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内存超过课本了吗
从2019年开始即将全国统一使用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又一次把对古典诗词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地提高了。那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从小背诵古典诗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者炫技人前——出口有华章、一语惊众人吗?
譬如,早春时,孩子们去看盛开的桃花,读诗的他或会自然而然吟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读诗的他只会说:“桃花真美,桃花颜值多高呀!”
春末夏初来了一阵急雨,孩子正好在路途中,赶着去廊桥下避雨,读诗的他或能吟诵:“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不读诗的他只会这样抱怨:“这么大的雨,宝宝心里苦……”
读诗的孩子有点小惆怅时,会说:“哎呀,我终于明白古人为什么要说‘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而不读诗的孩子,翻来覆去只会说:“我今天有点难过,有点心塞……”
读诗的孩子开心时,会说:“天哪,我今天的心情,可以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来形容。” 而不读诗的孩子,只会说:“今天好开森,偶非常稀饭今天的运气……”
古典诗词就有这样的神奇之处,看似简短的几行文字里却颇有些引人深思、余音绕梁的韵味,读后酣畅淋漓却又意犹未尽。但是在这番表露人前的华彩文章之外,我觉得古典诗词能够带给人的更是即便跨越时空也心有戚戚的共鸣感,是倏忽人生亘古苍穹的另一种羁绊;也是前往我们人生的终极追求——“美”的一条路径,“自由”也不过和它比肩。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诗词中,他日渐体会与表达心绪的万千变化,感受到与千百年前的古人息息相通的心灵共鸣,也体验到中国文学与音乐、绘画、歌吟等各个艺术门类触类旁通、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获得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体验和宽广博大的胸怀,获得抵御浮躁心态与庸俗事物的力量。
也许一部分爸爸妈妈认为,背诗读诗时间成本很高,所以除了语文课本上严命要记诵的古典诗词,爸爸妈妈根本不会倡导孩子吟诵、理解古典诗词。但“读诗”与“不读诗”的区别,或许就是“出口成章、妙笔生花”和“满腔感触说不出来”之间的差别。
一般来说,爸爸妈妈陪着孩子一同吟咏与背诵的古典诗词,在数量上至少要超过课本要求总量的3~5倍。养成在家中、在上学或放学的路途中随时吟诵的习惯,这是一种不错的精神交流,也是避免爸爸妈妈以说教、唠叨的方式,要求孩子多读书、多感受而引发反感的重要方式。古典诗词中对友情、爱情、亲情的刻画,对离愁别绪、春华秋实、时光流逝的咏叹,对家国命运的牵挂、对壮志未酬的恨惋,都超越了一己之私利,超越了对眼前得失的计较,把个体的命运放到一种博大、深远的情怀之中,这对孩子眼界的开阔,甚至对爸爸妈妈自身眼界的拓展,对亲子交流的格局提升,都是相当有益的。可以说,古典诗词对孩子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好比精神层面富有营养的食物,虽然吃下去的时候不会立竿见影地产生什么效果,最终却成为孩子的骨和肉,成为他精神层面上不会“缺钙”的原因。
那么,敦促孩子养成读诗的习惯,给他准备什么课外书更好?
传统的《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当然可以,但现在的“零零后”孩子未必对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选本感兴趣,爸爸妈妈完全可以选择热门电视节目相关的图书,比如,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每一季都捧红了诗词记诵高手。它的同名图书被教育部官方网站推荐,主要以中小学教材名篇为基础,与现行中小学通用《语文》课本接轨。范围也从《诗经》一直到毛泽东诗词,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内容丰富,涵盖了教学大纲鼓励掌握的延伸性内容。这套书在每一个单元后面,都附上了十几首经典诗词,很多都在中小学需要掌握的诗词之列。书中题库是由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构建而成的,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特别注意对诗词所蕴含文化意蕴的诠释。不管是对孩子未来文学素养的提升,还是应试能力的提升,都很有好处。
除了《中国诗词大会》,还有浙江卫视《向上吧!诗词》、东方卫视《诗书中华》、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等节目推出。如果孩子的时间比较紧张,爸爸妈妈可以把节目录下来,在吃晚饭的时候和孩子一起看,也可以找相关的书籍跟孩子一起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这几档节目中,《诗书中华》特别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到初中阶段的孩子,因为它除了讲诗词,还讲古文,难度适中,整个节目还洋溢着温馨的家庭氛围,适合全家一起看。如果孩子的古典诗词储备已经比较多,觉得大部分诗词节目过于容易,可以看《中华好诗词》;如果孩子性格外向,一向因为“坐不住”背不来诗词,那就和他一起看风格外向活跃、带有趣味竞技色彩的《向上吧!诗词》,估计会与他的快节奏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