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学科教学艺术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

高中生已趋向成熟,思维方式由形象转向抽象,知识经验增多,行为情感将趋于稳定。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必须高于初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教师们必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的教学模式。前面所介绍的“情趣式教学模式”“活动式教学模式”“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等不仅适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而且也适宜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下面再介绍几种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

一、学导式教学模式

(一)学导式教学模式含义及其功能

学导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学生自学并得到教师相应指导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自学能力培养为着力点,以掌握自学方法,理解教材和发现疑难为基本教学任务。自主学习即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其实质是主动自觉地独立学习。自学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具备的一项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是一个人进行终身学习,不断获取新知、更新知识,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基础。学导式教学模式正是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五大功能。

1.培养性功能

学导式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在导前,个人自学为主。它把学习和质疑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教学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先学、先思、先问。

2.服务性功能

这种教学模式能促进“教”对“学”的服务。学导有机结合,教集中于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解决问题,是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而且更要研究学法,并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更好地为学服务。根据自学反馈情况施教,使教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启发性、因材施教性、因势利导性。所谓施教之功贵在导航,妙在开窍,要在转化,即是如此。

3.解放性功能

“学导式”是学在导前,把思想品德教师从重复叙述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变“满堂灌”局面,改变以前枯燥的理论讲解,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

4.开发性功能

在导的效能下,学生能主动地开发自己的智力、能力,让差生跟得上,好学生“吃得饱”,获得大面积提高。

5.获强性功能

“学导式”教学能使学生获得较强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地实现初中阶段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二)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为了运用好学导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按以下原则办事。

1.目标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总的培养目标而编写的,而其每一课每一框题又是为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教师必须深钻细研新教材,吃透新教材内容,弄清楚本课时内容在总目标中居于什么位置,如何使这一课时内容为实现总目标服务,以便头脑清楚,正确地指导学生自学。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增强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另一方面,是教师要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材的处理、发掘程度、传达程度方面具有正确性、准确性、逻辑性。

3.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视作学习的主体,培养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充分考虑安排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要落实到全班每个学生。增加其课堂上获得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去感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其处于一种能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其学习的主体意识,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4.发展性原则

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从发展能力出发,传授知识,通过传授知识发展能力。

5.开发性原则

世界上极少有不教而先会先能的人,大都得经学校老师教导。如何教导?要用疑问作为引线和动力“推着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疑,设计若干问题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学,开发学生思路,学会自学,以培养其自学能力。

6.导学性原则

介绍科学的自学方法,为学生学会自学而导。学生们一般是凭自己的经验而学习,而学生学习的经验毕竟还少。因此,教师必须经常,特别是给学生布置自学时,要及时介绍可学的自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较好方法。

(三)实施学导式教学模式的程序和方法

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设疑自学—质疑释疑—精讲—演练。其中,自学、质疑是基础,释疑、精讲是条件、是关键,演练是综合发展。

1.设疑自学

通过设疑,即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以指导学生用“‘三到’‘四遍’读书法”等方法预习、阅读,感知教材,发现疑难,使学生明确下一步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2.质疑释疑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互相问答中质疑释疑,在互相启发的沙龙式课堂答辩中弄清问题,明辨是非,培养探索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如果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并向老师提出,老师通常很善于而且很乐于解答。本方法就是要求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疑难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或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求得问题的解决。只有当学生遇到彼此都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并主动向老师提问时,教师才给予辅导、讲解。

3.精讲

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共性疑难问题和重点进行讲解。这里的讲解与一般意义上的讲解不同。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不是离开学生的疑难问题泛泛而讲。凡是学生在自学和质疑释疑过程中已经领悟的问题,无须再讲,只在学生迫切需要点拨的关键点上加以指点与讲解。同时,它又是突出重点和实现知识系统化的关键环节。通过这种讲解,必须使学生掌握和理解关键性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重要结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联系点。因此,这个环节讲解的量和强度应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

4.演练

通过练习、认识性模拟活动、综合作业、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小论文比赛等形式,使所学内容系统化、深刻化,并从中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二、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含义及其功能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或称探究活动式、讨论式,是一种以问题为运作机制,即教师或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学生比较独立地自学自探为基础,通过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讨论共探,系统学习、掌握教材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社交技能,提高思想认识的教学模式。自新课改以来,“合作探究学习”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更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其主要功能如下。

1.自主性功能

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教师立足现实,通过问题设计、讨论引导和总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问题引导、自探共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对教学的广泛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最终实现完全自主学习。

