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种蘑菇
1986年5月
编者按语:
此文是任玉岭出任中国生物工程中心酶与发酵处处长期间,为推进中国“星火计划”的实施、促进蘑菇种植写下的讲演稿,用于在全国各地进行演讲,后被《应用生物学》杂志公开发表。
一、食用菌的概念与发展历史
(一)概念
食用菌是蘑菇、木耳、灵芝、香菇、银耳等的总称。这类生物,因为与一般植物不同,它没有叶绿素,不形成根、茎、叶和真正的植物种子,所以在生物学分类上,它们介于动植物之间,被划归微生物范畴。微生物类包括细菌、酵母、放线菌、病毒、真菌等。上面讲的食用菌,属于真菌类。这类真菌和引起发霉的真菌,同属于一大类。但因这类菌,可以将菌丝聚集而成为膨大物(子实体),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巨型真菌。
这类大型真菌中,有有毒的和无毒的两大类。例如很多人吃了毒蘑菇死去了,这种事件常有发生,这一类有毒的大型真菌,统称为毒蘑菇。而无毒真菌中,又有可以用来入药的和供作食用的两类。可食用的被称为食用菌,可以入药的被称为药用真菌(如灵芝、马勃、茯苓等)。
不论是食用菌,还是药用真菌,在经济发展中都有重要价值,所以是科学上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历史
食用菌,作为食物,起源于很古的时候,早在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知蘑菇味道鲜美可口。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开始采食蘑菇了,而且1000多年前知道用真菌治病。在古典传说《白蛇传》中,就记载有白娘子往仙山盗取灵芝,使许仙起死回生,这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我国最早的药典《神农本草经》就谈到灵芝的药用价值,认为有“益心气”“安精魂”“补肝益气”“坚筋骨”“好颜色”等功效。至迟在公元1世纪,我国即已开始人工采焦灵芝了。
但作为蘑菇的人工栽培,最早起源于法国。最早人们发现马粪上常有蘑菇生长,所以就想起利用马粪人工栽培蘑菇,当时,巴黎郊外有许多采石场,形成很多石头洞穴,人们就在这些洞穴内,把腐熟的马粪和稻草堆进去,然后把长过蘑菇的泥土挖出来,当作菌种,埋入马粪床,居然取得了成功。在黑暗的洞穴里长出的蘑菇又肥又嫩,上市后受到欢迎。以后又稍加改进,把长满菌的马粪风干,切成块,称为菌种砖,进一步提高了产量。由于蘑菇在市场上获利很高,不少人对这种新兴的洞穴园艺,产生了浓厚兴趣。法国的蘑菇一词叫CHAMPIGNON,蘑菇房叫CHAMPIGNNONNIERE。其实这个蘑菇房与采石洞是同样的含义。以后由于市场扩大,蘑菇不能满足市场,人们又利用废弃的铁路隧道、地下室、城墙下、暗堡进行蘑菇生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食品、蔬菜紧缺,德国人曾经从法国战俘中找出种蘑菇老手,在德国办起蘑菇房,到21世纪,这一技术便传遍世界各地。这种原始的生产方法,在法国沿用200年之久。到了1893年,由于当时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了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后来还发明了用蘑菇块作种子的方法。战后因战马减少,马匹数量又随汽车数量的增多而减少,于是为寻找新原料,人们又开始了不用畜粪生产蘑菇技术的探讨。
种蘑菇技术近30年来得到蓬勃发展,并在向大型化、格式化、自动化、工厂化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有一所蘑菇工厂,全长177千米的半地下蘑菇房,年产蘑菇18000多吨,全厂才有900人,每人每年生产蘑菇20吨。在荷兰,蘑菇产量每年可收8季,每平方米的采摘量为117千克(鲜菇)。
蘑菇的采摘在我国也早就引起重视。20世纪30年代末,福建香菇产量就达到11600多担。但是蘑菇的栽培是于1935年开始的,在新中国成立时栽培面积有16200平方米,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人工栽培食用菌产业才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发展很快。197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鲜菇才有6万吨,只有世界产量的10%。据报道,1985年已发展到50万吨的产量。目前双孢蘑的产量仅次于美国;香菇产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木耳、银耳、金耳、猴头、草菇、平菇、茯苓产量已跃居世界之首。
二、食用菌的市场分析与发展前景
(一)市场分析
