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复命
本章强调“致虚”和“守静”,讲修身养性的原则和方法。
“致虚极,守静笃。”虚无到了极点,宁静到了极点。使心灵达到虚无寂静的状态,并努力保持这种宁静。老子认为,保持虚静可以明心见性,这是人体应该保持的最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没有偏执之见,没有利欲的引诱和外界的纷扰。精神集中,心无旁骛。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都在蓬勃生长,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无时无刻不在变动,生死不息。因此,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刚刚出生的那一刻,就是死亡开始之时。“复”是反顾的意思。观察万物变化,追求生命最初的来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一不是要回归本源。“反者道之动”,修道是返回根本,找寻最初的律动,接近生命之源,找回本来面目,以求明心见性。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都有着纷繁茂盛的一面,生生不息。“芸芸”指代草木。道家“芸芸”,佛家“众生”,构成了“芸芸众生”。万物多彩多姿,每个生命皆是依赖这个根本而存。如何寻找这个根本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致虚守静。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虚静到了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复命,复归本性,指回到虚静的本性。老子认为,“道”的本质是虚静的,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皆由“道”而生,因此回归根本便是回到虚静的状态。老子的“复命”思想,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这一思想说明了人性本是虚静淡泊的,后天的种种欲望才使心灵被扰乱。事物是循环往复不断运动变化的。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事物的运动变化都遵守循环往复的规则,对这种规则的认识,叫作“明”。找到生命的根本,便能“不生不死”,永远存在。体会到生命根源,就能准确把握万物的规律和方法。“不知常,妄作凶。”对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不了解,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如果不明道的根本,不知生命本来任意妄为,只会引来凶险。
生命的本源是清虚的。知“常”就是要把握道的规律。知“常”便能“容”,包容万象,涵盖天地。有这样的胸襟和智慧,不可限量,所以“容乃公”,自然做到天下为公,毫无私心。
做到了“容乃公”,就会“公乃王”。王者,望也。成为天下之王,也为人心所望。万物欣欣向荣,彼此得助。就是“大公”,就是“天道”。有天地一样的胸襟,就合于“道”的原则。遵循大道而行,生命才会长久,自然“没身不殆”,也就没有死亡的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