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保有永不泯灭的好奇心
小学为什么要开设科学课?为什么到了五年级,一周唯一的一节科学课若是被语数外占用了,我们的孩子们就会发出不满的嘘声?原因就是,孩子在学习自然知识、探究自然奥妙、提升解决问题的方面都有天生的兴趣。所以,科学课的学习引导孩子去观察、操作、总结,养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与同伴进行交流。这样,孩子可以学到关于周围世界的很多知识,为满足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提供了机会。
爸爸妈妈培养孩子对科学感兴趣的习惯,乐于观察、乐于发问、乐于研讨,最终至少达到以下的目标:
第一,使孩子具备相当的科学素养,为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已经戏剧性地改变了我们周围的世界,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几乎每天都有新产品或新知识被发明或发现,它们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使得一些旧有的行业不断消失,同时带来了新的社会需求。一个不具备相当科学素养与通识教育的孩子,在面对这种巨大的变化时,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被抛入了海水中,他会呛水,会极为恐慌。而科学素养,包括孩子对宇航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交通、通信、人工智能等问题的认识,就像套在孩子身上的救生圈,或者就像一种可以救命的泳姿,它保障了孩子以一种无畏的姿态,去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第二,它提前让孩子看到各门学科之间的有机关联。
如果一位中科院院士或大学里的知名教授到小学去给孩子们开讲座,他最可能开的是什么课?科学课!苏州市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翰林小学就在2017年5月开设了博士爸爸工作室,定期邀请博士爸爸妈妈来学校和孩子们互动。博士爸爸妈妈们给孩子上的课程,有70%以上也是科学课。因为科学活动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强调动手能力、强调细致观察,对于孩子来说是极为有趣、极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科学课也很容易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形成跨学科、交叉前沿的课程内容。例如,科学素养可以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少科学家的传记,都在人物刻画上纤毫毕现,语言极为精准传神,孩子阅读时不仅可以得到很多灵感,更可以得到相当大的勉励,由此确立人生目标的孩子也不在少数。关于特定主题如磁铁、天气、生物、机械工作原理等科普书籍,既有趣又有很大的信息量,孩子也容易读得津津有味;儿童文学中,以科学、博物、科幻为主题的内容,也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与语言能力,是孩子抵达深邃、迷人的语言表达的桥梁。
对科学课感兴趣的孩子,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孩子擅长提炼研究程序、记录研究中的数据与细节变化、整理探究的每个步骤,将研究过程用科学日志或绘制图表的方式准确表达出来,这也是说明文或论文写作能力的一部分。
再比如,科学素养可以激发孩子数学能力的发展。测量、计数、估算,把实验数据绘制成表格、制作和解释图表,这些都是数学能力的一部分。通过科学课的栽培,孩子会有不错的数学头脑。
在一定程度上,科学也可以与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紧密结合,成就发散性思维。
第三,重视科学,让孩子养成凡事讲证据,不迷信权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真正的科学探究一定是从问题开始。养成对科学感兴趣的习惯,就是要增强孩子不迷信权威的质疑能力,使之乐于发问、善于发问、提出高质量的科学问题。而这一注重实践探究的过程,对于提升孩子的探究思维有益。
思维是一个人能力水平的体现,决定着孩子将来事业的发展。纵观国内外各行业的精英人士,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拥有非常卓越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是他们的强项。一个人能成功的因素除了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而一旦养成,孩子将终生受益,让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更有效率,头脑更加灵活,更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