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求是:陈涴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石廷柱事迹与家世辑考[1]

石廷柱(1599~1661年)是清朝开国元勋之一,历仕努尔哈赤、皇太极和福临三朝,屡立战功,在清朝建国过程中勋劳卓著。但是有关他的事迹记载,史书多有缺略,为了深入研究这一历史人物,以裨于清朝开国史的研究,今查核各书,将其事迹与家世辑考如下。其后人事迹亦并辑之,使明石氏于清朝开国劳绩之全貌。

首先,关于石廷柱的籍贯,《清史稿》仅载明他为辽东人。据《辽阳县志》载,他是辽东辽阳人;《奉天通志》第175卷本传亦称其为辽阳人,然第187卷却载其子石珍为辽东广宁(今辽宁北镇)人。此两说究竟何说为是?《辽阳县志》把石氏列为辽阳氏族之一,石廷柱及其子石华善、石琳分别入载《勋旧志》与《乡宦志》,并明确记述石廷柱之父石汉(又称石翰)“徙居襄平(今辽宁辽阳)”,石汉墓也在辽阳,而广宁地方志并不曾收录石氏,这说明石氏籍贯为辽东辽阳无疑。那么广宁说从何而来呢?石廷柱之孙石文晟的《家传》称石汉“避仇广宁”[2],石廷柱弟兄降清(后金)之前也都在广宁为官,可见石氏与广宁不无关系,因而出现了《奉天通志·石珍传》误载之事。故此,石氏之籍贯应为辽东辽阳。

其次,关于其族属。石廷柱虽是汉军旗人,属于“汉官”之列,但他实非汉族,而是满族。这并不是因为汉军旗人都应划为满族,而是就其血统而论。文献明载其“先世居苏完,姓瓜尔佳氏”[3]。曾祖父布哈“明成化间内属,授建州左卫都指挥佥事”[4],祖父阿尔松阿“嘉靖中袭职”[5],父亲石汉也袭职“为明指挥”[6],世代为建州女真人。他的母亲姓王甲氏满洲[7],显然也是女真人。正因如此,尽管他一直隶属汉军旗,到了他的儿子石华善为官时,就要求改回满洲籍,他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上疏奏明“臣父石廷柱虽统汉军事务,实系满洲”,请求改隶满洲旗籍。结果经议覆:“和硕额驸华善等原系满洲,理应将伊同姓人等俱为满洲,将佐领一并归并满洲旗下”。但因有所属“佐领下另户壮丁,其家人俱系汉人,不便俱为满洲;且汉军旗下佐领缺少”,于是“将华善等佐领停其一并归并满洲旗下,仍留汉军旗下”。而“华善等并同族人等俱系满洲,嗣后编审册内,开造满洲可也”。[8]华善及其族人是获准改为满洲籍了的,《盛京通志》就明载华善之弟石珍为“满洲人”[9]

再次,关于石廷柱生平事迹,《清史稿》等史书本传也多有漏略或不确之处,下面逐一补正。

石廷柱原为明广宁守备,于天命七年(1622年)降清(后金),关于其投降的动机与细节,《清史稿》仅简略地记其“从众降”,其他诸书也多语焉不详,唯《八旗通志》第296卷载石华善奏疏中详述了此事,摘录于下:

臣祖石翰,移居辽东,临卒,遗命臣伯父石国柱、石天柱、石廷柱曰:“我虽暂来汉地,然此心依恋故土,未尝少忘,今病势已重,恐不能遂我初念,尔兄弟当力成我志,务建功业,归本国。”其后太祖高皇帝兵取广宁,臣伯父国柱、天柱,臣父廷柱兄弟相商,从父遗命,令臣次伯父天柱出远迎,臣伯父国柱、臣父廷柱开广宁城门归顺。

这段话不仅说明了石廷柱兄弟降清(后金)的动机,而且说明了石廷柱并非“从众降”的事实真相,其实,他也是积极主动策划投降者之一,并非消极随行。

石廷柱降清(后金)后,尽忠效力,于天聪七年(1633年)由副将晋升为总兵官。关于这次晋升,《清史稿》本传是这样记载的:“六年,养性卒,廷柱代为昂邦章京。从伐察哈尔,多斩获。”这段话把时间和事情经过完全搞错了,一是石廷柱晋升昂邦章京(即总兵)是天聪七年,而不是天聪六年,晋升的原因是他在进攻旅顺口的战斗中立了功,而不是佟养性死,由他代职;[10]二是石廷柱从征察哈尔是在天聪六年,是升昂邦章京之前的事,而不是之后的事,这里完全弄颠倒了。关于他这一段经历,《清太宗实录》是这样记载的:

天聪七年八月,升副将石廷柱为总兵官。先是,廷柱征察哈尔,善用兵,俘获甚众,又所获尽携归以献,上嘉其功,授为旧汉军固山额真。至是,又以征旅顺口功,故有是命。

石廷柱是个优秀将领,不仅“善用兵”,也善于带兵,天聪七年十二月,隐士扈应元上疏奏事,独褒奖两人,其一就是石廷柱,称其“操练军士,坐作有方”[11]。崇德元年(1636年)二月,皇太极单独检阅石廷柱所统辖的汉军,果然见“军容整肃”[12],加以奖赏。这一点是《清史稿》失于记载的。

《清史稿》本传另一讹误是记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围攻松山战斗中,石廷柱抗击敌人夜袭,“斩十余级”。《清史列传》和《国朝先正事略》也都是这样记载的,但查核《清太宗实录》及他书,发现这一数字是错误的。《清太宗实录》的记载是这样的:

丙申一鼓,明松山城内外马步兵全出,犯我镶黄旗头甲喇汉军固山额真石廷柱汛地,我兵击败之,斩千有十七级,获其兵器。计将军炮五十七位、鸟枪一百一十二、甲三十八、腰刀一百五十七。

《八旗通志》本传记载也与《清太宗实录》相同。显然这是一次大仗,所记数字详尽,实际可信,说明这是翔实记录,《清史稿》等书所记“斩十余级”显系笔误。

石廷柱“多智略,遇事明敏”[13],晚年为镇海将军,出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当战乱之余,作为一方长官,石廷柱能戢兵安民,民间称为“石佛”[14]。看来,石廷柱在安定地方、“与民休息”方面也是颇有建树的。

石廷柱兄弟三人,其长兄石国柱、次兄石天柱事迹各书传所载均极简略,现将所集资料辑补于下。石天柱和石廷柱一样,于投清(后金)之后,即授为游击,仅过两天,就升授“为三等副将”[15],“历官至刑部承政”[16],“后缘事削职”[17]。关于石国柱,《八旗通志》记载稍详,然有不实之处。据《满文老档》天命八年(1623年)四月所记“兄石国柱代替弟石天柱为游击”[18],说明石国柱降清(后金)当时似未曾授职,直至第二年四月才接替石天柱的游击职务。后金对投降的明将一般都是按其原职授官,诸史籍均未记石国柱在明朝曾任何职,故降清(后金)当时也就没有授予官职,这是完全可能的。而《八旗通志》记其降清(后金)后“即授参将世职”,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一是因为他天命八年才为游击,不可能在天命七年就已是参将;二是因为石廷柱、石天柱在明朝都有官职,后金即使授职与他,官阶也不会高于两弟而为参将。所以,这是《八旗通志》误记之一。其误记之二是:

天聪六年,太宗阅兵演武场,因士卒训练有方,赐国柱鞍马一匹。是年,初设六部,擢工部承政。明年,特命率兵镇守盖州。

这里记其镇守盖州(今辽宁盖县)是天聪七年(1633年)的事,然《清太宗实录》记载:天聪六年九月,修复盖州城,“移民以实之,命副将石国柱、游击雅什塔率齐尔格申、根布禄、寨山、扈什察哈、董阿密、查努、萨哈纳、托尔撒、海塞等统兵六百人,前往防戍”。说明天聪七年之说是不确切的。石国柱于天聪八年(1634年)十一月病故[19],由儿子达尔汉袭职。

石廷柱共六子。长子名绰尔们,官至参领兼一等侍卫。据《石庵制府家传》载:其子文晟丁父忧后,“服阙,起知广西梧州府,改知山西平阳府。”知山西平阳府是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20],由此推知,绰尔们约卒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生年不详。事迹也多失于记载,仅知其在天聪七年(1633年)奉旨随苏尔东阿等人率兵三百、携家口驻守辽河岸巨流河地方。[21]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清廷叙贵州、江宁军功时,他由护军参领署为拖沙喇哈番[22],可见他一直随军征战,直到晚年才休闲在家。[23]

石廷柱之次子名绰和诺,事迹无可考见。第三子名华善,各传记均为之单独立传,然详略各有不同,辑录如下:

“为豫亲王多铎婿,授和硕额驸。”[24]“寻任内大臣。康熙六年(1667年),以上元节赴宴时,讥诮庄亲王博果铎,夺内大臣,仍留额驸。”[25]“(吴)三桂反,授安南将军,守镇江。”[26]“诏华善督所部兵习水战。九月,命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统兵驻江宁,华善与王之鼎等参赞军务。(康熙)十五年(1676年),改授平寇将军,统辖江南满洲蒙古兵。十六年,简亲王驻江西,疏请增兵,诏华善所部赴简亲王军前听调遣。”[27]“十七年,授定南将军,命守茶陵。三桂兵攻永兴急,上命简亲王进攻茶陵,而令华善救永兴。华善不敢进,上切责之,解将军印,令从穆占自效。事平,论罪,上命宽之。”[28]“十八年,击败伪将军吴国贵、范齐于永州,有功。”[29]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疏奏:“臣父石廷柱虽统汉军事务,实系满洲。”请准仍隶满洲籍,奉旨依奏。[30]“(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卒。”[31]

石廷柱之四子[32]名琳[33],字螂公[34]。《清史稿》本传记其事迹颇详,此仅补其缺略者。他生于崇德四年(1639年),[35]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卒于两广总督任上。历任山东、湖广、河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及湖广、云南巡抚,所在皆有政绩。“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东粤饥,琳任两广总督,通籴款账,存活甚众。泷江堤溃,琳刑白马、沉玉祷于江,躬负薪塞堤,水即退。四十年(1701年),决黎谳于琼南,歼渠魁,释株连,民用大宁。在粤十四年,革私税,恤狱囚、严海防,重文行,禁鬻女流,风善正,夫不胜书。及平徭于八排,染瘴,卒。百姓巷哭,声闻远近,皆肖其貌而祀之。”[36]

石廷柱第五子名珍,字璜公。“康熙时,以荫任湖广驿传道、江南常镇道。廉静慈惠,与民休息。卒于官,士民哀挽,得诗数百章。共捐赀建祠祀之。”[37]

石廷柱第六子名景,官佐领。[38]其余事迹不详。

石廷柱之孙共十三人,其中事迹见载入史册的有石文晟、石文桂、石文炳、石文英和石文焯五人,后四人尤劳绩卓著。石文晟为绰尔们之长子,《八旗通志》《国朝先正事略》《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均为之立传,然叙事亦有漏略之处,《八旗文经》收《石庵制府家传》一篇,载其事迹颇详,今节录前列诸书之遗略及相悖者于下:

字公著,号庵……少不急仕进,家食以事亲。康熙初,叔某征滇,侍卫公(即绰尔们)笃友于之爱,私忧之,公(即文晟,下同)从容进日:“大人勿苦,儿往当得报。”遂直诣行间,问起居,而后归。某年,试官江南苏州府同知。时八闽用兵,三吴为孔道,公承委事一切办。寻以制府于成龙荐,特赐袍,擢云南开化府事。道出楚南,遇滇民旧被猓夷掠者遮道请赎。公到官,首请之,得反流亡三千余口。逆党韩有昌谋乱,狱不决,公谳之,诛乱首,裁四十人,尽释其他。以母忧去,服阙,起知广东潮州。府濒海,寇盗为潮患,公身历云青,请澳抚定之。负固者侦其来,擒歼其魁。有吴岸之者,将就刑,大呼曰:“即擒,固当死,然安能尽杀未擒者乎?”公异之,曰:“释若,若能招之乎?”曰:“能。”遂释之。岸之叩头请曰:“愿质老母三旬,当报德。”公劳之而去。未及期,盗予就抚,皆轻悍剽疾者,潮向苦盗,日未晡即扃户。自释岸之后,适迎春东郊,公命岸之率所抚四百人摆甲执兵,按队而出,潮民观者如堵。复听民上元张灯乐十日,无所禁,盖潮俗未有者也。潮民深德之,祀之如昌黎。以父忧去,服阙,起知广西幡州府。改知山西平阳府。平阳旱,民大饥,公请赈,不待报丞,支官米十七万石,银十四万金,身给散之。当事怒,将坐以法,父(当为公之误)曰:“治民而死,无憾!”会征西,议府养马,公上议曰:“平阳距大同道远,有警不及赴,且灾黎忍令复困供亿乎?”当事不可,公抵印几上,曰:“官可罢,马不可养!”事遂寝。有顷事闻,圣祖嘉之,擢贵州布政使,所支以赈民者悉免无校……丙戌年……五月,始允以疾休。公即归,构别业家荧旁,幅巾曳杖,灌园自娱,颜其屋曰安蔬。尝服一裘敝甚,指示诸子曰:“此吾童子时制,六十余年矣!欲不可纵,志不可满,汝曹其识之。”著《志说》镌于壁,以示训之。庚子年八月四日卒,年七十有七。[39]