食用菌所含蛋白质,比肉类丰富,比乳制品还高,而且氨基酸种类齐全,除含有一般植物蛋白所含的18种氨基酸外,还含有丝氨酸、刀豆氨酸、β-氨基丁酸等。因此,经常食用蘑菇有益于人体健康。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们都相信常食用蘑菇等能使人恢复记忆,有利于益智康心,延年轻身。现代的科学研究,更证明蘑菇蛋白质含量,因种类不同可达20%~40%,0.5千克蘑菇相当于1千克瘦肉、1.5千克鸡蛋、6千克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因而有“蛋白肉”之称。美国伯明翰大学海斯博士1980年的研究指出,蘑菇除含丰富的蛋白质外,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B12的含量比肉类要高,它能防止恶性贫血,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血脂。香菇则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D,每克香菇可达128国际单位,是高营养食物大豆的2l倍多。此外,蘑菇还含有多种矿质元素,以磷、钠、铁、钙含量居多。因此,常吃食用菌有益于防治各种疾病。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学者还发现有些食用菌,如猴头、云芝等10种担子菌具有抗瘤效应,吃食用菌可抑制癌细胞的发生。这是由于食用菌本身的多糖组分,可以刺激人体抗体的形成,强化自身的免疫系统。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多吃菇类,有助于防止癌症的发生。
正因为蘑菇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具有以上特殊的营养功能,所以蘑菇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兴趣,蘑菇的市场与日俱增。近30年来,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现在世界产量已达l50万吨以上。
1979年,食用菌在美国的市场销售量已超过黄瓜、甘兰、芹菜、茄子、西红柿、萝卜、洋葱、苹果等重要果蔬品种,仅次于莴苣和柑橘(见表1)。
表1 1979年美国主要果蔬与食用菌的产值
由表2、表3可知,世界食用菌有了很大发展,市场销量最大的是蘑菇和香菇两个品种。日本、美国、中国香港地区食用菌的消费量近年来增加更为迅速。
表2 1981年世界各种食用菌产量
表3 1983—1984年世界食用菌产量
从表4可以看出各种菇类消费品逐年增长情况,其中鲜香菇、金针菇和平菇消费量增长最快。松茸因不能人工栽培,消费量随产量下降而降低。
表4 日本食用菌消费量
美国:1981年进口菇量2118万千克,比1983年增长62%。
中国香港地区:1984年仅有日本进口菇量达到93714千克,冬菇量达到376.8万千克。
由于菇类消费市场的扩大,香菇成了紧俏商品,今年日本为了弥补市场需要,从我国进口香菇90余吨,而且价格上涨到1万美元/吨。我国香港地区的市场今年也是供不应求。有人预计几十年后,食用菌的产量将增加到1亿吨。成为人类主要蛋白来源之一。
随着国际市场的打开和我国人民生活的提高,我国食用菌近年来发展也十分迅速,现已拥有1000万菇农,年产值25亿元人民币,创汇2亿元人民币。中国食用菌发展情况见表5。
表5 中国食用菌发展情况
(二)发展前景
尽管我国食用菌发展10年来翻了四番,但就香菇而言,即使出口量已居食用菌市场的第二位,也无法满足我国的香港市场,而且缺口很大。当前在西欧市场上每千克花菇(香菇一种)要70~80美元,而我国还只有少量生产,草菇在东南亚被誉为“食用菌天子”;竹荪为“食用菌皇后”,国际市场时常脱销;毛木耳在西方国家被称为木头上的海蜇皮,每吨价值4000美元。金针菇、黑木耳、猴头、平菇都是保健食品,年需求量为7000多吨。
近年来,食用菌也大量进入国内市场,被摆上了广大群众家庭的餐桌。但与国外相比,我国人均食用菌占有量仍然很低。
从表6看出,1981年中国人均消费食用菌量只有美国的1/80、西德的1/200,1986年也只有西德和日本的1/20。因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的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
表6 1981年和1986年主要国家人均消费量
鉴于世界人口的暴涨,预计2025年世界将达83亿人。世称“绿色革命之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劳格博士这样描述人口增长带来的负担:
世界上每年消耗的粮食等于在赤道上用粮食铺一条16.8米宽,1.8米厚的环球公路,而人口增长将使这条公路每年延长1000千米。为此,人们在寻找增产粮食的新途径。用生物工程,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单产、扩大种植面积,开发海洋牧场,发展养殖业和单细胞蛋白生产,但这都需要付诸很大努力。相比较而言,人们认为,利用农林副产品等生物量生产菇类,是利多弊少,容易行通的重要途径。
