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思想专题类
上述思想类的研究应该属于思想综合类,还有分门别类对梁漱溟思想进行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称为专题类,包括哲学、政治哲学、教育、比较、心理、东方学术思想等。
1.哲学思想研究
2001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郑小枚的《梁漱溟:哲学与自定义》,这是一部以哲学为主线贯通梁漱溟思想和实践的著作。第一章从世事、人事、心事谈梁漱溟哲学生成的背景;第二章从与哲学的因缘、哲学的主旨、哲学的指向谈梁漱溟的哲学;第三章从学术的本质、哲学的定义、问题的分类谈梁漱溟哲学的自定义;第四章从文化、释孔、圣贤谈梁漱溟哲学与自定义的展开;第五章从人生、乡建、糅合续谈梁漱溟哲学与自定义的展开;第六章从定义的关节点、定义的不周延、定义的检讨谈梁漱溟哲学与自定义的问题探讨;第七章从定义的启示、几个假定的设问、世纪性意味谈梁漱溟哲学自定义的启示。其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语言文字是文学的,逻辑主线是哲学的。其中有些观点值得关注和思考。第一,梁漱溟从小就具有某种形而上的倾向,因为他上小学时就喜欢深思,中学期间时时沉溺在思想中,属于那种爱用心思的人。这个特点与不少哲学家类似,也与哲学的本性相关。哲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源于好奇,喜欢思索、喜欢追问是哲学家之所以成为哲学家的必要条件。第二,梁漱溟对哲学是一个非自觉的人,但“正是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无谓与无畏状态,没有任何架势和城府的单纯的思索和创造,才能任思想依其本性自由地翱翔,从而带出丰富的哲学奇想,在哲学世袭领地里犁出一隅新畦”[41]。梁漱溟于哲学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意经营哲学却收获了哲学。第三,梁漱溟对哲学的自定义。作者认为,哲学的生命状态“不是由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团体规制的,也不可能在某一个权威那里定型,它永远处在对思想的敞开中,处在对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回溯、悬临和前瞻中,处在它自身的涌动和不断深翻中。为此,对一个哲学自定义文本的解读,犹如对一种思想的游历,对一个灵魂的阅读”[42]。那么,梁漱溟哲学的自定义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梁漱溟哲学的自定义是设置于对学术的规定之下的,是学术中的一个类别,泛指人们的“思想料度”。“料度”就是料想、猜想的意思,它所凸显的是思想的不确定性。作者赞赏这种不确定性,认为这恐怕不仅仅是哲学的概念,而是哲学的本性。这个定义肯定了人的主观成分在哲学思考中的主体地位,规定了哲学作为一种个体活动的基调。“也就是说,在哲学的园地里,每个人的播种,不论是料想还是猜度,不论是取舍还是迎拒,都是合理的。其收割的不管是高瞻远瞩,还是反省思维,或者仅仅是一点感悟和想法,都具有同等的意义。”[43]“在定义之内,梁漱溟为哲学划出来一片自由的天空,思的翱翔是这片天空中最美丽的特写,凡间的所有痛苦、烦恼、不快、困难、际遇,或者惊异、困惑、疑问,都可以在这种思的翱翔中升腾或沉淀,转换成思想的形而上形式,汇入哲学的流动。”[44]作者着意彰显梁漱溟对哲学不确定性的观点,这没有错,因为哲学总在途中,但梁漱溟认为哲学也有确定性,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指出:“所谓哲学就是有系统的思想,首尾衔贯成一家言;……至于哲学所包亦甚宽,如形而上学、认识论、人生哲学皆属之。”[45]并由此探讨了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的不同特点。所以说,在梁漱溟的视域中,哲学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统一,不能过于强调某一个方面。2011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郭齐勇、龚建平的《梁漱溟哲学思想》,全书除引言外,共分九章:“人生与社会”“文化哲学观”“中国文化观”“乡村建设理论”“儒学重建”“人生哲学”“思想探源”“比较研究”“余论”。作者揭示了梁漱溟各种理论的结构和地位:第一,梁漱溟整个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是“理性”,这是梁漱溟自己奉为宗旨的东西,是理解他全部学说的关键。第二,文化哲学是梁漱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其学术思想的中心。第三,乡村建设理论是梁漱溟的文化理论和文化理想向30年代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上推致而形成的理论思想。第四,儒学观是梁漱溟整个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其哲学思想。第五,人生哲学是梁漱溟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六,书中还做了两个比较研究,一是梁漱溟的近道与王阳明的致良知;二是梁漱溟的宇宙生命与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该书以张岱年《喜读〈梁漱溟哲学思想〉》一文代序,认为该书“较为系统深入地讨论了梁先生的文化哲学观、中国文化观、儒学思想、乡村建设理论、人生哲学,并分析了梁氏哲学思想渊源和时代特征。……紧扣时代主题,力图在中西文化交汇、冲撞的背景下再现梁先生思想的性质及其作用。……作者以做人与为学的统一为线索,详细阐述了梁先生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各方面。……作者对应于重分析、重推理的思维方式,对体验方法的直觉性、综合性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并以此品评了梁先生哲学的长短与得失”[46]。张岱年认为,该书也有不足之处,比较部分相对薄弱,“如能在与王阳明、海德格尔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而加强与同时代的熊十力、冯友兰以及各种思潮的比较研究,可能更会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感”[47]。除此之外,该书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将梁漱溟的思想渊源放置在后面叙述,另一个是从“泛化”的哲学概念出发阐释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2.政治及政治哲学研究
