增资,选材唯论优质,工匠唯论精到,结果精修一年,实用白银2万余两,赢得杭城一片赞叹之声。鼓楼修建后,为纪念这一善举盛事,杭州知府在鼓楼楼梯进口处立下“浦江县孝门桥张亚居独修鼓楼”石碑一块,以示表彰。
浙江巡抚觉罗颇对亚居公大善大义之举大加赞赏,决定上报朝廷以表彰他的德行,但是亚居公坚决拒绝。人生既不为名,也不为利,怀德之厚莫过于此,亚居公可以说是高风亮节。
自是孝门古风美,化出孝子代有人。张氏族人不仅尊师重教,兴学育人,受孝门重孝传统的影响,族人更是重视敬老尽孝,声名远扬。张亚居之子守羔就是一个重孝的典范。守羔自幼博学能文,同时秉承了他父亲的风范,对父母极尽孝道。他父亲亚居公一向乐行善事,仗义疏财,守羔总是鼎力支持,不辞辛苦。母亲患上重疾,他寸步不离服侍母亲,亲自为母亲喂服汤药,衣不解带半年之久。因为照顾母亲过度劳累导致守羔双足生茧,但是哪怕在母亲身体有所康复的时候,守羔也不敢诉说自己的劳累。没过多久,母亲旧病复发,守羔依旧守护在母亲身边。守羔母亲坚持三个多月,还是不幸去世,守羔哀毁骨立,几近崩溃,令人为之叹息。守羔因为哀伤过度,卧床不起,最终不幸离世临终前他请父亲亚居公来到中堂,硬是从床上起身,再跪在他父亲面前,说:“羔为人子,叔水未尽其欢,今疾且死,事在诘旦,恃此一息尚存,拜辞膝下,不孝之罪抱恨于九泉,只有来世再报养育之恩。”听闻之人无不为之失声痛哭。
孝门孝子孝道多,每种孝道无不可歌可泣。张氏后裔张致嵃的孝道又是一种境界。道光十五年(1835),他奉旨到广西任职知县。到任之后,张致嵃清正廉明,勤政奉公,无论是俗悍难治,还是伏莽作乱,无不清理如扫尘。道光二十八年(1848),他得以升任知州。道光二十九年(1849),从广西永宁知州任上,因为父守孝,辞官回籍。张致嵃父亲去世时,他母亲戴氏已经年逾七旬,但是身体硬朗,而致嵃刚年满五十,正当壮年,大家都劝他入仕复职,但致嵃孝心不移,坚不复出,而且特意构筑“爱日堂”,用作奉亲之所。致嵃以额名“不可一日不侍奉父母”之意来明志,无愧于孝门后人。咸丰八年(1858)春,太平军袭扰浦江,致嵃为保一方平安,亲自率领民团拒敌,英勇无畏,最终战死于黄梅岭下,其事迹载入国史忠义传。致嵃居家孝友,为国尽忠,是真正的大丈夫所为。
孝门村西的青萝山古木参天,松涛如歌,村北滔滔嵩溪之水蜿蜒而来穿村南去,在张亚居重建的孝门桥下诉说着颜乌的千古传奇故事。它们与迎春亭、张氏宗祠、中和堂、清和堂、永锡堂、裕后堂、思诚堂、仁德堂等古建筑及其所承载的孝义故事一起,构成一道道美丽风景线,奏出一曲曲浩然正气之歌,催人奋进。
(文:洪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