1979年,香港中文大学食用菌专家张树庭教授在内地讲学说,全世界出产作物茎秆23.03亿吨,如1/4用来生产菇类,可生产鲜菇3.78亿吨,能使每人每天得到250克鲜菇。
根据国家统计局推算,我国出产茎秆约5.62亿吨,若以1/4生产菇类,可产香菇8440万吨,每人每天可得288克新鲜食用菌,可以从中获得高质量蛋白质8.7克。
因此,在我国发展食用菌,有着广阔的前景,有着巨大的潜力。
鉴于发展食用菌,市场广阔,不占耕地,不消费粮食,秸秆原材料丰富,价格低廉,且可以消化大量剩余劳动力,另外,也有较好的食用菌科研成果,食用菌科技队伍已迅速成长起来,所以,食用菌在我国的发展必将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在“星火计划”不断燎原、扶贫工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一定会出现一个更加蓬勃的发展局面。食用菌将作为一个新产业,在我国形成气候,可能形成上百亿元的产值,创造巨大经济效益,为振兴农村、山区经济,为出口创汇作出贡献。
三、发展食用菌是农村致富之路
食用菌在国外,是人们致富之路,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在日本的大分县,他们的知县于1979年提出了“一村一品运动”,即在一个村庄生产出一个能打入国际市场的产品,要质量高、包装好。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大分县由一个贫穷落后的纯粮食产区转变为种瓜种豆、种果种蔬的综合发展的县,两年的时间,在九州地区成为第二号的经济大县。
去年8月,我们到大分县访问时,看到这个县在发展食用菌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菇农人均年收入达到3600万日元。他们的香菇(花菇)个头均匀,质量好,包装好,打进了国际市场。在这个县已形成很多蘑菇之乡。
在我国近年也出现了这样的谚语:“要想富,种蘑菇”。的确如此,种蘑菇是致富了很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食用菌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县有十几个,上海市郊有的县食用菌产值已达亿元。福建古田县仅生产银耳一个品种,年产值就达到2000万元以上。湖北房县木耳总产值达到1400多万元。江苏丹阳平菇产值达到l440万元。浙江富阳县双孢蘑产值达到1200多万元。经济收入达到千元、万元的专业户到处可见。1985年我到福建宁德县,看到一个朋友,在家业余养菇,用7平方米的房屋,瓶栽银耳,一年就收入7000元。现在这个朋友家早成了大万元户。他们把种银耳的收入投资到养对虾上,一年收入破万元。这个家庭后来又投资10万元办起了一个食品杂货商店。福建龙南县有一个村,33户,138口人,这个地方山高、水冷、地瘦、民贫,自从引入种香菇的生产技术后,村上认真组织学习、推广,一年产香菇4450千克,收入9万元,人均收入714元、户均收入3050元。改变了贫穷落后的旧局面。
在福建古田县,从事食用菌活动已有10余万人,占全县农业劳动力的1/3,去年全县食用菌产值达到4174万元,利税445.6万元,分别占全县农业产值和财政收入的l/3。该县仅邮费收入就达100万元。
在南方种蘑菇是致富之路,在北方种蘑菇同样可以使人致富。黑龙江东宁县太平川农民贾风漠于1985年引进木耳生产菌种,当年收入2万元,1986年段木2万根,收入达到4万元,今年又出售木耳干货,收入12万元。三年收入共达到18万元,成了有名的木耳专业户。
在山西临猗县,1986年开始试种小平菇,实施国家“星火计划”,现已有种菇户2500户,产值达到344万元,纯收益258万元,创汇743美元,出现一批种菇发家的千元户和万元户。
在河南,也有搞得好的地方,例如三门峡地区卢氏县,从事食用菌栽培的农民已达到80000人,年产值达到1003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8%,成为卢氏经济的一大支柱。他们正计划组织全县的食用菌开发集团,决心在1990年使食用菌产值达到5000万元。打算在近三年内创产值1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元。
食用菌生并不难。福建周宁县纯池乡林之大队张万滨说:“我于1981年订了《食用菌》杂志,开始学习;1982年开始从事食用菌生产,当年制香菇200袋,银耳种600袋,当年收入2100元;1983年又开始种茯苓;1984年出售茯苓菌种就收入5600元,加上香菇收入400元,比1983年翻了两番。”
浙江武义县车苏村27岁青年李明,5年多来,用木屑、棉籽壳、稻草等栽培香菇、银耳、平菇,年收入达到4000元。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塔溪乡大桥村农民艮杰,近年来利用废木资源种植香菇,年收入达到1500元。
