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道教金丹派南宗研究的旨要、途径与意义
本课题拟在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以地域道教研究的视阈,围绕南宗文献稽考为中心,运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对白玉蟾所创立的金丹派南宗进行道派、文献、历史、思想的综合性研究。
从地域角度来研究道教宗派,前辈学者多有着力。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早在1933年出版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部分就发表过《天师道与海滨地域之关系》一文,指出“凡天师道与政治社会有关者,如汉末黄巾米贼之原起,西晋赵王伦之废立,东晋孙恩之作乱,北魏太武之崇道,刘宋二凶之弑逆,以及东西晋、南北朝人士所以奉道之故等,悉用海滨地域一贯之观念以为解释者,则尚未见之”[190]。经过钩索综合,得出结论:“凡信仰天师道者,其人家世或者本身十分之九与滨海地域有关。”[191]“凡东西晋南北朝奉天师道之世家,旧史记载可得而考者,大抵与滨海地域有关。”[192]。陈寅恪先生这一研究堪称典范,可谓开创了道教与地域研究的先河。
道教南宗人物在历代正史、官方典籍文献和地方志中记载甚少,主要原因是编纂者受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对道佛采取排拒态度。例如明代弘治年间黄仲昭编纂的《八闽通志》是现存第一部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其编纂凡例就云:
仙佛诡异之说,如福州喝水岩、高盖山,建宁幔亭峰、扣冰庵,兴化伏蟒岩、九鲤湖之类,皆未取深信。第以土俗流传,图志记载,其来已久,猝难尽去,姑因旧志,存其大部,观者宜自择焉。[193]
其人物多为儒林、名宦,道教中人自然入列极少。前面已谈到,四库馆臣在评述白玉蟾《道德宝章》时,也对白玉蟾其人颇有偏见,称白玉蟾“尝得罪亡命,盖奸佞流也。……余言此辈何可使及吾门云云”[194],俨然以儒家正统自居,对道教学者贬损有加。这些扬儒抑道的思想倾向,使得金丹派南宗这一曾经活跃于东南区域的道教宗派,在官方正史典籍中少有记载,其派人物踪迹难觅,其宗派思想隐而不显,长期以来被蒙上厚厚的面纱,成为道教史上一个疑团重重、迷雾深深的道教宗派。此种学术难度,可以借用白玉蟾大弟子彭耜在《道德经集注》自序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常患诠释之繁,而矛盾送兴,复忧流派之广,而门户各异。”因此,要破解南宗研究中的种种迷障,讲求方法就成为研究者必须留意之事。
方法问题无处不在。自然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才能取得成功,哲学人文科学的研究也同样如是。道教宗派的历史与思想研究属于一般道教学的研究范围,也有自己的研究规范与方法。
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前辈学者谈得很多,笔者尤为推崇的“征而有信,信而有征”的治学精神和多元研究方法论。傅斯年先生认为传统史学的研究应遵循无证不立,论从史出。有一分材料出一分货,有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不出货。道教宗派的历史素来难治,头绪繁芜。道门有“造作道书”的传统,“托古以言说”,藏内外道书资料浩如烟海,金丹派南宗史料文献尤为宏富。白玉蟾虽然认为“丹经慵读,道不在书,藏教慵览,道之皮肤”[195]。道之要不在于书籍多寡,而在清虚自守。但白玉蟾作为道教金丹派南宗的领军人物,深知道教典籍在道脉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一生虽云游四方开堂设教,但仍著述不辍。白玉蟾才学横溢,为后人留下极其宏富的著作,可谓“文教道士”的典型代表。白玉蟾文献历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不断“结集”、辗转翻刻,文辞舛讹,增益损剪互见,真伪难辨。且道门有“道不外传”的“戒律”,南宗祖师张伯端当年曾经就“三传非人,三遭天谴”。这种秘而不宣、造作道书的传统与道书内外丹文献语言的隐喻艰涩的叠加,使得后世学者在研究勾勒道教宗派谱系与史实时,平添了许多困难。因此,对其历史与思想的钩索提炼就应极为审慎。首先要脚踏实地对道教宗派的历史事实和文献的时间、地点、人物、师承谱系、宗派组织制度与地方社会环境进行分析辨明,详尽地占有资料,缜密理会、铢分毫析,避免空发议论,游谈无根。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达到先贤所云“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境界。
然而在实际研究中,“说有易,说无难。”因此,在道教宗派研究中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就显得十分必要。陈寅恪先生当年曾经将王国维的取地下出土资料,补充纸上文献之材料的历史研究“二重证据法”,演绎为“三重参证法”: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取异族之古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因此我们在稽索南宗文献史料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藏内外道书这类纸面上的,而其应当注重地面上的金石碑刻史料和其他田野考察资料,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利用考古发掘的地下资料,相互参证,方能得出平实的结论。
学术探索是一个从“无法”到“有法”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研究中,“有法而无定法”。白玉蟾创立的道教金丹派南宗涉及的内容极为广博,不仅仅是内外丹术、道教谱系、宗派组织制度戒律及其与南宋社会政治互动关系等等问题,而且与道教医学养生学乃至天文历法和地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因此,在南宗研究方法上,就必须引用多元的研究方法,进行“科际整合”,综合运用各学科方法,并且要有世界的视野。如同顾颉刚先生在《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缘起》一文中所指出的:“国学的材料虽然是中国的,但整理这些材料的方法乃是世界的。”“我们要掘地看古人的生活,要旅行看现代一般人的生活。”提倡将传统的国学研究方法与外来的西方实证科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方法、哲学诠释学方法结合起来。
