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九品中正内容的分析
要明白九品中正的内容,就要研究中正的产生职权和关系于中正的各种问题。因为这种制度的主要人物,就是一个中正。但是讲到中正,先有几个稍费考证的问题:第一就是《文献通考》既说“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应当每州每郡每县都有大中正和小中正。不过他又有一段说:
晋依魏氏九品之制,内官吏部尚书、司徒、左长史;外官州有大中正,郡国有小中正,皆掌选举。(1)
赵翼《廿二史劄记》说得更为详细:
魏文帝初定九品中正,郡邑设小中正,由小中正品第人才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尚书选用。(2)
又似州只有大中正,郡邑只有小中正。这两说自相矛盾,就我考查的结果,是前一说比较的可靠。据下列几条:
一、《晋书·卞壶传》:“淮南小中正王式,其继母前夫终,更适式父。式父终葬讫,议还前夫家……遂合葬于前夫……壶奏刻侍中司徒临颍公组,扬州大中正平望亭侯晔,淮南大中正散骑侍郎弘,不能率礼正违。”(3)
二、《华谭传》:“转丞相军谘祭酒,领郡大中正。”(4)
三、《徐邈传》:“道子以邈为前卫率,领本郡大中正。”(5)
四、《刁协传》:“累转太常博士、本郡大中正。”(6)
五、《陶侃传》:“后补武冈令,与太守吕岳有嫌,弃官归为郡小中正。”(7)
六、《宋书·王淮之传》:“又为尚书左丞、本郡大中正。”(8)
是郡有大小中正的明证。又如:
一、《晋书·顾众传》:“更拜丹阳尹,本国大中正。”(9)
二、《魏书·张伟传》:“还仍为中书侍郎、本国大中正。”(10)
是国也有大中正可知。再如:
一、《晋书·盛彦传》:“吴平,陆云荐之于刺史周浚。本邑大中正刘颂又举彦为小中正。”(11)
二、《宋书·荀伯子传》:“迁散骑常侍,本邑大中正。”(12)
三、《周书·陈忻传》:“恭帝二年(公元555)授宜阳邑大中正。”(13)
是县邑也有大小中正无疑。只有州没有见着小中正。但以郡邑之制为例,似应也有大小中正。并且各史所纪有称州大中正的,也有只称州中正的,似应有别。
《宋书·张茂度传》:“元嘉七年(公元430),起为廷尉加奉车都尉,领本州中正……子永,泰始四年(公元469),加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14)
《隋书》叙北齐官制州大中正与州中正,品秩也不同。
《隋书·百官志》:“北齐诸州大中正视第五品,诸州中正畿郡邑中正视从第五品。”(15)
我以为只书中正的,大致是小中正。总之州设大中正郡邑设小中正的话,可说全无根据。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大致可以承认是不错的了。
第二就是说中正一官,都是本地人。这一点也有令人怀疑的地方。因为各史里面凡称做本州中正本郡中正的,固然知道是本地人。但也有很多不称本州本郡的,比如下列二条:
一、《南齐书·虞悰传》:“郁林立(公元494),改领右军将军、扬州大中正。”(16)
二、《陆澄传》:“转散骑常侍秘书监、吴郡中正。”(17)
外面看来似乎不是本地人,其实殊不尽然。陆澄本为吴郡吴人,则仍做的本郡中正。虞悰为会稽余姚人,本为扬州属郡,也仍然是做的本州中正。这一类的例子非常之多,他所以不称本州本郡唯一的原因,就是六朝州郡的变更率太大,时分时合的没有一定。先属徐州的,现在又属兖州,原称司州的,后又改为洛州,一概的称本州本郡,颇易发生误会。试举一比较明显的例子如下:
《魏书·李顺传》:“赵郡平棘人也……孙宪迁长兼司徒左长史、定州大中正……族人秀林加冠军将军、定州大中正……秀林子景义大司马谘议参军、殷州大中正……族子皦,正光中(公元520—526)迁廷尉、殷州大中正。”(18)
为什么一家会做两州中正?这因为赵郡原属定州,后孝昌(公元527—528)时分定、相二州另置殷州,赵郡又属殷州了。(19)其实仍然是一个地方,也仍然是本地人。就是非本地人,大致也有多少瓜葛,须要与本地人有了关系,才行。比如朱瑞的联宗。
《魏书·朱瑞传》:“代郡桑乾人也……除青州中正……仍转沧州中正。瑞始以青州乐陵有朱氏,故求为青州中正;又以沧州乐陵亦有朱氏,而心好河北,遂乞移属焉。”(20)
王仲兴、茹皓的假冒:
《魏书·恩幸传》:“王仲兴世居赵郡,自以寒微,云:‘旧出京兆霸城’,故以为雍州大中正。又茹皓,旧吴人也……皓既官达,自云:‘本出雁门’,雁门人谄附者,乃因荐皓于司徒,请为肆州大中正。”(21)
虽以宠幸之臣,仍然要假托郡望,正以中正本须本地人的原故。所以这一点虽可疑,而实无可疑,虽偶有例外,而大致可以承认。
第三就是中正一官,照例应当各州各郡都有一个,而实际又却不尽然。每有一人兼领许多州郡的,试举数例如下:
一、《晋书·王述传》:“领并、冀、幽、平四州大中正。”(22)
二、《魏书·王慧龙传》:“领并、荆、扬三州大中正。”(23)
三、《陈书·孔奂传》:“领扬、东扬、丰三州大中正。”(24)
四、《宗元饶传》:“领荆、雍、湘、巴、武五州大中正。”(25)
这一方面是由于侨置的州郡多没有实地,而另一方面或者由于人才的缺乏。
《文献通考》:“自太和(公元477—499)以前,精选中正,德高乡国者充。其边州小郡,人物卑鲜者,则并附他州;其在遐陋者,则缺而不置。当时称为简当,颇为得人。”(26)
这三点都弄明白了,我们再来研究中正的内容。它的内容,约可分为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