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成功在玉米田内套种凤尾菇,平均产量达到2000千克,纯收入1000~1500元。1986年套种30亩平均亩产1800千克,纯收益达到1200元(当地销售),如在北京,纯收益可达到3600~4000元。并且由于蘑菇增加了玉米地的肥力,可使玉米增产10%。
江苏在十个县的稻田内套种平菇,也获得了成功,平均每亩稻田可采平菇1000千克,仅此一次收入超过1000元。水稻亩产还超过500千克。农民把这种种植称为稻田菇园。专家们认为,江苏北纬30度到35度之间的杂交稻田,都可以种植平菇,夺得高产。具体做法是把代料培养的香菇菌种塑料袋,套放在稻田的垄间,每袋菌种可采菇5~6次,一亩试验田,收稻谷547千克,收平菇2155千克,纯收入高达4500元。
菇类还可以与蔬菜套种,在黄瓜、刀豆、虹豆、番茄架棚下种菇,或在辣椒、茄棵下套种,都可以提高多种指数,获得更大收益,一亩纯收入达到3000元。
由上看出,发展食用菌生产,是很有潜力的,它对于农村致富确实是一条有效途径。
四、食用菌的生活要求及生产技术
(一)生活方式
所有的菇类都不形成叶绿素,它不能像植物一样,靠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糖类。当然,菇类也没有像动物那样的吞噬器官,可以靠吞食多种食物度日。所以菇类的生活,只能依靠腐生生活或寄生生活从死的或活着的植物体内吸收营养以维持自己。
菇类的营养器官是菌丝体,菇体靠这些菌体深入到土壤、树木或人工提供的基质原料中,分解基质,吸收营养。
菇类在自然界里,由子实体(膨大的菌丝体,蘑菇的孢和柄都称为子实体)成熟而放出孢子,这些孢子靠风、水以及人和动物的活动进行传播,当遇到合适的条件时,孢子萌发,形成菌丝。不同性别的菌丝生长到一定的时候,便互相亲和纽结到一起而成原基,最后长成子实体,有些菇类菌丝无性别分化,任意两条菌丝都能结合而形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又产生孢子,孢子再形成菌丝体。菇类就是这样传宗接代,繁衍子孙的。一个子实体产生的孢子量是很多的,通常可以生成10多亿到900亿个,有人测算一个平菇产生的孢子为663亿~855亿个,可见其繁殖能力非常巨大。
菇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同动物有近似之处。不外乎是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五大类。
菇类利用的碳源多是植物的残体,如废木材、锯末、稻草、棉柴、棉壳、谷糠、淀粉、糖类等,都可以作为菇类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和建造自身骨架的物质基础。
一般的稻秆都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菌丝体并不能直接吸收和利用。但是,菇类本身可以分泌纤维素酶,通过这种酶的作用,纤维素被水解成为葡萄糖后便可为菇类的菌丝体顺利吸收。
菇类利用的氮源,来自腐殖质或稻秆、树木中的蛋白质,以及土壤与堆肥中的氨态氮,米糠、麸皮常是培养菇类的良好氮源。菇类在利用蛋白质作氮源时,也靠其分泌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后,才可以被菌丝体吸收,再用来合成食用菌本身的蛋白质。
菇类所需要的无机盐有钾、钙、磷和其他微量元素等。这些元素是菇体成分的重要因素,也是其生命代谢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活化剂。这些无机盐在自然界的稻秆、堆肥和土壤中都可以满足。
生长因子,对菇类生长是不可缺少的,例如B族维生素、核酸碱基等对于生长的起动是十分必要的。不过这些物质,一般在米糠之类的物质中都已经含有,除了在实验室中纯培养菌种时需要补充外,通常培养时不需要单加这些物质。
水分不仅是菇类子实体的重要成分,而且也是它进行新陈代谢吸收营养时必不可少的介质。菇类生长的水分主要来自基质,只有水分供应充足时,才能形成子实体。一般雨后见蘑菇生长,也是这样的道理。在法国有一句谚语和中国谚语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中国形容生长发展快速多用“犹如雨后春笋”,而法国则用“犹如雨后蘑菇”,确实蘑菇之类在雨后的生长是极为快速的。
菇类的生命活动,还需要氧气。空气不新鲜或菇房中含二氧化碳过多时,会影响菌丝体的生长,特别在子实体形成之后,二氧化碳的毒害作用就更明显。双孢蘑菇在10%二氧化碳浓度下,生产量仅为正常空气下的40%。
此外,菇类的生命活动,对温湿度和pH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各种食用菌要求温湿度和pH范围如表7所示。
表7 几种食用菌对温湿度和pH的要求
(二)生产技术
食用菌类,本来就自然地生存于树林、山坡和草原。这里要讲的生产技术,主要是模仿它们在自然界的生活条件,实现人工栽培的有关技术、自然接种技术和代料栽培技术。
1.种子的培养技术
如同种庄稼一样,种养食用菌,也需要插种(专业用语叫接种),这个种从哪来呢?