换言之,研究道教宗派,不仅仅是纸面上的训诂、考据“辨真伪、通小学”之工夫,也不仅仅是腿脚勤快“动口又动手”的田野调查和地下出土文物的化用工夫,还要善于透过尘封的史料,不仅还原宗派历史,做到“知其然”,而且还要挖掘背后蕴涵的道教修炼思想,“知其所以然”,追问其宗教哲学意蕴,评价其影响;同时尚需在详尽占有资料、分析辨明的基础上,灵活地借鉴西方哲学诠释学、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的方法,对道教金丹派南宗的宗教哲学思想意蕴进行深度的“真诠”与体系建构,“明其所以然”。这是从事道教历史与思想研究不同于一般性历史研究的区别所在。
有鉴于此,本课题拟在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已有研究成果,运用多元的“科际整合”研究方法,对白玉蟾所创立的金丹派南宗进行道派、文献、历史、思想的综合性研究。
具体说来,本书以地域道教研究的视阈,围绕南宗文献稽考为中心,从三个层面和途径推进道教金丹派南宗的研究:
其一,以文系人,以“竭泽而渔”的手段,详尽占有典籍文献和地方志、碑刻、笔记小说等史料,采用传统目录文献学方法和考据方法,通过《道藏》内外典籍文献与地方志史料和考古文献互证,整理和辑存散佚的南宗诸祖和后学文献,梳理道脉传承谱系。
其二,以人系事,采用文献与田野调查、区域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南宗活动的主要区域和史实,包括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区域,尤其是白玉蟾在福建闽北、闽东、福州和海南琼州地域进行创教立宗的宗教遗迹进行考察与鉴别,形成证据链,希冀最大限度地解开笼罩在南宗道派上的诸多学术之谜。
其三,在此基础上,以宗教思想耦合贯穿南宗人物与事件,运用哲学诠释学方法,从宗教哲学思想层面的高度,提炼钩沉南宗道论及其修道思想,重点探索讨论白玉蟾南宗教义思想与宗教意蕴问题,客观平实地评析其历史地位和社会思想影响。
[1] 笔者2009年5月11日在四川彭州阳平道观进行考察时,就意外发现该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幸存的八卦楼上有一块横匾,上书“正一全真派”。阳平观乃东汉张天师创立正一天师道的重镇,是二十四治的首治。经询问当地人士,此“正一全真派”的名称即是兼顾历史上阳平治乃正一道首治和现今阳平观为全真丛林的现实,其宗派人为认同的意识可见一斑。
[2] 《西山群仙会真记》卷一,《道藏》第4册,北京、上海、天津: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22页,下同。
[3] 《道门十规》,《道藏》第32册,第149页。
[4] 高仁峒撰《白云岩创修宗派谱序》碑刻,此碑现保存在山东临沂市平邑县蒙山白云岩清虚观遗址;笔者2010年4月17日在平邑蒙山景区管理委员会赵玉春先生的引导下,实地考察了包括此碑在内的白云岩清虚观(现已更名为白云岩禅寺)山门外的道教碑林和道士(墓葬)林。此碑文在赵玉春、夏之蝉编著的《问道东蒙》中也有著录,平邑:2010年4月内部刊行本(托名远方出版社),第49、107页。
[5] 戴起宗:《悟真篇注疏序》,《道藏》第2册,第910页。
[6] 《道门十规》,《道藏》第32册,第148页。
[7]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序》:“白海琼先生曰:晋抱朴子作《神仙传》,所纪千有余人,刘纲法师复缀一千六百为《续仙传》。宋朝王太初集仙者九百人为《集仙传》。宣和间考古校今述所得仙者五万人,谓之仙史盛矣哉。”《道藏》第5册,第99页。
[8] 《重刻白真人集叙》,《白真人集》卷一,福建师范大学古籍部藏本。
[9] 陈兵:《金丹派南宗浅探》,北京:《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期。
[10]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三卷第8章第6节,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修订本,第119—128页。
[11] 李养正:《道教史略讲》第五章之“钟吕金丹道的崛起”,北京:中国道教学院编印内部资料,1997年,第152页。
[12] 卿希泰:《南宋时在南方兴起的一个金丹道派——紫阳派的形成及其传系和特点》,载卿希泰著《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417页。
[13] 朱越利:《白玉蟾创立了钟吕金丹南宗派》,《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4月华中师范大学),第67—71页;朱文在正式出版时,题目修改为《全真教南宗的形成》,但文中第二部分标题仍然为“白玉蟾创立了钟吕金丹派南宗”,见熊铁基、麦子飞主编《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14] 松下道信:《全真教南宗にはける性命说の展开》,《中国哲学研究》15,2000;《白玉蟾とその出版活动——全真教南宗における师授意识の克服》,《东方宗教》第104号,2004年。
[15]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下云:“道教南宗的建立,较晚于北宗,其创始者是南宋宁宗时代的白玉蟾。”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09页。
[16] “张伯端虽未建立教团,却树一家之学,于身后形成南宗一派。”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3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2页。
[17] 于省吾:《利簋铭文考释》《文物》1977年第8期;《殷周金文集成》第8册,第4131号,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18]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02页。
