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焚书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复李士龙〔1〕

名利无兼得之理。超然于名利之外,不与利名作对者,唯孔夫子、李老子、释迦佛三大圣人尔〔2〕。舍是,非名即利,孰能免此,而可以同不同自疑畏耶〔3〕!但此事无兼得之理,欲名而又徇利〔4〕,与好利而兼徇名〔5〕,均为不智,岂以兄宗孔为道学先生一生矣〔6〕,而顾昧此义耶〔7〕?若七十三岁而令人勿好利〔8〕,与七十六岁而兼欲好名〔9〕,均为不智,均为心劳日拙也〔10〕。幸兄详之,单择其一可矣。

注释

〔1〕本文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写于南京。 李士龙:即李登,字士龙。见《与焦弱侯》注〔2〕。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名与利亦如此。此观点即李贽对李登讨论“名利”问题来信的回答。在李贽看来,只有圣人才能超脱于名利之外,一般人很难逃脱名利之羁绊。因此,要善于正确对待,即“择其一可矣”,否则,均为不智之举。

〔2〕孔夫子:即孔子,见《与陆天溥》注〔42〕。 李老子:即老子,又称老聃(dān),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隐退离去,至函谷关(一说散关),关令尹喜留下他所著的《老子》(一称《道德经》),后不知所终。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想。《史记》卷六三有传。 释迦佛:即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公元前486),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相传他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时痛感人生的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了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历尽艰辛,终于在佛陀伽耶菩提树下“成道”。

〔3〕同不同:(在名利观念上与他人)相同还是不同。 疑畏:猜疑畏惧。

〔4〕徇利:追逐私利。徇,通“殉”,本义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惜献身。

〔5〕徇名:舍身求名。

〔6〕兄:指李士龙。 宗孔:尊重孔子。 为道学先生:成为道学先生。

〔7〕顾昧:却不明白。顾,却,反而。

〔8〕七十三岁:李贽自指。

〔9〕七十六岁:指李士龙。

〔10〕心劳日拙:意为费尽心机,反而越来越糟。多用于贬词。语出《尚书·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