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焚书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与焦弱侯〔1〕

李如真四月二十六日书到黄安〔2〕,知兄已到家〔3〕,藏器待时〔4〕,最喜最喜!此时正热,稍凉不知便可乘兴扁舟入楚不〔5〕?得一相见,快乐何如!如真相见,想悉旅怀〔6〕

当接到兄京信时,时夜雷雨,山中偶感事作二绝句,便去〔7〕,亦可以见古今豪贤之感也。

秣陵人去帝京游〔8〕,可是隋珠复暗投〔9〕。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黄州〔10〕

独步中原二十秋〔11〕,剑光长射斗间牛〔12〕。丰城久去无人识〔13〕,早晚知君已白头。

尊翁老况何似〔14〕?但能养志〔15〕,不妨少九鼎之味也〔16〕,况素淡其平生乎〔17〕!如真已到家,其乐可知,兹亦不复赘渎〔18〕,但道别后相忆最苦耳。北陵先生当亦时晤〔19〕,热甚,亦不暇作书问上。讱庵到京任不〔20〕?前寄去二《解》〔21〕,彼时以兄尚未可归,故先寄讱丈令送兄览教〔22〕,二《解》不知有当兄心不?《南华》如可意〔23〕,不妨刻行;若未也,可即付之水火。闻时君就居翰兄宅〔24〕,最得。许兄尚在和州馆中乎〔25〕?和州丁艰〔26〕,尚不得便附吊去〔27〕

注释

〔1〕本文于万历十一年(1583)写于黄安。 焦竑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二十六岁时,到北京首次参加会试,直到万历十一年年四十四岁时,七次会试都考试不中。其实,焦竑当时已蜚声文坛,影响极大,但却屡试不第,可见科举制对人才的压抑。李贽在这封信中,一方面为焦竑的下第鸣不平,一方面又进行劝慰,并感慨古今豪贤的受屈压,字里行间,充满着无限的深情。文中的第一首诗,收入《焚书》卷六,题为《山中得弱侯下第书》。

〔2〕李如真:即李登,字士龙,号如真,上元(今南京)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新野(今河南新野)令。万历时改崇仁(今江西崇仁)教谕,官至礼部侍郎,后辞官归。李登是耿定向的学生,与李贽也有交往。《泉州府志》卷五四、《江南通志》卷一六三、《江宁府志》卷三〇、陈林霖《金陵通传》卷一八等有传。 黄安:今湖北红安。当时李贽寓居黄安五云山耿定理的天窝书院。

〔3〕知兄已到家:焦竑落第后于当年四月间回到南京家中。

〔4〕藏器待时:比喻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器,用具,引申为才能。

〔5〕扁舟:小船。 楚:这里指黄安。湖北古属楚国,故称。

〔6〕悉:伸展,陈述,抒说。 旅怀:羁旅者的情怀。

〔7〕便去:顺便寄去。

〔8〕秣(mò)陵人:秣陵,古县名,辖境今南京市。焦竑为南京人,故称“秣陵人”。 帝京:京城,指北京。 游:出游。这里指赴京应考。

〔9〕“可是”句:意为焦竑如同珍贵的宝珍,但却被置于暗处,得不到像隋侯这样的人的重用。隋珠,即隋侯之珠,相传是周代隋侯得到的一宝珠。《战国策·楚策四》:“宝珍隋侯不知佩兮,袆布与丝不知异兮。”暗投,即“闇投”,典出《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暗中置放)人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斜视,不用正眼看)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后以“闇投”谓美好的事物不被人们接受。这里用来比喻焦竑虽有杰出才能却得不到朝廷的选用。

〔10〕君:指焦竑。 一字:指简短的书札。 黄州:古州名,元改为路,明改为府,辖境在今湖北长江以北一带。这里代指黄安。

〔11〕“独步”句:谓焦竑在当时的文坛影响极大。独步,谓独一无二,无与伦比。中原,泛指中国。二十秋,焦竑自嘉靖四十三年(1564)中举后屡试不第,至今前后恰好二十年。