2.互动合作性功能

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多元互动合作能力。它强调以学生小组为依托,以群体的分工协作进行学习,主要以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共同探究作为推进教学的手段。它突出了学生与学生互动合作的价值意义,把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来利用。在这种教学中,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独立角色地位和专门的任务与责任,都可以主动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优化组合学习小组成员。他们在学习中不仅分工,而且协作。因而它不仅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二元互动合作,而且可以并且必须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合作。它更有益于发展学生与他人交互合作的能力和平等探究问题、分析评价事物价值、择善而从之能力。

3.建构性功能

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带着共同问题和自己的任务而阅读、思考,组织发言内容,是主动探索者和自觉建构者。学生在参与探讨前,首先要通过个人的自主学习,把握一些相关基础知识,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其次对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思想,建构起一个相对稳定的观念。在共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要接受他人的评判又要评判他人。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有差距,特别是当他人发表了高于自己的真知灼见时,就会对自己既有的思想观点形成一个冲击,造成某种失衡,这便会促使他们展开新的努力和探索,自觉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体系。

(二)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实施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原则如下。

1.探究性原则

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

2.科学评价性原则

在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要科学评价学生们探究得出的结论,并站在较高的角度上进行总结、延伸、提高。

3.目的性原则

充分考虑探究内容应达到的目的以及应发挥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方法。

4.主动发展性原则

发展的主体是发生主动行为的学生。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主动构建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并不断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思,改进学习策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教学要求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并始终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从而满足各种水平学生发展需要,使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

5.互补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互补,使教学具有时效性。

6.实践创新性原则

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

7.科学教育性原则

一个可行的、高质量的创造性教学设计必须以科学性为保障。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课探究活动的目标、内容等,是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教育性是指探究活动要有教育意义,寓教育于探究活动之中。科学性和教育性的原则要求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教育目的,把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三)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行程序和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行,大体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准备阶段

创设问题情境,确定要探究的问题。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①认真深入研读教材与参考文献;②把握学生最近发展状况,设定学生发展目标,确定引导学生实现发展的措施;③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自己提出或者组织学生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

2.实施阶段

(1)布置探究讨论。教师的主要工作有:①简要提出教学目的,探究程序和方法,并布置自学内容;②提出系列要求,包括提出质疑问题、撰写发言稿,并布置某几个学生重点发言,提出发言要求。

(2)组织探究互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组织探究,指导并参与讨论。①为了使全体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分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全班共同讨论;②根据学生发言的踊跃程度来确定全班发言形式:提名发言还是举手发言等;③安排好记录,并提出要求;④教师要及时引导、评价,可以参与讨论,但要把握好讨论进程,有条件时安排录音、录像。

3.总结探究阶段

①布置学生自己总结并写出书面作业;②教师要自己思考总结,归纳学生解决了的问题、获得的成绩,包括学习到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讨论争论所获得的新发现、新论据、新结论、新创造等;③并要总结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包括观点失误、方法局限、发言能力与教学目标的差距;④特别是在学生应然要求与实然状况的统一中形成新的理念。

4.学生践行

①教学延伸:在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②根据探究形成的新理念要求学生践行,在践行中证实或证伪探究形成的新理念。与学导式教学相比,相同处在于:都包括自学这一步骤,而且基本任务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学导式教学以自学为主导性环节,以教师辅导讲解为关键步骤,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学与教师辅导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教材知识,突破共性疑难和重点问题,重点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探索能力;合作探究式教学则以自学为准备性环节,以生生讨论、师生讨论为推进教学的主要手段,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教材知识,突破学生中存在的、与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密切联系的共性疑难问题,着重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该教学模式的运行应抓住“讨论与形成新理念”这个关键。

(四)操作要领

1.分组

合理分组是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学生搭配力求科学合理,以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2.定标

教学目标主要由问题来指向和体现,使学习过程成为逐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3.激情

良好的师生、学友情及求知情是成功实施小组学习的动力所在。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富有启发性的争论、多给学生关爱与赞美、多提供表现与成功的机会等手段,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激情的重要策略。

4.引探

教师逐个层次揭示教学内容,提供小组探究素材,帮助学生明确合作探究的方法,积极开展组内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向别人请教、学会辅导别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趣、启思,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情境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5.释疑

教师在个体质疑的基础上要组织小组质疑。根据难点、疑点问题引导大组释疑。若学生无法解决,教师要提供有效的素材,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6.导练