[19]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4页。
[20]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页。
[21]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5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349页。
[22] 参见盖建民撰写《金丹编》,卿希泰、詹石窗主编《道教文化新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3] 《黄白镜》《道书集成》第57册,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影印,第96页。
[24] 《黄白镜序》云:“所谓黄白者,专指大药金丹色象言也。”《道书集成》第57册,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影印,第94页。
[25] 《许真君石函记》卷上,《道藏》第19册,第419页。
[26] 《西山群仙会真记》卷四,《道藏》第4册,第436页。
[27] 《修真十书杂著指玄篇》卷一,《道藏》第4册,第606页。
[28] (清)董天工纂《武夷山志》卷十九,《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5册,第1220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下同。
[29] 例如白玉蟾再传弟子萧廷芝的《金丹问答》云:“问金丹形像如何?答曰:形若弹丸,色同朱橘。《抱朴子》曰:大如弹丸黄如橘,中有佳味甘如蜜,沙门得之以禅定,黄衣得之即超逸,审之行之天地毕。《元枢歌》曰:君不见,一粒金丹何赫赤,大如弹子黄如橘,人人分上本圆成,夜夜灵光常满室。盖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当知非有形之物也。吕公曰还丹本质也。”《修真十书金丹大成集》卷十,《道藏》第4册,第641页。
[30] (清)董德宁注《悟真篇正义》卷下,《道藏精华》第一集之四,台北:自由出版社2000年印行,第56页,下同。
[31] (清)董德宁注《悟真篇正义》卷下,《道藏精华》第一集之四,第41页。
[32] 《金液大还丹赋》,《海琼传道集》,《道藏》第33册,第146页。
[33] 日本松下道信等学者多持此看法,参见松下道信《金属に对する意識不老不死の灵药を求めて——外丹と内丹に關する一考察——》,增尾伸一郎•工藤健一•北條勝貴編《環境と心性の文化史》上《環境の認識》,东京:勉誠出版株式會社,2003年11月,第125—142页。
[34] 陈兵:《金丹派南宗浅探》,《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期。
[35] 陈兵:《金丹派南宗浅探》,《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期。
[36] 蒙文通《陈碧虚与陈抟学派》云:“就《高道传》言之,刘海蟾正出于希夷,殆所谓南宗之祖,后乃易之以钟吕传道无稽之说。而五祖葛长庚、彭鹤林辈,若皆无系于希夷,且又并希夷而系之钟吕。全真既盛之后,而重阳北七真出于钟吕之说又兴。陈抟之事,若存若亡,而钟吕传道之说大盛。钟吕之事,倘犹释氏之有惠能,要为唐宋新旧道教之一大限,而前茅实为希夷,安有所谓钟吕者哉?”原载四川省立图书馆编《图书集刊》第8期(1948年6月出版),蒙默编《川大史学蒙文通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1页。
[37] 朱越利:《白玉蟾创立了钟吕金丹南宗派》,《2008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67—71页。
[38] 内有重复,实际并非实有八十六派。有关《白云观志》卷三《诸真宗派总簿》版本问题及其评价,参见王卡《〈诸真宗派源流〉校读记》,载熊铁基、麦子飞主编《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9—75页。
[39] 王卡《〈诸真宗派源流〉校读记》,载熊铁基、麦子飞主编《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40] 《诸真宗派源流》,见王卡《〈诸真宗派源流〉校读记》附录,载熊铁基、麦子飞主编《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诸真宗派总簿》,《白云观志》卷三,《藏外道书》第20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580页。
[41] 王卡校读的《诸真宗派源流》则为“第四十七金丹派又曰曹国舅金丹派”,王卡《〈诸真宗派源流〉校读记》附录,第63页。
[42] 《诸真宗派总簿》,《白云观志》卷三,《藏外道书》第20册,第579页。
[43] (明)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浦江(今属浙江义乌)人。与刘基、章溢、叶琛等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明初奉命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长孙慎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中途病死于夔州。生平著作甚多。诗文被推为明初大家。所著有《文宪集》《宋学士全集》等。宋濂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广交道门人士,对道教修炼方术颇有兴趣,著有《调息解》等。
[44] (明)宋濂:《宋学士全集》卷八,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册,第270—271页。
[45] (明)宋濂:《宋学士全集》卷八,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册,第271页。
[46] (明)宋濂:《宋学士全集》卷八,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册,第271页。