〔12〕“剑光”句:用“丰城剑”的典故,以喻焦竑虽为杰出之才却等待着被识者发现。《晋书》卷三六《张华传》载;三国时吴灭晋兴之际,天空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张华闻雷焕妙达纬象,乃邀请他共观天文。焕说:“斗牛之间颇有异气”,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并谓剑在豫章丰城。张华即补雷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后世诗人用“丰城剑”赞美杰出人才,或谓杰出人才有待识者的发现。

〔13〕“丰城”句:意为能识丰城剑的雷焕早已离去,已无人再赏识焦竑这样的人才。丰城,今江西丰城。

〔14〕尊翁:尊公,对他人父亲的敬称。

〔15〕养志:保摄志气。指培养、保持不慕荣利的志向。

〔16〕九鼎之味:谓肥浓的食味。九鼎,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后以“九鼎”喻分量之重。这里用以比喻食味的肥浓。

〔17〕素淡其平生:一生都素淡。素淡,味道清淡,不肥浓。

〔18〕赘(zhuì)渎(dú):烦扰,啰唆。

〔19〕北陵:不详。

〔20〕讱庵:方讱庵。见《与方訒庵》注〔1〕。

〔21〕二《解》:指李贽所著《老子解》(二卷)、《庄子解》(二卷)。《老子解》写于万历二年(1574)(见《李贽全集注》第十四册)。《老子》一书,强调事物的对立、发展、变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李贽在《老子解》中,积极发挥了老子的辩证法,对儒家学派的一些思想进行了批判。如从“同一之中”出发,批判了儒家“圣人仁万民”的谬说,肯定了“愚者”、“不仁者”的本位。从事物相辅相成出发,得出“万物自成”的结论,否定了儒家“圣人”“化成万物”的谬说。从“致一之道”出发,得出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的平等观念,否定了儒家“天生圣人”的谎言。《庄子解》约写于万历十年(1582,见《李贽全集注》第十四册)。焦竑《老子翼》卷首《采摭书目》称为《庄子内篇解》。李贽在《读南华》一文中说:“《南华经》(《庄子》的别名)若无‘内七篇’,则‘外篇’、‘杂篇’固不妨奇特也,惜哉以有‘内七篇’也。故余断以‘外篇’、‘杂篇’为秦汉见道人(明白真理的人)口吻,而独注‘内七篇’,使与《道德经注解》(即《老子解》)并请正于后圣云。”(见卷四)李贽把《庄子》的“外篇”、“杂篇”断为“秦、汉见道人口吻”,认为“内七篇”最为“奇特”而“独注”之,是非常可贵的见解。庄子超脱名利,追求个体自由,主张万物齐一,无高下尊卑之分,主张顺任自然,无为而治,反对思想钳制,批判社会现实,以及否定儒者的是非标准,都与李贽的思想相契合。或更确切地说,都是李贽思想的重要来源和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的武器。因此,李贽对于《庄子》内七篇,主要是疏解、赞赏和进一步发挥。

〔22〕讱丈:指方讱庵。丈,对长辈的尊称。

〔23〕《南华》:即《南华经》,《庄子》的别名。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所著书为“真经”(见《旧唐书》卷九)。

〔24〕“闻时”句:当指李逢阳(号翰峰)与杨虚淳逝世后两家由“继嗣”而引起的住宅纠纷得以解决。李、杨二人为挚友,杨虚淳病疠时,李逢阳不顾传染,亲侍药饵,结果二人先后病逝。李无子,后杨氏族孙过继给杨虚淳之子,但却住进寡居的李逢阳妹妹李氏与孀妻顾氏之宅,从而引起了矛盾(可参看《焚书》卷二《复士龙悲二母吟》及其注)。此事当时引起不少相关士人的注意。这里说“闻时君就居翰兄宅,最得”,可能是这一矛盾得到了解决。时君,不详。翰兄,当指李翰峰。

〔25〕许兄:不详。 和州:辖今安徽和县等地,明代为直隶州。

〔26〕丁艰:即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亦称丁家艰。

〔27〕附吊:带去吊问。附,寄,托人捎带。吊,吊问,吊祭死者,慰问其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