先进行新知识巩固性练习,再进行有坡度的、形式多样的变式和发展性练习。在练习中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练习,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对于练习结果,可采取小组互查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做巡视指点或参与讨论。

7.总结

通过组织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在自结自悟的过程中,能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迁移方法、提高能力。

8.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学生练习中),教师要随时参照教学目标根据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同时运用合理的措施(如调整教学计划等)予以补救提高,努力使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找到自信,从而向新的目标奋进。

三、情境式教学模式

(一)情境式教学模式含义及其功能

情境式教学模式是梁立庚等创立的新课程教学模式。这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它具有以下功能。

1.兴趣性功能

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主体性功能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从而感悟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并不断明确这种主体地位的学习责任感。

3.开发性功能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形成学生自我组织和相互启发、互相促进的多向交流关系,通过创造活动,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同时迫使学生不断去拓宽思路,开创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去获得创新成果,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实施情境式教学模式基本原则

实施情境式教学模式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1.针对性原则

在情境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来确定,不能盲目从事。创设情境不仅能引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是帮助学生从材料中归纳出规律性的有效手段;不仅能够是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还能够渲染气氛、升华情感。总之,要使情境的创设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情境教学,要使学生在认识上和行为上产生预期的实效。

2.新颖启发性原则

此原则要求:一是设置的情景要新颖有趣,并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特别是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引发学生注意,激发探究欲望;二是情境材料必须是开放的、结构不完整的,就是要确保提供的条件具有关键因素隐蔽性,从而为问题的设计和学生思考留有余地;三是围绕材料设计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由浅及深,使学生从已知出发,逐步向深度、广度迁移。

3.适度性原则

此原则要求:一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二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恰当的教法,精心安排和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激活学生兴趣和思维;三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四要帮助他们明确目标,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五要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和思维状态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当发现他们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及时进行引导。

4.实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我们在以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时,一要注意情境在形式上有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要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特别是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二要注意选材必须是真实的、符合实际的,而不能是虚假或编造的。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原则的有效途径。

5.民主性原则

根据当代中学生思想和身心特点,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理解和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消除学生的胆怯和依赖心理,才能使其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提出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勇敢地进行思考、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能力。

6.趣味性和效果性相结合原则

“趣”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调味剂”。创设趣味性情境的目的是加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并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尽快实现知识的迁移。所以,要使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跃出课本,走出课堂,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它可以求得在一定程度上真善美的统一,并可以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互相补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的技巧

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主要运用以下五种技巧。

1.创设“现实生活热点问题”式情境

思想政治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用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教学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现行新教材都积极地体现出了现实性、生活性和亲民性。因此,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为此,教师要积极地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国际社会大事。当然,条件允许的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及交互的及时性进行学习和研究,为运用现实生活热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条件。

2.创设“艺术作品”式情境

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的艺术作品,诸如音乐、漫画、视频、美术作品等形式,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进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政治生活》)的教学时,可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实行“三光”政策给中国乃至亚洲人民造成的灾难、恐惧、饥荒、贫穷等的《黑镜头》视频画面,并配以迈克尔·杰克逊《治愈世界》的慈善音乐,把战争给人民造成的难以治愈的残酷创伤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震撼下,对和平与发展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再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辩论,从中得出为什么会造成这些历史局面,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等,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并让学生从中领悟并实现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等确立的目标。

3.创设“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式情境

思想政治知识的信息很多都是通过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和漫画等形式呈现的。同时,文字材料、图表数据是考查学生能力试题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处理数据的能力。注意在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创设情境时,应当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同时,所选材料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充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4.创设“问题式”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具备良好创设问题的艺术,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巧妙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渠道。如在进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经济生活》)教学时,应先让学生回顾历史典范,联系学生中“高消费、搞攀比”的现象以及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巧妙地设计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既巧设问题,营造讨论氛围,又层层深入合理调控,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目的。

5.创设“体验式”情境

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时代感,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密切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让学生参与、思考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和手段,关键都是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本着新课程理念,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动机。教师要有计划、有意识地向学生启迪寻找问题的角度及提出问题的方法途径,达到新课程互动探究的理念。

(四)实施情境式教学的主要程序和步骤

情境式教学的主要步骤如下。

1.情境设问,激思引趣

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至关重要。如设计《经济生活》“投资与创业”的讲授时,应考虑到债券和商业保险对于不少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事物。要想一下子拉近它们和学生的距离还很难。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彩票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把这些放在一起提出来学生就容易接受。所以,可设计这么一个情景,“某生的爸爸最近中彩票得了100万元,准备存入银行,但是有人建议他去炒股,有人鼓励他购买债券,还有人说买保险好。如果你是某生的爸爸,你该如何处置这笔钱呢?”为了增加效果,还可以通过表演小品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增强教学效果。