[47] (明)宋濂:《宋景濂未刻集》卷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第1224册,第614页。
[48] 参见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3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修订版,第376页;王育成:《明代彩绘全真宗祖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0页。
[49] 王育成:《明代彩绘全真宗祖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200页。
[50] (明)王袆:《王忠文集》卷二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6册,第430页。
[51] (明)王袆:《王忠文集》卷二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6册,第418页。
[52]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附录二《道藏劄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71页;另见陈国符著《道藏研究论文集》附录《南宗传授简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76页
[53]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二十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6册,第456页。
[54]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二十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6册,第456页。
[55]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十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3册,第387页。
[56] 《三余赘笔》二巻,明代吴郡都卭撰,凡八十二则,杂论天象方舆物理及释老宗派等事务。邛字维明,明末人。其有关道教南北二宗的说法实际上是沿用了宋濂和王袆的说法。
[57]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整理本1997年版,第1964页。
[58] 《铸鼎余闻》卷四《附道家南北二宗》,《藏外道书》第18册,第655页。
[59] 《长春道教源流》卷八,《藏外道书》第31册,第148页。
[60] (清)觉罗石麟等监修、储大文等编纂《山西通志》卷二十六《山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2册,第811页。
[61] (清)觉罗石麟等监修、储大文等编纂《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八《寺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8册,第229—230页。
[62] (清)觉罗石麟等监修、储大文等编纂《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仙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47册,第513页。
[63] 《丘祖语录后序》,赵卫东辑校《丘处机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55页。
[64] 《丘祖语录后序》,赵卫东辑校《丘处机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56页。
[65] 《历代传教师派》,《藏外道书》第26册,第673页。
[66] 《太乙金华宗旨•天心章第一》,《古书隐楼藏书》,《藏外道书》第10册,第328页。
[67] 《还源篇仙考序》,《古书隐楼藏书》,《藏外道书》第10册,第661页;又见王沐选编《道教五派丹法精选》第2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89页。
[68] 《西泠仙咏自叙》,《藏外道书》第34册,第627页。
[69] (清)刘名端:《道源精微歌》卷下,中国宗教文献集成之二《三洞拾遗》第10册,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影印,第52页,下同。
[70] 九龙真逸:《罗浮指南》,《中国道观志丛刊》第36册,第546页。
[71] 《答论神丹书》,载《道言内外秘诀全书》,《藏外道书》第6册,第366页。
[72] 《长春道教源流》卷八,《藏外道书》第31册,第150页。
[73] 《大成捷要》之《道教源流谱》,实用道书汇编本,民国十八年辽宁太清丛林刻印。
[74] (清)金桂馨、漆逢源同撰《逍遥山万寿宫通志》卷五,清光绪戊寅(四)年南昌铁柱宫刊本,杜洁祥主编《道教文献》第6册,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306页。
[75] (清)陈铭珪:《浮山志》卷一,《藏外道书》第32册,第578页;另见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5《宫观地志》三,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436页。
[76] 《道藏精华》第三集之五,第4页。
[77] 《道藏精华》第三集之五,第8页。
[78] 《道谱源流图》,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之二《三洞拾遗》,第19册,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影印,第760页;此《道谱源流图》首言:“谨按云隐吕律师所撰原本以玄玄皇帝为道祖、以纯阳帝君为道宗,今仍之。”也载闵懒云的《金盖心灯》卷首。
[79] 《道谱源流图》,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之二《三洞拾遗》第19册,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影印,第760页。