(1)可以直接由自然界取来菌丝作为种子,例如种香菇、木耳,都可以由自然界长有木耳、香菇的木头上取来菌丝作为接种的种源。但这种办法最为原始,菌种不纯,成活不高,效益不好。
(2)固体培养,首先向其他生产单位或研究机关要来试管菌种,然后自己为菌种的扩大繁殖制备培养基。一般培养基含有1%蔗糖、20%米糠、70%木屑(或麸皮)、1%石膏等成分,用水配制后,装入瓶内,放在消毒锅内,用高压蒸汽灭菌,没有高压锅的,也可以用蒸饭锅在常压下间歇灭菌,即在100℃蒸3次,每次30~60分钟,每次蒸后放置24小时,连续3次。待冷凉后,就可以把索取来的试管菌种接入培养基。接种过程可在无菌室内进行,也可以在蒸汽压力区进行,以便保证无杂菌感染。
接种后,把瓶放入木架上,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般35~40天,菌丝长满瓶(草菇长得快,15天即可)。种子培养好后,即可用来向大生产接种。暂时不用的,贮存黑暗、干燥、凉爽、干净处。
(3)液体培养技术,所有的真菌,都可以在其提供必需营养的情况下,于发酵罐内,以液体形式进行培养。近年来用这种方式生产食用菌种,速度快,效益高。香菇、木耳、虫草菌种的生产,都运用这种办法取得成功。
2.栽培技术
(1)段木培养法。香菇、猴头、木耳、银耳等食用菌,本来就生产于自然界的朽木上。所以,最早的这些食用菌的种植方法,便是模仿自然条件,利用段木进行栽培。现在香菇、平菇、猴头、木耳等,仍有相当部分沿用这种方法进行人工生产。我们在日本看到的花菇栽培也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
用段木栽培菇类。一般选择阔叶树木料为宜,而且应是树皮厚薄适中,不易脱皮的。常用树木有栎树、枫树、柞木,要求直径5~10厘米,长1米左右,要求段木含水量约40%为宜。接种时间,在湖北河南南部以2月下旬为宜。接种过程:一般先打孔,然后放种,放种后加盖子。孔深1厘米,孔距15~20厘米,行距8~10厘米,用捧式接种器,把培养好的菌种压入孔内,然后立即盖上盖子,用锤敲紧。
接种后,要上堆发菌。一般把它们立蔷堆放在一起,在林下放置或在平地用茅草覆盖,在日本则用塑料大棚,内有遮阳布。要控制空气的水分,发现杂菌要立即刮除。待几个月后有菇蕾出现时要注意浇水催菇。
(2)代料培养。现在很多食用菌都可以用人工培养基质代替木材等进行培养,这叫代料培养。用于栽培菇类的原料很多,锯末、棉柴、棉壳、马粪、蔗渣、稻草、麦秸等都成了培养食用菌的好原料,代料培养时,常用几种原料混合,也可以使用单一原料。例如生产双孢菇可以用稻草3份、马粪7份、石膏粉0.1份、过磷酸钙0.1份进配合,堆放发酵后,即可用来进行培养。而栽培平菇时,则可以用棉壳或稻草单一原料进行培养。
代料培养时,有多种培养方式,有堆培、瓶栽、袋繁等技术。例如培养灵芝、香菇等,把代用原料装塑料袋进行培养,菌丝形成后,在袋上挖些洞洞,然后,即可由各个破洞口长出子实体。
在代料栽培蘑菇场所方面,有使用菇房的、有使用地道的、有使用采石洞或防空洞的,最近在农村又开发出地沟栽培技术,这种技术利用了地沟冬暖夏凉的优点和覆盖塑料膜聚光增温的效应,容易控制光、热、汽、湿四大条件,能够在北方延长种菇期限,而且投资小,简便易学,人人能干。