2001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夏利的《梁漱溟政治研究》,从2005年的第2版来看,全书包括四章:“崇尚和摒弃:西方近代民主政治”“认识老中国:社会结构特殊论和文化失调论”“建设新中国: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战时和战后:为抗战与和平而努力”。该书对梁漱溟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政治思想和实践进行了自己的阐释。201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城的《社会与国家——梁漱溟的政治哲学》,全书除“绪论”和“余论”之外共分七章:“现代民主国家建立的社会困境”“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之逻辑起点”“‘秩序的饥荒’——社会构造崩溃后的中国问题”“梁漱溟对不同建国纲领之辨析”“乡村建设——重建中国社会新组织结构之运动”“培养‘中国式的新政治习惯’与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革命建国三大贡献与梁漱溟的自我检讨”。该书的论题集中在梁漱溟的“中国问题”方面,切入点及问题主线是中国的现代性问题,试图通过事实叙述和理论分析“重构现代思想史上的梁漱溟”。[48]该书以干春松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梁漱溟》为代序。干春松认为该书“紧扣了梁漱溟关于如何建设现代中国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对梁漱溟认识老中国的一些基本概括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以此为基础点出了中国近代产生的‘秩序的饥荒’,转而试图通过乡村建设运动寻求出路”[49]。该书尤其重视抗战后期对于政党政治和宪政秩序的讨论,这对于理解梁漱溟后来的反思以及设计中国的未来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3.文化思想研究
马勇1992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按照作者的介绍,这是他《梁漱溟思想研究》的一部分,先行出版。书中没分章节,有十余个标题:“人生与社会的困惑”“归心佛法”“回到世间来”“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反应”“中国文化的价值及现代意义”“世界文化未来:中国文化复兴”“欲替中国开出一条新路”“对中国问题的判断”“乡村建设:解决中国问题的必由之路”“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认识自我,改造自我”“东方学术论衡:儒释道互补”“中国文化复兴之道:以中国社会存在为本位的人类文化互补论”等。作者认为,梁漱溟的所思所想很少从最直接的现实功利出发,而是“期望站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思考整个人类的命运”[50]。其书的特点如丁守和在“序”中所说,是“将梁的独特思想历程和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广阔背景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中既可看到剧烈变动的中国社会对如何形成梁的独特思想品格的影响,又可以看到梁独特的生命体验在其思想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比较客观地分析了梁漱溟的社会和文化见解及道德品格,对于理解梁漱溟独特而又苦闷的心灵是颇有助益的”[51]。
熊吕茂2000年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一书,除“绪论”和“总论”外共分六章:“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梁漱溟与柏格森生命哲学”“梁漱溟的心性理论”“东西文化之评判”“乡村建设——儒家的现代化”“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唐凯麟在“序”中认为,该书有些画龙点睛之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谭双泉在“序”中认为该书是比较有心得的著作之一。
4.教育思想研究
马勇1994年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梁漱溟的教育思想研究》,对梁漱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分十章:“独特的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东西教育之异同”“办学理念与实验”“中国未来之路中的教育问题”“乡村建设与中国教育模式的转变”“乡村建设中的社会教育问题”“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实践”“旧形式的新实验”“传统方法的现代运用”“未完的梦”。诚如作者所言,梁漱溟既不是职业教育家,也不是职业教育理论家,但为什么要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呢?因为梁漱溟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里都在从事传道授业的工作,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吴洪成2015年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教育家梁漱溟研究》一书,共分十二章:“家世与社会”“求学历程”“思想的彷徨与探索”“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替教育界打出一条路’——早期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考察国内的乡村教育事业”“河南村治教育实践”“山东邹平乡村教育实验(上)”“山东邹平乡村教育实验(下)”“重庆北碚的办学活动”“梁漱溟对现代教育理论的探索”“梁漱溟乡村教育实验的历史反思”。从内容而言,该书主要围绕梁漱溟乡村建设教育活动展开,旁及其现代教育理论,是对梁漱溟教育人生的立体建构。