[80] 《海琼白真人全集》卷七,《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第982页。
[81] 《海琼白真人全集》卷七,《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第982—983页。
[82] 《海琼白真人全集》卷七,《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第983页。
[83] 《海琼白真人全集》卷七,《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第983页。
[84] 《白玉蟾全集》卷四《张紫阳像赞》引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校注本,第564页。
[85] 参见本书第二章第四节相关内容。
[86] 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一,《藏外道书》第31册,第5页。
[87] 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四,《藏外道书》第31册,第65页。
[88] 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四,《藏外道书》第31册,第65页。
[89] 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一,《藏外道书》第31册,第5页。
[90] 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一,《藏外道书》第31册,第6页。
[91] 易心莹:《寄玄照楼——论道教宗派》,载张广保编《超越心性:二十世纪中国道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第336页。
[92] 易心莹:《道学系统表》,《藏外道书》第31册,第409页。
[93] 马处厚,名默,字处厚。北宋单州成武人,《宋史》有传。其与张伯端乃亦师亦友关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
[94] 易心莹:《道教三字经》,《藏外道书》第24册,第467—468页。
[95] 《扬善半月刊》第九十三期,《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第八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138—139页。
[96] 《道窍谈读者须知》,《道藏精华》第一集之四《道窍谈》,第159—161页;另见《藏外道书》第26册,第607—608页。
[97] 《扬善半月刊》第六十八期,《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第六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137页。
[98] 《扬善半月刊》第七十八期,《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第七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89—90页。
[99] 《扬善半月刊》第七十八期,《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第七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89—90页。
[100] 《扬善半月刊》第六十八期,《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第六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137页。
[101] 目前学术界关于白玉蟾生卒年份有多则说法,其争论主要焦点在于白玉蟾生年“绍兴甲寅(1134)”和“绍熙甲寅(1194)”的严重分歧上,而白玉蟾的享年“36岁说”与“96岁说”及“元初是否在世”等争论,实际上也是因为白玉蟾生年的“疑问”而衍生的二级问题。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本书第三章将依据笔者掌握的新材料进行系统辨析。
[102] 收入《罗浮志补》卷七,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版,第576页。
[103] (明)陈梿:《罗浮志》卷四,收入《罗浮志补》卷七,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576页。
[104] 宋广业作有白玉蟾诗赞:“我爱白玉蟾,颇似李青莲。长庚孕佳气,辉暎牛女躔。采石与临江,骑鲸相后先。少事翠虚翁,入室契泥丸。蓬莱返鸾鹤,长啸归洞天。腰间五雷印,豪端三昧禅。……”《罗浮山志会编》卷二十,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第5册《宫观地志类》,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公司1999年版,第370页。
[105] 以上《罗浮志》十卷、《罗浮山志汇编》二十二卷、《浮山志》五卷、《罗浮志补》十五卷四种收入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第5册《宫观地志类》,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版;《藏外道书》第19册收入《罗浮志》十卷、《罗浮山志汇编》二十二卷,《藏外道书》第32册收入《浮山志》五卷、《罗浮志补》十五卷,《藏外道书》所收《罗浮志补》版本有缺页。
[106] 收入《中国道观志从刊》第36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另外《藏外道书》第32册也收入署名九龙真逸的《罗浮指南》,并注“原名《罗浮志补》”,《藏外道书》第32册,第801页。
[107] 《全闽诗话》十二卷,清初郑方坤广泛搜罗采集地方文献史料约四百三十种,“以闽人征闽事,以闽事系闽诗,州分部次,灿若列眉”有一定的影响,《四库全书》集部存目。参见本书第三章相关内容。
[108] 参见本书第三章“白玉蟾生年新证”相关内容。