石文桂为绰尔们次子,康熙朝任仓场侍郎,曾多次上疏建议改革漕运办法,被采纳。[40]

石文炳系华善之子,袭石廷柱三等伯之爵。累官参领、总兵、都统。康熙二十八年(1689)授福建将军。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一月卒,爵位由其子富达礼承袭。[41]

石文英亦华善之子,也是武将,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曾为汉军都统督满军前锋,从康熙帝亲征厄鲁特蒙古。[42]

另外,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石文英所立石汉墓碑记中提到:“先兄镇海将军”,似除石文炳外,华善还有一子,卒于康熙三十七年前,曾为镇海将军。

石文焯系石廷柱幼孙,字霞峰,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授松江府同知,累官礼部尚书、总兵,为政有声,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卒。[43]

总的来看,石廷柱及其子孙在清朝历史上都曾起过重要作用,战功赫赫,政绩也突出,他们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这一百年间,正是清朝从最初的壮大到统一全国,继而稳定统治、恢复发展的时期,他们的活动对国家由乱到治、安定发达是有贡献的。

附石氏世系表

另:石廷柱幼孙石文焯不详所出。


[1] 原载《清史研究通讯》1986年第2期。

[2] 《石庵制府家传》,《八旗文经》第51卷。

[3] 《清史稿·石廷柱传》。

[4] 《石庵制府家传》,《八旗文经》第51卷。

[5] 《清史稿·石廷柱传》。

[6] 《石汉墓》,《辽阳县志》第6卷上。

[7] 《一等伯石汉墓道碑诰命》,《辽阳县志》第35卷。

[8] 《华善传》,《八旗通志初集》第296卷。

[9] 《石珍传》,《盛京通志》第34卷。

[10] 《清史稿》第231卷。

[11] 《扈应元条陈七事奏》,《天聪朝臣工奏议》中卷。

[12] 《石廷柱传》,《清史列传》第5卷;《石廷柱传》,《国朝先正事略》第2卷。

[13] 《石廷柱传》,《八旗通志初集》第276卷。

[14] 《石廷柱传》,《国朝先正事略》第2卷,《石珍传》,《盛京通志》第34卷;《石廷柱传》,《辽阳县志》第8卷。

[15] 《满文老档·太祖朝》第33卷;《清史稿·石廷柱传》。

[16] 《石廷柱传》,《八旗通志》第276卷。

[17]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1卷。

[18] 《满文老档·太祖朝》,第48卷。

[19] 《清太宗实录》第21卷。

[20] 《石文晟传》,《奉天通志》第185卷。

[21] 《清太宗实录》第13卷。

[22] 《清世祖实录》第139卷。

[23] 《石庵制府家传》,《八旗文经》第51卷。

[24] 《清史稿·石华善传》。

[25] (清)李元度:《石廷柱传附华善传》,《国朝先正事略》第2卷。

[26] 《清史稿·石华善传》。

[27] (清)李元度:《石廷柱传附华善传》,《国朝先正事略》第2卷。

[28] 《清史稿·石华善传》。

[29] 《石华善传》,《辽阳县志》第8卷。

[30] 《石华善传》,《八旗通志》第296卷。

[31] 《清史稿·石华善传》。

[32] 《盛京通志》与《辽阳乡土志》称石琳为石廷柱第六子,但《清史列传》《八旗通志》《国朝先正事略》和《清史稿》等书均记其为第四子,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1卷,明载石氏六兄弟姓名,石琳排行第四,故后说较为可信。

[33] 《清史列传》《八旗通志》《国朝先正事略》《清史稿》《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34] 《石琳传》,《盛京通志》第34卷。

[35] (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2卷。

[36] 《石琳传》,《盛京通志》第34卷;《石琳传》,《辽阳县志》第9卷。

[37] 《石珍传》,《奉天通志》第187卷;《石珍传》,《盛京通志》第34卷。

[38]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1卷。

[39] (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第2卷。

[40] 《清圣祖实录》第199、200、210卷。

[41] (清)李元度:《石廷柱传附华善传》,《国朝先正事略》第2卷。

[42] 《石汉墓碑记》,《辽阳县志》第35卷。

[43] 《石文焯传》,《奉天通志》第18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