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故事·礼仪道德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龙游里王村 里王家规传百年

里王村位于龙游县塔石镇境内,号称龙游北乡,地处黄土丘陵,龙丽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全村由下王﹑中王﹑何岗﹑马坑﹑里余﹑郑家﹑石硠七个自然村组成。村子位于丘陵地带,土地平旷,沃野良田。依据山形水势,村中形成十景,即石院松涛、均村晓钟、环山牧笛、前塘垂钓、黄龙霜迹、碓岭残雪、台畈耕耘、紫林秋霁、灞桥柳浪、双桥明月。

该村是龙游县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村中村民以余﹑王两大姓氏为主。据《石院王氏宗谱》记载,村中王氏村民的先祖是北宋名相王旦。宋室南渡之时,王氏家族迁至丽水陶山定居。宋靖康年间,王旦第八世孙王文卿又迁至衢城化龙巷。里王王氏始迁祖万十七公因赏慕杜山美景,与兄万十六公﹑弟万十八公一同前去游玩。途经如今里王地界时,遇一道观。观中道士见到万十七公后,见其容貌伟秀,才学奇异,十分惊叹,便尊万十七公为师。万十七公见这里山明水秀,这个道观也是幽静雅致,徘徊不愿离去,最终决定迁居这里,繁衍生息。

里王村原本有一村名为“里贤”,意谓村内有贤人。事实上,里王村的确是人杰地灵,历史上是贤人辈出。里王村之所以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关键还在于村民们秉承先祖遗训,用家规规范行为,依照伦理规范生活,朝耕暮耘,自强不息,戒奢宁俭,以俭养德,在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框架内,繁衍生息,传承礼仪道德数百年而不衰。对于里王村民而言,最重要的美德莫过于孝。

据记载,明朝末年村中有一村民叫王吉谷。王吉谷天性温柔敦厚,对待父母十分孝顺,对待兄弟友爱真诚,待人处事也是机智敏锐,深得父母的欢心。只是天公不作美,王吉谷十三岁那年,天降横灾,他的母亲不幸去世。母亲去世之后,王吉谷悲痛至极,哀毁骨立,肝肠寸断。由于常常思念亡母,王吉谷是茶不思饭不想,人也是日渐消瘦。虽然母亲的去世给王吉谷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另一方面也让王吉谷变得更加坚强,让他迅速地成长。王吉谷日趋成熟,年仅十三岁的孩子就如同成人一般,他辛勤劳作,帮助父亲分担养家的重任。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祸不单行,没过多久王吉谷的父亲又患上恶疾,卧床不起。王吉谷强忍悲伤,一边劳作,一边侍奉父亲。他守护在父亲的床边,为父亲熬汤换药,但是他父亲的病一直没有好转。王吉谷十分忧愁,常常半夜惊醒,然后哭着向上天祷告,希望上天能救救他的父亲。有一次,王吉谷无意中听说鲜血能够治愈恶疾,于是毫不犹豫地拿起尖刀,割破自己的皮肤,让鲜血流出,然后和入他父亲的汤药,并亲自喂他父亲服下。不过王吉谷的鲜血最终还是没能救回他的父亲,他父亲终因病重,不治而亡。父亲去世之后,王吉谷因为尚且年幼,被过继给族叔王文融为子。被过继给族叔之后,王吉谷对生父的感情没有变,他仍然极尽孝道,尽人子之责,为亡父服丧三年。哪怕是他成人之后,也是常常想起亡父亡母,一生沉浸在哀痛之中。村民见了之后,无不感动,都称他是大孝子。

王吉谷的孝行也影响了里王村的王氏后人,王氏家族特地在宗谱中设立“家规”一章,教育子孙传承美德。据《石院王氏宗谱》要求,王氏后人应当“居家以孝友为先,处乡以和睦为贵,兼之以礼让,涉世以节俭持家,皆为理所当然,日用所最切也。爰将先民遗训列为家规四条,曰孝友,曰和睦,曰礼让,曰俭节”。千余年来,王氏村民依据家族宗法和家规,约束自己,勤俭持家,不慕虚荣,志向高远,守望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在王氏家族,崇仁重道的美德已经渗透到血液里、骨子里。

其实,《石院王氏宗谱》的修订本身就是王氏村民严守家规的重要表现。《石院王氏宗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其后在清道光八年(1828)、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光绪四年(1878)、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民国七年(1918)和民国二十七年(1938)分别续修。每次续修都撰写序和跋,形成一部完整的家谱。在一百余年的时间里,王氏族人七修家谱,实属不易,在龙游县内也极为罕见。这一举动本身就已经说明,这是一个有规矩的家族,一个有凝聚力的家族,同时也足以说明,里王村民敬重历史、敬重先祖,守护精神家园不遗余力,这是引领里王村民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

(文:余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