2.情境讨论,提升认识

从实践出发,设置几个不同的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归纳不同组学生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知识要求。例如,进行“投资理财的选择”(《经济生活》)教学时,可给学生设置几个不同类型的家庭情境,要求学生分组给不同类型家庭的投资进行出谋划策;然后把不同组同学的投资方案让大家讨论选优。更重要的是最后通过教师对“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这句经典投资格言的阐释,使同学们在这一情境下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生活上升到理论,情境和理论得到有机统一。

3.情境总结,巩固提高

教师在讲授完新课后,通过归纳总结,可以使学生达到对新授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其作用无异于画龙点睛。利用精心设计好的情境进行归纳总结,既可以高度概括教学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思索和提高。

4.情境练习,学以致用

通过再次设置情境,布置课堂练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学到的新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完《投资理财的选择》后,应设计让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模拟一份家庭理财计划的练习情境。新颖的形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理论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最终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四、案例式教学模式

(一)案例式教学模式含义及其功能

案例式教学模式是由邹爱丽等引进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体验为切入点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学科概念原理的抽象性和中学生思维与情感的特点,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是其教学的基本方针。案例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建立情境,深入角色,组织学生学习教材,分析研究案例,进行价值引导,发展学生分析、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内容。

1.高度情境性功能

案例是对典型事件的真实再现。它所描述的事件是对已经发生过的情节和过程的生动描述。它不仅进行案例情境再现,而且其操作和实施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情境性,突出地表现在案例模拟法教学的过程中。它不仅可以将教材的抽象内容还原为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且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增强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2.深刻启发性功能

案例教学法的案例既是对实际情况的描述,又蕴含着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是一种问题情境。它不仅可以给人以暗示启发,而且还可以给人以理性思考,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深入到理性思维,通过各个案例,深入地观察、分析和体验,进而做出判断、推理和分析,得出自己对问题的答案,以此来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能。

3.突出实践性功能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真实的事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这一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而且要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到真实的事件,充当相应的角色,进行实际的演练,进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

4.智力开发性功能

智力是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综合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把本学科知识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同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有效综合,增强学生知识经验的灵活性、组织性和综合性,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思维开阔,思路各异,探求未知,发现更多,寻求最佳,实现创新。

(二)案例编选及原则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运作机制,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开展案例教学,首先要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兴趣、年龄和身心特征,精心选编案例。这是案例教学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

案例的选编应当以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为基点,其内容及授课顺序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在案例内容编写和问题设定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让学生在掌握已知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探索未知;在体例上,根据课堂教学规律,可以选取三类案例: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重在激发兴趣,讲清原理做出分析过程,发挥打深烙印、增强理解之功能的课堂引导案例;二是以学生课堂讨论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应用,发挥培养素质和能力之功能的课堂讨论案例;三是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把握运用,发挥巩固和提高能力之功能的课外思考案例。

思想政治课案例选编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真实性原则

唯有真实,才具有可靠性和可信度,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进而发展为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典型性原则

这是选好案例的关键。案例要蕴含教材内容之理,能够反映同类事物的共性,体现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统一。因此,必须精心选出最能体现、说明、论证的理论,即最能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案例。

3.时代性原则

由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材的重点和当今国内外重大时政必须相结合,这是思想政治课的战斗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积极选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重大时政材料,启迪学生关注当今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时政,强化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4.完整性原则

案例教学要求所选用的案例必须是完整的事件。一是从事件上要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由等;二是从内容上包括造成事件的因素、原因,事件发展的过程,事件的结果,处理事件的决策,要能给我们的启示、意义等。

(三)案例式教学的运行程序

案例式教学的运作程序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

1.准备

教师准备:研读教材,案例的精选和研究,设计讨论方案,布置案例等。学生准备:阅读教材、了解相关理论、熟悉案例、拟写讨论发言提纲等。

2.分析讨论案例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去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发言要别具一格,最好能形成几种不同的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辩论,突出分歧的焦点。教师在引导讨论时要注意:一要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讨论。二要在讨论案例中相关人物的处境与行动上,及时介绍相关理论性知识来比对或说明案例涉及的层面与因素。三要随时提醒学生摘记讨论过程、各种问题、观点或要点。四是教师的评价要简洁,以提问的方式表达评论,甚至夸大学生的不同意见,激发学生的批评性意见,使学生对案例的认识更真切、更全面。五要引导讨论,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有潜力进行这种学习,对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质疑,要耐心帮助解决,用激励的语言和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力。教师组织讨论的程序:一是过程。提出问题,研究讨论,进一步完善、总结;二是教师工作。呈现案例,巡视了解讨论情况,进一步引导讨论,鼓励创新;三是学生活动。引起兴趣、进行思考、产生疑问,独立探索、参与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激烈争论,深刻反思、得出结论。

