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嵩溪村 孝长友弟颜门庭
浦江县白马镇嵩溪村地处嵩溪上游,村因溪得名。这里山明水秀,古树浓郁,屏山耸翠,双溪一明一暗,穿村而过,风光秀美。村民以徐姓为主,宋绍兴年间,徐姓先祖徐金在上任途中,途经嵩溪,因喜爱这里的秀丽山川,致仕之后迁居于此,至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嵩溪村虽然藏身于深山之中,今日却已声名远扬。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村内规模宏大的古建筑错落有致,犹如遗落山间的珍珠,给古村带来几分灵韵。嵩溪村素来有重文之风,是诗画之乡。早在康熙年间,徐氏后人徐敬臣便创立嵩溪诗社,后世工于诗画之人更是层出不穷。漫步于嵩溪的古屋之间,所感受到的不仅有美丽的景致,更有灵动的文化气息。
嵩溪众多古建筑中的佼佼者当属孝友堂,它也是嵩溪最大的古建筑。孝友堂在上田明堂,堂前是乡村中难得的大明堂。大门外的旗杆石,是昔日辉煌的铭记。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有八座旗杆石,蹲踞大门两旁,长短不一的残存旗杆,岁月雕琢的皱纹,赭黑色的躯体,彰显着岁月沧桑。中间大门门额上“爽气西来”四个大字,斑驳中显得苍劲老健,两旁四扇大门上分别写着:“爱吾庐”“乐寿居”“安汝止”和“得我所”。书法大气,翰墨吐香,令人叹服,传递了书香门第的荣光。跨进中大门,是一个古朴无华的门廊,然后天井大厅依次递进。大厅为典型的徽派风格,雕梁画栋,宽敞宏大,栩栩如生的雕狮牛腿,玲珑剔透,无不彰显了名工大匠的高超技艺。大厅中堂上,依稀残存着当年邸报的排列,昔日的荣誉,历历在目。然后又是天井,堂楼。四厢房每厢六间,后排十三间,三围为平房。内横两条游廊,可以互通,把数十间房子串为一体。相传当时是走马楼,不下楼可以走遍整个楼群。抗日战争时,差一点被日寇焚毁。那一天,日寇下乡“三光”,一路放火,从下半村上来,一时火光冲天,人们纷纷逃难在外。烧到孝友堂,大门紧闭,门后用巨石和木头顶着,日寇一时无法进入,便从旁边小门进入,点燃门后篾垫就匆匆走了。躲在附近山上的族人得仙、学先连忙从山上下来,从防火用的鱼池中提水灭火,孝友堂得以保全。
建造孝友堂的先人后辈叫他萝岚公,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萝岚公,讳伯燧,字官舍,萝岚是号,生于乾隆甲戌年(1754),卒于道光丁酉年(1837)。据《光绪县志》“孝友传”记载,萝岚公是徐氏峄山公的长子。萝岚公早年丧父,在他二十七岁的时候,他父亲峄山公就英年早逝,留下了一大家子人。《诗经·小雅》里说: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是依赖的意思,失去了父亲也就失去了依赖。峄山公英年早逝之后,治理全家的重任就压在了作为长子的萝岚公身上。当时萝岚公的二弟二十四岁,三弟十七岁,四弟十一岁,小弟七岁,还有两个妹妹,而他自己的儿子仲基也已经六岁。这是一个大家庭,担子可不轻。不过萝岚公治家有方,虽然年幼之时家庭条件一般,但他接手家务之后,以身率先,勤躬节用,等到萝岚公四十余岁时,家境已经大为改善。虽然生活好了,但他从不铺张浪费,生活十分俭朴。传说有一次县官会见乡绅,来者都穿绫罗绸缎,唯萝岚公穿土布青长衫,反而十分显眼,受到了县官的敬重。萝岚公不仅自己种棉花,自己织布,连染布也是在自己家。解放初在城里学前楼,原公安局后面,有一家徐锦华染店,就是他的后人所开办的。
萝岚公家本是书香门第,耕读传家。对于家中聪慧之人,萝岚公一定全力支持他学习诗书,考取功名,如果确是力不能及,萝岚公也是要求勤于劳作,绝不允许懒散懈怠。父亲峄山公是邑庠生,而他的兄弟不是邑庠生,就是太学生。到了子侄辈,十四人当中就有邑庠生二人,太学生二人,恩贡生候选教谕一人,九品职衔三人,佾生一人,共有九个知识分子。而孙辈里的人才就更多了,六品顶戴岁贡生一人,郡庠生一人,邑庠生五人,太学生四人,佾生四人。第四代光九品顶戴就有十一人,八品顶戴一人。由此可见,萝岚公家真是名副其实的耕读传家。萝岚公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孝友堂旁,他又建了一座“四教堂”。所谓四教,孔子在《论语》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堂就是要教育子弟敏而好学,生活中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萝岚公请来老师,让后辈在此读书,学习四书五经。无论今后从事何种职业,哪怕是种田,年幼时也必须读书,也要在此学习蒙学。四教堂一直延续到民国,嵩溪小学开办后才停办,现在仍存。
萝岚公治家极严。他对待母亲十分孝敬,百依百顺,对待其他家人却是十分严格。俗话说长兄如父,哪怕他的弟弟已经白发垂垂,依旧将其视作严父一般。子侄辈更是严守家规,在他面前绝不敢任意嬉戏。家人当中如果出现言行不中理的情况,他一定当面责问。据说家中如果小孩子哭闹,听到他的咳嗽声就会立即收敛,甚至连麻雀也怕他,只要听到他的声音,也不敢再叫,真是鸦雀无声。相传他住在中门上首车门边间,一到晚饭后,立刻将其他四扇门关闭,不得出入。同时专门有人负责中门,晚上家人有事出入,必须说明情由报告。而且任何人都不得用“我”字来自称,必须说某某有何事外出,去哪里、什么时候能回来都要说明,同意后方可外出,并须按时回来。因为家中有八十余口人,光说“我”是说不清楚的。同时兄弟间不能直呼其名,以排序称呼,父辈、祖父辈更是如此。家中妯娌之间,也是和睦相处,各司其职,守妇道,孝敬公婆。萝岚公五弟元俊公的夫人张氏,更是模范,敕旌节孝建坊入祠,在当时是十分荣光的事情。萝岚公因青年当家,是家里的栋梁,炼成了这少年老成的性格。宗谱中说他:“公性严厉,须眉伟然,平居不妄言笑,而人皆敬畏之,亲族有忿争者,率以温言解劝,辄冰解以去。遇艰窘之家,不惜分财周恤,乡里尤称颂其德。”但他从来不骂人,更无脏话,而是以理服人,对子侄辈谆谆善导,与邻里和睦相处。这优良传统一直影响着后人,现在还有老人传颂,新屋里人是不骂人的,新屋里指的正是孝友堂。
萝岚公自己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从不乱花一分钱财。但对艰窘之家,不惜周恤,救贫济困,一副侠义心肠,在乡里获得了崇高的声誉。《光绪县志》对他的评价是:因以孝友颜其堂,说者谓名称其实。孝,事父母孝顺;友,对兄弟友爱。萝岚公可以说两者全矣!
(文:徐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