5.现代新儒学以及对比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郑大华的两部著作:一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另一部是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的《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共分五章:“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梁漱溟新儒学思想(上)”“梁漱溟新儒学思想(下)”“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的地位”“现代新儒学的历时考察”。这是较早探讨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之间关系的论著,梳理了梁漱溟的新儒学思想,并对现代新儒学进行了动态考察。作者认为,“五四”前后是现代新儒学的发端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梁漱溟,主要的代表性事件是科学与人生观论战;20世纪30—40年代是现代新儒学的形成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熊十力、冯友兰、贺麟、钱穆、马一浮等;20世纪50—70年代是现代新儒学的发展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现代新儒学开始走向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杜维明、刘述先、余英时、成中英、蔡仁厚等。作者还对几个时期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的思想及特点进行了比较,最后总结了他们所共同面对的问题:“现代新儒家主要是围绕如何认识中西文化关系,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如何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这样几个问题运思,并与其他文化思想学派尤其是西化派展开争论的,他们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理论建树与理论限制,主要也反映在对这个几个问题的认识上。”[52]事实上,现代新儒学仍在发展中,无论是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还是大陆,都有一批后起之秀在传承和发展现代新儒学的事业,从而使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是以两个人物为切入点,对整个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自由主义思潮进行了比较研究。“导言”分别对文化保守主义和西化思潮的发展历程、内容、特征进行了考察;“综论”是从文化取向、政治取向、学术思想三个方面对梁、胡的比较研究。接下来分别比较了二者的中西文化观、科学与民主观、传统文化观以及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最后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传统的变革与承续、现代化和西化与现代化三个方面对文化保守主义和西化思潮进行了反思。龚书铎在为该书作的“序”中有这样的评价:“本书既以研究人物为主,但又不局限于人物,而是始终将梁漱溟放在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西化思潮这两种思潮中来研究,通过人物见思潮,又以思潮证人物,从而对近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西化思潮的产生、内容、特征、衍变阶段、历史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作比较全面的论述。”[53]
6.其他研究
朱汉国1996年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梁漱溟乡村建设研究》,从旨趣、思想基础、具体方案、建设实验、论争、误区、现实启示等方面系统探讨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活动和理论。柳友荣2004年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研究》,共分八章:“导言”“梁漱溟生平及其思路历程”“梁漱溟的人格特质研究”“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梁漱溟对心理科学的理解”“人类心理学:关于现代心理学的诠释”“‘人类心理学’建构的基本范畴”“梁漱溟的分支心理学思想”。虽然字数不多,但在梁漱溟思想的研究中的确别开一面。高琳2016年在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梁漱溟东方学术思想研究》,总体上并非梁漱溟思想研究的专论,上篇与书名一样,收录了15篇文章,涉及梁漱溟思想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