3.总结和评价

这里主要有四项工作,一是对讨论进行总结,指出各种观点及其分歧,并给予恰当评价;二是对讨论重点、难点、热点作补充或提高性讲解;三是表明教师对案例的看法,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四是由该案例引申出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问题式教学模式

(一)问题式教学模式含义及其功能

这是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科学设计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来获得新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格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教师进一步深入提出问题—学生进一步深入回答问题……从而构成及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得探求问题的答案并有创新。从其心理机制来看,属于探究性教学。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的关系。这里,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由教师引导而发现的。因此,它具有以下功能。

1.激发创造性功能

问题式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教师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追问,学生进一步激烈思考回答问题。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思考,富有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调动主体性功能

这种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种层次问题的刺激下,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并力求标新立异、有所创新。

3.独立思考性功能

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探求是通过独立思考而自己“发现”的。由此可见,问题教学是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重要的和基本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对于改革传统教育的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具有独特功能。

4.口语表达性功能

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一系列问题,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回答的内容、语言的组织,运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然而,在口头语言表达时还要克服心理障碍,即克服胆怯。久而久之,就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实施问题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民主性原则

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问题教学的前提。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远大奋斗目标。教师还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常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方能达到“学、疑、思”相结合,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宽松性原则

弹性、宽松的教学管理是实施问题教学的保证。问题式教学要求教学管理进行管理体制和教学体系的创新,不仅具有民主的管理作风,还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大力运用问题启发,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更重要的是在新制度和决策的确定中,强调学生参与,使其在参与中学会思考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3.问题意识性原则

包括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教师的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心怡,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问题式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逐步具有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共同构成学生学习过程的两大要素。教师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是决定问题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提高各方面素质,做到有问即答,凡答必妙;还要树立问题意识,做到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答,多方面设问,多层次解答,在创设问题情境上下功夫,在提问技巧上多思谋;教师还要把握提问的度,做到不提问直接能回答的问题,不到学生处于思维状态时不提问,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因人设问。

(三)问题式教学实施的程序和步骤

问题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提问,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以“问题的解决”为归宿,有着规范性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探索。设置问题时应达到的要求:一是在选择问题情境设置时必须注重其内在价值,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二是问题情境设置必须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要联系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从而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三是问题情境设置必须要有多种方式。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启疑性问题情境。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当学生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时,教师应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启疑性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矛盾。

(2)求异性问题情境。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当学生思维固定于某一思路时,教师可利用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之处来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摆脱思维定式的干扰。

(3)争论性问题情境。教师可借用人们观点上的矛盾冲突创设争论性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表更多、更好的见解,通过辩论解决难题,在争论中创新。

(4)运用性问题情境。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是运用。当学生掌握了某一原理后,教师可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创设运用性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空间,可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活力。

2.提出问题

情境的设置必须附带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情境材料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了发挥问题的教学功能,必须注意问题逻辑理论的把握和运用:一要把握问题的难度理论,增强提问的有效性和梯度性。二要把握问题分类理论,增强提问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三要把握问题问域理论,增强提问的适度性和明确性。四要把握问题的设问理论,增强提问的巧妙性和灵活性。课堂上教师要抓住中心,即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提问,所要提问的每一个问题,应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才能有效地克服随意性提问的弊端。

3.准备孕育

在“情境”和“问题”的刺激下,教师应为学生的回答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真阅读课文或回忆已知信息。稍长的提问等待时间(3秒或稍多些)对学生的回答有良好的效果。

4.讨论分析

在上述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属于浅显的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即点拨;属于重、难点的问题,教师给予旁敲侧击,即启发;属于争议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5.评价总结

课堂提问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实事求是的总结评价。对提出的问题,应表明自己的观点,要充分肯定有创造性的见解或联系实际较好的发言;要简明扼要,突出解决学生在回答中还没有明确的问题。对回答中提出的不正确观点,也要给予客观的科学分析,使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其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之,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驱动力。问题教学的宗旨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它在当今教育形势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六、研究式教学模式

