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刘敬台〔1〕
五台天下名山〔2〕,又是文殊菩萨道场〔3〕,即身在异域不能履其地者〔4〕,犹神以游之,乃咫尺而甘心退托〔5〕,其无志可知也〔6〕,公何恕我甚也〔7〕?
叠辱盛教〔8〕,愧感!愧感!素饭过于香积〔9〕,非即文殊化见欲以饭维摩乎〔10〕?公今真文殊也。既饱德〔11〕,益不愿见五台文殊矣〔12〕。
注释
〔1〕本文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写于山西。 刘敬台:李贽另有《答代州刘户曹敬台》(见本卷),据此,可知刘敬台为代州(辖今山西代县、五台一代)户曹。又据光绪刊本《代州志·职官表三》所附《吴志补遗·行太仆寺户部分司》:“户部分司,设嘉靖十五年(1536),三关军马之粮饷刍藁(干草)咸取焉,并理淮浙河东盐粮以足边饷。案,分司有举督郎中、督饷主事。郎中驻大同,主事驻代州。”可知刘敬台时任户部分司驻代州的督饷主事,故李贽称他“代州刘户曹”。李贽于万历二十五年,应大同巡抚梅国桢之邀,从山西沁水刘东星的家中出发赴大同作客,途经清凉山(即五台山),刘敬台数致馈遗,两次恳请李贽到五台山小住,都为李贽所婉辞。此文即两封答谢信中的一封。《李氏遗书》作《又答刘敬台》,编在《答代州刘户曹敬台》后。
〔2〕五台:即五台山,在山西省东北部,北部割切深峻,五峰耸立。因夏无炎暑,亦称清凉山。山上多佛寺,与普陀、九华、峨眉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3〕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山西通志》卷九〇《金石记四》:“五台山清凉寺碑,开元二十八年(740)李邕撰,旧在五台县。《志略》:寺在中台南,即佛书所谓文殊现相(现身于人间)之地。”文殊,四大菩萨之一,即文殊师利,亦称曼殊师利。见《复陶石篑》注〔17〕。道场,和尚或道士诵经、礼拜做法事的场所。
〔4〕异域:他乡,外地。
〔5〕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古代称八寸为咫。 退托:退避,畏缩不前。
〔6〕无志:这里指没有诚心、专心。
〔7〕公何恕我甚也:意为您应该多多宽恕我。公,指刘敬台。何,副词,多么,表示感叹。甚,很,极,多。
〔8〕叠辱盛教:一再地辜负(您的)盛情教诲。辱,辜负。
〔9〕香积:指僧道的饭食。
〔10〕“非即”句:据《佛说维摩诘经》,大居士维摩诘生病,佛让弟子探视,但各位罗汉都不敢前往,因为他们的智慧都无法与维摩诘相比,而且曾受到这位居士的呵斥指导。最后由最有智慧的文殊菩萨带领大家前去探视,并与维摩诘对话。维摩诘以神通力显现香积佛国,并将佛国的米饭移至室内,供养诸位佛弟子。维摩,即维摩诘。
〔11〕饱德:饱受恩德。语出《诗经·大雅·既醉毛诗序》:“《既醉》,太平也。醉酒饱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
〔12〕五台文殊:因佛教传说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所以又称其为五台文殊。这里借指刘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