[109] (明)陈梿:《罗浮志》卷四,收入《罗浮志补》卷七,龚鹏程、陈廖安主编《中华续道藏》初辑第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575页。
[110] 《扬善半月刊》第七十八期,《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第七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90页。
[111] 《仙道月报》第二十三期,《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全集》第九本,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第91页。
[112] 笔者在完成本课题此内容后,在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丘处机与全真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聆听到朱越利先生发表的《白玉蟾享年36岁考》,其文也引用《中华仙学》中所载陈撄宁《白玉蟾仙师传略》考证文字,简略回顾了白玉蟾生卒年的考证史。载《丘处机与全真道——丘处机与全真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341页。
[113] 刘咸炘:《道教征略》下,成都:四川省立图书馆编《图书集刊》第8期,1948年6月出版,第21页。又见《推十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第1585页;刘咸炘:《道教征略》外十四种,才颖、汪启明整理,彭耜依然为“彰耜”,未作改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
[114] 刘咸炘《推十书》之庚《祝史学》部分,收有《祀孔祭品记》一卷、《家奠仪》一卷、《祀天师科仪》一卷、《启疏定补》一卷,可知刘咸炘对道教天师科仪文本也有订定,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第2450页;此外,刘咸炘还撰有《告法言道士俚语》和《道教征略》(外十四种),才颖、汪启明整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110页;2009年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献集成”项目也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推十书》增补全本20本,表明刘咸炘的学术思想逐渐引起学术界重视与关注。
[115] 刘咸炘:《道教征略》上,《推十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第1568页。
[116] 刘咸炘:《道教征略》外十四种,才颖、汪启明整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117] 蒙文通:《道家三考》,成都:四川省立图书馆编《图书集刊》第8期,1948年6月出版,第79页。
[118] 刘咸炘:《道教征略》上,《推十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第1570页。
[119] 日本学者秋月观暎1975年在创文社出版了博士论文《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在围绕净明道问题的探讨中,于第六章第三节对赵宜真的法脉、著作及道教思想作了简要探讨,但尚不详尽,参见本书第三章。
[120] 刘咸炘:《道教征略》上,《推十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第1569页。
[121] 刘咸炘:《道教征略》上,《推十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第1568页。
[122] 刘咸炘:《道教征略》上,《推十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第1569页。
[123] 参见本书白玉蟾入室弟子考及其一览表。
[124] 刘咸炘:《道教征略》上,《推十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第1569页。
[125] 刘咸炘哲嗣现年83岁高龄的刘伯谷先生2010年6月告诉笔者,乃父撰写《道教征略》时,由于条件所限,是在未窥全藏(《道藏》)的情况下完成的,刘咸炘先生不甚满意,生前有意修订,故一直未正式出版过。直到刘咸炘去世后,20世纪40年代中期,时任四川省立图书馆馆长的蒙文通先生请刘伯谷将其父研究道教的文稿《道教征略》整理出来,首次发表在四川省立图书馆主办的《图书集刊》第5期(1946年10月)和第8期(1948年6月)上。
[126] 蒙文通:《道家三考》,成都:四川省立图书馆编《图书集刊》第8期,1948年6月出版,第79页。
[127] 蒙文通:《道家三考》,成都:四川省立图书馆编《图书集刊》第8期,1948年6月出版,第79页。
[128] 蒙文通:《陈碧虚与陈团学派》附《陈图南学谱》,原载四川省立图书馆编《图书集刊》第8期(1948年6月),蒙默编《川大史学蒙文通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页。
[129] 见彭耜纂集《道德经集注杂说》卷上,《道藏》第13册,第255页;《高道传》佚文在南宋“鹤林道士吕太古集”的《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一《历代宗师略传》中可寻,其中张无梦传云:“张无梦,字灵隐,笃孝于乡里,好清静,通易。及冠委资产于其弟,入华山与种放、刘海蟾结交,事希夷先生,多得微旨。久之游天台赤城,结庐十余载。……”《道藏》第32册,第8页。
[130]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71页。
[131] 《中国外丹黄白术考论略稿》注释[一],见陈国符著《道藏源流考》下册附录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29页。
[132] 原发表于《天津大学学报》1957年第6期,见陈国符著《道藏源流考》下册附录六,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41页。
