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当代中国:认知性研究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去工业化”与人民公社的困境

徐俊忠 苏晓云

摘要:人民公社承载着组织农村工业化之重任,普遍试办社队工业企业、就地转移劳动力、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是人民公社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题中之意。然而1962的政策大调整将其“去工业化”之后,人民公社被归结为一种纯农组织而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并由此开始陷入困境而走向终结。

关键词:毛泽东 人民公社 社队企业 草根工业

人民公社曾作为我国农村基层的集政治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前后存续二十余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熟,学界对人民公社不再采取简单的一概否定态度,对农村人民公社普遍试办工业企业(本文谓之“草根工业”)的农村工业化企图,也予以相当的肯定。关于人民公社的解体及其根源,众说纷纭。有的从产权理论入手分析,认为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中产权模糊,致使偷懒、搭便车等机会主义盛行,失去对生产性努力的激励等很多问题,最终导致了人民公社的失败。有的观点将人民公社的解体归结为五个方面原因:“大而全”“公而纯”的模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缺乏民主、强迫命令使农村经济陷入死角;平均主义使农村经济失去动力;超前的分配制度使农村经济失去激励机制;“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造成农村经济的大溃败。[1]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新政权因袭的历史负荷太重,对工业化的期望又太甚,以致过度剥夺农民的利益,在它内部就孕育了变革因子,最终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代替。[2]还有观点认为人民公社终结的最根本原因是没有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按照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农民意愿进行商品生产,而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战略对农业、农民和农村进行经济掠夺,造成农业长期徘徊,农民生活没有得到大的改善。[3]这些看法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人民公社最终消亡的各种原因。然而,在本文作者看来,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最根本的在于人民公社的“去工业化”。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人民公社“草根工业”的来因去果,呈示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政策大调整中对“草根工业”的“去工业化”,与人民公社困境之间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