此外,还有稻菇套种、菜菇套种和在玉米地内套种蘑菇的方法。去年江苏省在十县实行杂交稻与平菇套种,在稻子分蘖后的田内,放入接种的袋装营养料(棉籽壳),在7月中旬便可以采菇。一般营养料接种后,要先放置一段时间,长满菌丝后才放入稻田。稻田间隔,留有操作行距。玉米田里种凤尾菇,不需要袋装,一般用玉米79%,阔叶树锯末20%,生石灰1%。在玉米苗高达1米左右时将培养料铺在田里整好的沟底内,先铺两寸厚,撒上一层菌种,然后铺1.5寸厚的料,用木板拍实后,再盖1厘米厚的细土,并敷上薄膜。出菇前控温30℃以下,注意排水浇水。实践证明,如果搞得好,产量可达2000千克,纯收入可达1000~1500元。
五、开发食用菌的条件与措施
(一)条件
食用菌的发展,一般应具备如下条件:
(1)要有原料资源。食用菌原料种类很多,一类是阔叶段木,如栎树、板栗树、桐树、槐树,可用来生产香菇、木耳、银耳、平菇等。二类是糠壳、马粪、牛粪、玉米心、麦秸、稻草等,可用来生产双孢菇、草菇、平菇等。三类是工业下脚料,如废棉花、茶渣、甘蔗渣、木屑等,可生产香菇、草菇、平菇、猴头等。
(2)要有较多的安心于这项事业的劳动力。应有一批为振兴地方经济敢于开拓的有志之士。
(3)要有适合的气候条件。一般来说在5℃以上、27℃以下的气候区为最适宜,海拔700米以上较好。但因食用菌种类不同,各地都可以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食用苗,如果人工控制小气候,实行工厂化生产,那么各种菇类在南北各地均可生产。
从以上条件考虑,食用菌可以在我国广大城乡分门别类地发展。我国每年产粮4亿吨,秸秆产量为6.8(4×1.7)亿吨,若用其1%来生产食用菌,即可产菇类680吨。所以,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搞好农副产品的增值,振兴地方经济,发展食用菌是值得干而且可以干好的一项事业。
(二)措施
要想在一个地区把食用菌发展起来,并形成气候,创造一定产值和利润,必须有如下措施做保证:
(1)要做好宣传和组织。要让群众了解发展食用菌的意义,认识发展食用菌是致富的途径之一。要改变只知种粮种豆,不愿种果种菜的传统观念,要向群众传达信息和灌输商品经济观念,重视商品生产,引导他们向沿海地带和发达地区学习。
(2)要抓好人才培训。一切落后,均是人才落后导致的。要想致富,必须培养人才,发展食用菌生产,同样也需要培养人才,福建省为了发展食用菌,仅1985年,就办500期学习班,培养28000人,而且在全省建起10000个食用菌科技示范户,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山西临猗县为了发展食用菌,一年办了130多次学习班,培养6000多人。只有大力培养人员,才能促进新技术、新经验的传播,才能推动面上的发展。
(3)要求菌种的统一供应。食用菌生产的关键是菌种。由于制种比较复杂,无法让千家万户进行这项工作,只有定点建立菌种站,保证菌种的供应,才能促进千家万户参加食用菌的生产。但是二级母种,要引导和培训菇农自制,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菇农收益。
(4)要解决必需的资金。起步资金在落后山区是发展食用菌的一大问题,只有宣传,不解决资金,难以迈开第一步。根据外地的经验,最好由县乡搭桥,统一贷款,以克服资金困难。
(5)要统一组织原料,设立原料供应站。因一家一户购买原料困难大,花钱多,而且容易把价格竞争上去。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原料供应站,进行原料和药品的采购,做到服务到村、送货上门。
(原载《应用生物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