[133] 傅勤家:《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书店1998年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第207页。
[134] 傅勤家:《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书店1998年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第207页。
[135] 傅勤家:《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书店1998年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第211页。
[136] 饶宗颐纂修《潮州志》之《丛谈志•人部》,民国三十五年修,三十八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第25册,上海,成都,南京:上海书店出版社、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第726页。
[137] 饶宗颐纂修《潮州志》之《丛谈志•人部》,民国三十五年修,三十八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第25册,上海,成都,南京:上海书店、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第726页。
[138]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修订版,第6页。
[139] 卿希泰:《紫阳派的形成及其传系和特点》,《道韵》第五辑(1999年8月);《南宋时在南方兴起的一个金丹道派——紫阳派的形成及其传系和特点》,载《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版,第417页。
[140] 陈兵:《金丹派南宗浅探》,《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期;收入陈兵著《道教之道》,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141]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3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修订本,第147页。
[142] 陈兵:《金丹派南宗浅探》,《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期;收入陈兵著《道教之道》,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0页。
[143] 陈兵:《元代江南道教》,《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2期;收入陈兵著《道教之道》,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69—97页。
[144] 潘雨廷:《谈谈南北宗》,载《道教史发微》,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145] 《道藏精华》第一集之四《石薛二真人纪略》。
[146] 王沐:《悟真篇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页。
[147] 王沐:《〈悟真篇〉丹法源流》,《道协会刊》1981第7期;又见王沐著《内丹养生功法指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3页。
[148] 王沐:《悟真篇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页。
[149] 王沐:《悟真篇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76页。
[150] 王沐:《悟真篇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76页。
[151] 王沐:《悟真篇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76页。
[152] 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3页。
[153] 吴耀玉:《三教蠡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183页。
[154] 吴耀玉:《三教蠡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186页。
[155] 吴耀玉:《三教蠡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版,第186页。
[156] 柳存仁:《和风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93页。
[157] 柳存仁:《和风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82—685页。
[158] 《白云观志》卷二,《藏外道书》第20册,第573页。
[159] 《白云观志》卷二,《藏外道书》第20册,第573页。
[160] (日)漥德忠:《道教史》,萧坤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页。
[161] (日)漥德忠:《道教史》,萧坤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239页。
[162] 何敦铧:《白玉蟾生平事迹初探》,《中国道教》1992年第1期;《历经辛劳为创新道教事业作出贡献——福建籍著名道士白玉蟾初探》,《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关于道教金丹派南宗第五祖白玉蟾几个问题的探索》,《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4期。
[163] 郭武:《白玉蟾生平略考》,《道教文化》1995年第5期。
