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总评
从以上的叙述和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不同的研究阶段
60余年来的梁漱溟及其思想研究经过了几个不同的研究阶段:一是批判阶段,指20世纪50年代对梁漱溟及其思想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声讨。但由于该阶段的批判中包含学术研究的成分,可以看作梁漱溟及其思想研究的铺垫时期。二是起步阶段,指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学者艾恺的《梁漱溟传》(中译本)、汪东林的《梁漱溟问答录》《梁漱溟与毛泽东》和戴晴的《梁漱溟 王实味 储安平》等为代表。三是繁荣阶段,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版了大量有关梁漱溟及其思想的著作,涌现出汪东林、郑大华、马勇等多产专家,还有专题研究方面的郭齐勇、景海峰等出版的有理论深度的学术著作。这种研究态势与中国社会各个时代的背景有深刻的联系,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比较活跃,立足新的视域,对梁漱溟及其思想进行了客观性的学术研究及实事求是的价值评判。
2.传记类丰富
在所有梁漱溟及其思想的著作中,传记类的无疑数量最为庞大。有通传、代传、忆传等,涵盖了梁漱溟自己的回答录、梁漱溟家人的回忆、亲朋好友的记述、权威人士的评论、学界专家的叙述。通过这些传记类著作,我们可以了解梁漱溟从哪里来,经历了什么。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人们可以心平气和、实事求是地谈论发生在梁漱溟生活历程中的特殊事件,从而恢复梁漱溟的历史原貌,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具体的梁漱溟。当然,在所有这些传记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梁漱溟的所思所想,展示了梁漱溟思想的主要内容。
3.思想专题类的研究多样
专门以《梁漱溟思想研究》或《梁漱溟学术思想研究》命名的著作尚不多见,有上面提到的曹跃明和郑大华的两部论著,但对思想专题的研究却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有哲学思想研究、政治思想研究、政治哲学研究、文化理论研究、教育思想研究、心理学思想研究、乡村建设研究、东方学术思想研究等,不可谓不丰富。
4.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第一,思想综合类的研究成果目前比较缺乏。第二,思想专题类的成果虽然多样,但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尤其在深度上需要挖掘。第三,对梁漱溟及其思想的总体概括需要进一步提炼。根据梁漱溟自己的概括,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围绕着两大问题,即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但梁漱溟在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上有没有一些总体特征呢?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笔者把其概括为经权结合、道器结合、中西结合、知行结合等。第四,比较类的著作比较缺乏。比较有同类比较、异类比较等形式,但比较的内容却十分丰富,目前所看到的是郑大华的两本比较类著作,一是将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家的同类比较,二是将梁漱溟与胡适的异类比较,这是很好的开端,但这方面的比较远远不够。如梁漱溟与熊十力、贺麟都偏于心学,他们的心学是完全一样的吗?其同中之异是什么?再往后推,牟宗三、唐君毅也偏于心学,梁漱溟心学与他们的心学又有哪些同中之异?还有,梁漱溟与“学衡派”的代表人物如梅光迪、吴宓等,都属于文化保守主义阵营,他们之间又有哪些同异?在现代新儒家中,梁漱溟为什么没有选择程朱理学,而冯友兰为什么选择了程朱理学作为重铸的对象?梁漱溟思想的渊源之一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那么,他吸收了柏格森的什么东西,改造了什么,超越了什么?梁漱溟的心学来源于陆王学和泰州学派,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等等。
总之,60余年来的梁漱溟及其思想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也存在着一些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会有更多有广度、有深度的成果问世,共同推进梁漱溟及其思想的研究,从而推进人生问题、中国问题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1]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23、133页。
[2]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95页。
[3]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4页。
[4]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14—115页。
[5]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45—146页。
[6]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5—6页。
[7]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2页。
[8]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49页。
[9]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6页。
[10]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4页。
[11]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53页。
[12]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63页。
[13]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63页。
[14]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08—109页。
[15]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24—125页。
[16] 《梁漱溟思想批判》(第二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20—28页。
[17] 李达:《梁漱溟政治思想批判》,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页。
[18] 艾思奇:《批判梁漱溟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页。
[19] [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文版序”第2页。
[20] [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冀建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文版序”第4页。
[21] [美]艾恺:《梁漱溟传》,郑大华等译,湖南出版社1992年第2版,“译序”第2页。
[22] [美]艾恺:《梁漱溟传》,郑大华等译,湖南出版社1992年第2版,“译序”第2—4页。
[23] 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24] 陆明伟:《大儒梁漱溟》,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序”第3—11页。
[25] 陆明伟:《大儒梁漱溟》,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读后感”第13页。
[26] 郑大华:《梁漱溟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32—533页。
[27] 马勇:《中国圣雄梁漱溟》,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题记”第5页。
[28] 梁卫星:《改造中国的实践——梁漱溟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3页。
[29] 梁卫星:《改造中国的实践——梁漱溟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64页。
[30] 汪东林:《梁漱溟与毛泽东》,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6页。
[31] 梁培宽、梁培恕:《父亲梁漱溟》,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32] 梁培宽、梁培恕:《父亲梁漱溟》,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33] 梁培宽、梁培恕:《父亲梁漱溟》,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77页。
[34] 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35] 梁培宽、梁培恕:《父亲梁漱溟》,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82页。
[36] 曹跃明:《梁漱溟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369页。
[37] 曹跃明:《梁漱溟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2页。
[38] 郑大华:《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39] 郑大华:《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40] 郑大华:《梁漱溟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41] 郑小枚:《梁漱溟:哲学与自定义》,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60页。
[42] 郑小枚:《梁漱溟:哲学与自定义》,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02—103页。
[43] 郑小枚:《梁漱溟:哲学与自定义》,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10页。
[44] 郑小枚:《梁漱溟:哲学与自定义》,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12页。
[45]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见《梁漱溟全集》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5页。
[46] 张岱年:《喜读〈梁漱溟哲学思想〉》,见郭齐勇、龚建平《梁漱溟哲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代序”。
[47] 张岱年:《喜读〈梁漱溟哲学思想〉》,见郭齐勇、龚建平《梁漱溟哲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代序”。
[48] 张城:《社会与国家——梁漱溟的政治哲学》,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49] 张城:《社会与国家——梁漱溟的政治哲学》,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代序”第4页。
[50] 马勇:《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页。
[51] 马勇:《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序”第4页。
[52] 郑大华:《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53] 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中华书局1994年版,“龚书铎序”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