(一)研究式教学模式含义及其功能

研究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专题研究只是研究性教学的典型样式。从本质上来讲,研究式教学属于活动教学,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活动课程和教学,而是一种兼容学科课程特别是综合课程某些积极因素的探索性融合式活动的教学模式。因而它具有以下功能。

1.开放性功能

研究式教学的内容,既可能是纯粹的思想政治学科,也可能是多学科的综合和交叉。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精练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均可以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功能

研究性教学课题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方式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式教学的课题一般不应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造一种情景引出,可以由教师提出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功能

研究式教学强调直接经验、亲身体验;强调教学与生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学生生活和社会中的重大实际问题。因此,在研究式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实施研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探究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运用研究式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教师必须具有研究能力。就是具备能指导和帮助学生选题、识别和选择资源、制定研究方案、撰写报告以及成果答辩等能力,方能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2.启发思维性原则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广阔的思维能力。既要发散思维,又要收敛思维;既要平面思维,又要立体思维;既要逆向思维,又要变向思维;既要普通逻辑思维,又要辩证逻辑思维等。而高中生虽然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亟须教师积极认真地指导启发。所以,教师必须具有启发学生进行各种思维的能力。

3.管理性原则

研究性教学既需要严格有序的纪律,又需要弹性宽松的管理。只有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有放有收,有严有松,应用自如地驾驭研究性教学,才能保证研究式教学的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必须要有管理学生的能力。

(三)研究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要领

研究式教学的程序是:理论知识学习与探讨—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形成研究报告—总结交流。这里着重探讨专题研究式教学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1.选项立题

课题的选择和设计是研究式教学运行的起始环节、关键环节。首先,有选择地自学教材理论知识,进行背景分析,以把握生活、实践和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和问题。其次,进行文献调查即课外阅读、听取科普学术讲座,了解科技的新发展和科研动态。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把握研究式教学的科研方向,保证成果的创新性;才能引起思维冲突,打破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激发创造意识和欲望。再次,进行知识、经验大盘点和研究条件分析,选择符合学生自己兴趣、特长和现有条件的课题。最后,课题设计应建立在背景分析和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和环境现实条件选定;应因地、因校、因人而异,着力探究当地社会和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侧重于基础学科知识的激活和综合运用。

2.选择恰当的运作方式

要对当地和学校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和学校条件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据此选择恰当的运作方式和研究方法,应采用调查研究法为主,并辅之以实验研究法、工程测量研究法、科技设计制作法、畅想论证法、思辨探究法、文献研究法的运作方式和冶炼方法。

3.制定研究方案

这是课题组成员通过对课题的讨论和分析,进行课题研究规划,制定课题的研究思路、预见范围、研究角度、研究步骤、精练方法措施和教学人员分工与配备。

4.实施研究

(1)收集资料。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运用查阅文献、网上搜索、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调查或实验等途径和方法收集资料。

(2)整理资料。通过分析和筛选,选出本质的、典型的信息,通过核实、改错补漏,保证信息准确无误,通过统计、整合和图表化,可发现研究对象的运动轨迹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探索与研究。知识的拓新主要源于实践的发展和知识的条件性。由此可采用历史经验总结法、实践实验探索法、调查研究法、批判反思法、条件转化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探索。

5.撰写研究报告

这是运用各种语言对科学研究成果准确进行描述、综合、概括与升华的过程,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所收集的资料解释、分析说明、组织各种证据证明和阐明成果价值的过程。这样不仅宣告成果而且能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和正确描述科研的能力。

(四)成果展示与答辩

其形式有成果展览、成果演示、论文报告与答辩四种。这项活动具有四大效果: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总结、概括、升华能力,成果展示能力和演讲能力。二是可以获得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三是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临场应答能力、快速思维能力,扩展和深化学生的认识。四是可以让同学、老师、家长了解答辩者的工作态度、作风和所做的工作与成果,获得大家的承认和全面客观的评价。

由于篇幅和时间限制,对适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只介绍和阐述以上八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有很多,除我们已经介绍和阐述了的八种以外,还有“四合一”式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模式、领悟式教学模式、和谐式教学模式、优化式教学模式、演练式教学模式等,特别是在教学一线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们,继续创立着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供新课程教学用。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模式将从单一模式向多样化模式发展;从归纳教学模式向演绎教学模式发展。教学模式越来越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