[164] 《金丹派南宗研究》(甲),《道韵》第5辑,台北:中华大道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金丹派南宗研究》(乙),《道韵》第6辑,台北:中华大道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金丹派南宗研究》(丙),《道韵》第7辑,台北:中华大道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165] 朱越利:《金丹派南宗形成考论》,载《道韵》第6辑,台北:中华大道出版社2000年版。
[166] 参见朱越利《白玉蟾创立了钟吕金丹道》,《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2008年4月18—24日。
[167] 杨立华:《〈悟真篇〉薛注考》,《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
[168] 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第十一章“白玉蟾的内丹道及对南宗传法世系的构建”,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390—410页。
[169] 刘固盛:《道教老学史》第四章第四节,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0] 吴亚魁:《江南全真道:以六府一州为重心的考察(1271—1911)》,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研究课程哲学博士论文,2004年10月。
[171] 王育成:《明代彩绘全真宗祖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166页。
[172] 篇目详见本书附录《金丹派南宗研究文献目录》。
[173] 今井宇三郎:《道家南宗の系谱について》,东京:《汉魏文化》2,1961年。
[174] 今井宇三郎:《金丹道教の研究——南宋道士白玉蟾の思想》,东京:《东京教育大学文学部纪要》8,1963年。
[175] 宫川尚志:《南宋の道士白玉蟾〈要旨〉》,《宗教研究》50—3(230),1976年。
[176] 宫川尚志:《南宋の道士白玉蟾の事蹟》,《内田吟风先生颂寿纪念 东洋史论集》,名古屋:同朋社,1978年。
[177] 福井文雅:《道教の历史と构造》第九章《〈悟真篇〉の构成について——禅と不老寿の法》,东京:株式会社五曜书房,1999年,第245—271页。
[178] 横手裕:《白玉蟾と南宋江南道教》,《东方学报》(京都)68,1996年。
[179] 雄山阁、横手裕:《全真教と南宗北宗》,《【讲座道教3】道教の生命观与身体论》,2000年。
[180] 横手裕:《全真教の变容》,《中国哲学研究》2,1990年。
[181] 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三卷(撰稿人陈兵)中已经指出:“《道法会元》所收白玉蟾符法著述,有王文卿《玄珠歌》注(卷七十)、《汪火师雷霆奥旨序》(卷七十六)、《书符内秘》《坐炼工夫》(卷七十七),及陈楠所传《先天雷晶隐书》符箓(卷八十三),《洞玄玉枢雷霆大法》(卷一四七)、《高上晶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卷一零四)等亦称白玉蟾传。另外,《法海遗珠》卷一收有白玉蟾传《洞玄秘旨》,并述其传承谱系为:白玉蟾—马士清—翁法健—薛师淳,薛为元初人。《道法会元》卷八十三《先天雷晶隐书》所列该法传承谱系则为:李亚(铁拐道人)—汪守贞(火师汪真人)—王文卿—白玉蟾—金逵(颠嵩道者金志达)—陈囦济(方舟道者陈仲济)等,明确表示白玉蟾所传《先天雷晶隐书》出于王文卿一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修订版,第122—123页。
[182] 横手裕:《白玉蟾と南宋江南道教》,《东方学报》68,1996年,第94—95页。
[183] 《金丹心法弁言》,《道藏辑要•壁集六》,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缩印本,第6册,第39页,下同;《藏外道书》第25册影印有《大罗金丹心法》和《金丹心法》两种版本,第391页,第602页。
[184] 松下道信:《全真教南宗にはける性命说の展开》,《中国哲学研究》15,2000年。
[185] 松下道信:《白玉蟾とその出版活动——全真教南宗における师授意识の克服》,《东方宗教》第104号,2004年。
[186] 载日本《中国哲学研究》第22号,2007年7月拔刷;此篇中译本《日本全真道南宗研究简介》,作者松下道信曾在2005年5月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承蒙松下道信2007年末自日本惠寄多篇在国内不易获得的日本学者全真道南宗研究文稿,以及国内学者朱越利先生慨然惠示所藏的相关文献,笔者得以较全面地窥示目前日本学术界研究动态。
[187] 铃木健郎:《白玉蟾の内丹说》,《东方宗教》第102号,2003年。
[188] 铃木健郎:《白玉蟾の雷法说》,《东方宗教》第103号,2004年。
[189] 石井宪司主编《道教关系文献总览》,风响社,2001年12月15日印刷。
[190] 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铭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页。
[191] 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铭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页。
[192] 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铭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7页。
[193] (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凡例,弘治《八闽通志》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修订本,第2页。
[194]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整理本1997年版,第1936页。
[195] 《海琼白真人全集》卷七,《道藏精华》第十集之二,第9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