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楚辞学论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章 早期欧美汉学家对《楚辞》的翻译与研究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与《诗经》并列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是中国文学之父,词章家百世不祧之祖。德国汉学家何可思说:“屈原不是一个需要专家考证方为人知的过去形象,他的古典意义不需要特别去人为纪念也能焕发光彩,他一直活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之中。他的忌日是每年一度的重大节日,他的诗至今仍像他生前那般广为传诵。”(1)苏联汉学家费德林说:“屈原的诗篇诞生于民族的独特性,但具有普遍的意义而成了全人类的财富。”(2)屈原开创的《楚辞》,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每位研究中国文化者都有必要去了解它,方能全面了解华夏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学传统。而《楚辞》也正是通过从古到今的传承,从本土向域外的扩散,在不同时空中通过不同肤色的读者阅读、体验和反响而得到传播,从而成为一种当下的存在。《楚辞》在欧美的传播,无疑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笔重彩。据笔者初步统计,欧美学者译介《楚辞》的文献资料迄今已有300余种,有的重要译本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中国翻译丛书(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Series),成为汉籍西译的经典。这对推动楚辞学走向世界,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念其发轫之初,早期汉学家们在文献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能够克服语言障碍,拉开《楚辞》西译的历史序幕,向西方读者展现这种奇特而自由、神秘而浪漫的东方诗体,产生了较大影响,令人惊叹。

从楚辞在欧美传播的历史来看,从1852年第一篇完整的楚辞作品西译本的出现,到1913年第一篇楚辞作品研究博士论文的完成,是楚辞在西方传播的第一个高峰,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之为欧美楚辞学发展的早期阶段(1852年—1913年)。有关这一阶段欧美汉学家对于《楚辞》译介情况,学术界尚缺少深入的研究,本章试图就此作一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