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水
希尔·赫德藏书葬身海上——皮内利藏书海上遇劫——穆罕默德二世毁书——雨水的危害——沃尔芬布特镇图书馆——水汽与霉菌——湿气与褐斑——迪布丁博士——地暖水管——石棉炉——玻璃门书架
水的破坏力仅次于火,包括液态水和水蒸气。曾有成千上万卷书沉入大海,不仅图书音讯皆无,连运书的船员也下落不明。根据迪斯拉里的叙述,1700年前后,米德尔堡镇有一位家境富庶的镇长,名叫希尔·赫德。他扮成中国官吏,历经30年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到处收集书籍,并把一批价值不菲的珍贵藏书安全送抵中转地,准备运往欧洲。可惜,运书船半路被风暴打翻,未能抵达目的地,成为其故乡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1785年,著名的藏书家马费伊·皮内利(Maffei Pinelli)去世,他的私人图书馆举世闻名,是皮内利家族多代人的收藏结晶。藏书包括大量希腊文、拉丁文和意大利文著作,其中许多是头版书,插画精美,还有大量11至16世纪的手抄本。后来,整座图书馆由马费伊·皮内利的遗嘱执行人卖给了伦敦蓓尔美尔街的书商爱德华,后者把书分装到三只船上,由威尼斯运往伦敦。运书船半路遭遇海盗,其中一艘被海盗劫获。海盗在船上没有找到值钱的物品,一气之下把所有书扔进大海。另外两艘船侥幸逃脱,安全抵达伦敦。1789—1790年,这些逃过一劫的书籍在伦敦康迪街的拍卖大厅出售,售价超过9000英镑。
海盗固然可恶,但穆罕默德二世比之更甚。穆罕默德二世于15世纪占领君士坦丁堡后,不仅放纵手下荒淫的士兵肆意蹂躏这座虔诚的城市,还下令把教堂和著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图书馆中的书通通扔进大海,包括12万卷手抄本。
雨水也常常对书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虽然极度潮湿的情形在图书馆很罕见(这一点值得庆幸),但这种情形一旦出现,若不及时改善,就会对纸张的材质造成不良影响,导致纸张腐烂分解,变成一堆腐朽的白色物质,一碰便化为粉末。
如今人们对英国老图书馆的重视程度已经有所提高,这和30年前大不相同。30年前,英国多家大学图书馆和教堂图书馆的状况之差简直令人咋舌。相关例子数不胜数,最具代表性的一家图书馆窗户长期失修,常春藤从窗子破损处钻进来爬到一排书上,本本都价值不菲。一到下雨天,雨水就像沿着导管一样沿着藤蔓流到书顶,把书整个浇透。
还有一家规模较小的图书馆,雨水直接从天窗淋到书架上,反复浸淫书架顶层宝贵的卡克斯顿版藏书和其他早期英文书。其中有一本书,虽然已经腐烂了,但经英国慈善委员会批准后仍以200英镑的高价很快卖了出去。
一年前(1879年),《学院》(Academy)期刊刊登了一封信。如果这封信内容属实,那就意味着即使是在西方印刷术发源地——德国,也存在着对书大肆破坏的情况。信中内容如下:
“过去这段时间,沃尔芬布特镇图书馆的状况实在是太不像话了:楼房岌岌可危,部分墙体和天花板已经垮塌,许多珍贵的书籍和手稿就暴露在潮湿腐败的环境中。有人呼吁坚决不能让这批宝贵的藏书因为资金问题而遭殃,还呼吁,既然沃尔芬布特镇已经丧失了知识文化中心的地位,应立即把书全部转移到布伦瑞克市。不能因为某些人对莱布尼茨[9]和莱辛[10]这两位城市名人抱有假惺惺的缅怀之情,就妨碍转移书籍的计划。莱辛如果健在的话,也会竭力主张保存好图书馆、发挥其用途才是第一位的。”
沃尔芬布特镇的藏书是真正的极品,我不禁希望上述内容夸大其词。假如这些书真的只是因为图书馆缺乏一小笔修缮屋顶的钱而损坏的话,那将是这个国家永远的耻辱。书史上这类亵渎书籍的例子比比皆是,若不是看到这些例子,很难相信在爱书之人遍地的德国,竟然还有人犯下这样的过错。[11]
水蒸气也是书籍的克星,其中的湿气对书的装帧和内页均会造成损害。湿气会使书籍的页边、开口和骑缝长出白色的霉菌。虽然这些霉菌很容易擦除,但擦除后会留下明显的痕迹。在显微镜下看,一个霉斑就是一座迷你森林,葱葱茏茏地覆盖着美丽的白色树叶。这些“毒树”的根深扎在书的皮质封面上,破坏着皮质封面的组织。
书内页,湿气催生出难看的褐色斑点,常常使普通印刷品和精装书变形。受害最深的是19世纪的早期印刷书,那时的造纸工发现,可通过漂白造纸用的破布料制造出雪白的纸。这种纸经印刷、压实,风靡一时。但是,这种造纸方法不能有效中和漂白剂,因而纸张本身就带有腐败的种子,一旦接触湿气,就会很快长出褐色斑点。迪布丁[12]博士的精美书志学著作大部分就是这样损坏的,尽管他的书错误百出、废话连篇、矫揉造作、令人生厌,但其花饰精美,作者本人又满肚子逸闻轶事,因此看到他的杰作长了褐色斑点,还是很令人痛心的。
完全干燥温暖的图书馆一般不会生出这样的斑点。许多不常开放的捐赠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天气干燥,严霜和久冻就不会对书造成损害,结果这些图书馆往往深受其害。事实上,书籍是绝对不能受冻的,否则一旦化冻回暖,潮湿的空气就会侵入房间的各个角落,钻进书本乃至书页之间的空隙,打湿它们冰冷的表面。预防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就是在霜冻期间为图书馆保暖,指望霜冻结束后再立即升温是没用的。
最大的敌人有时反而是最好的朋友。或许图书馆除湿的最佳方法就是铺上地暖,把我们的敌人——水——加热,然后送入地暖水管进行循坏。现有的地暖水管外部加热设备性能优异,价格也相对便宜,再加上除湿的好处大,所以只要不太费事,都值得一试。
不过,供暖系统再好,也不能取代栅格窗。栅格窗可以为房间通风,不但对书好,对人也好。煤炉则不可取,原因有多方面:危险、肮脏、多灰。相比之下,石棉炉燃料堆放合理,不但和普通火炉一样暖和、通风,还全无普通火炉的弊端。对于那些不喜欢依赖仆人的人来说,石棉炉是无价之宝。因为有了它,不管主人睡得多么死,火都不会熄灭。
有人认为,把精美书籍保存在装有玻璃门的书架上不失为一记良策。这也是错误的。湿气肯定会穿过玻璃门,加之空气不流通会助长霉菌的形成,书放在上面,还不如放在没门的书架上好。如果出于安全考虑确实需要为书架装门,也请务必摒弃玻璃门,改用装饰性的镂空铜丝门。过去的烹饪书作者为了表示自己曾亲口品尝过某道菜品,会在特殊的票据上盖章。同样的,我也像他们一样,以亲身经验作担保,声明镂空铜丝门“经证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