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教育导致的问题
标准化,尽管我们很不喜欢这个词,在学校却似乎是有效果的。当然,这是个难以启齿的小秘密,这有助于减轻要与学生面对面的负担,并且为测试和衡量学生和自己提供了一个基准,并能确保将偏差尽可能降到最低。同时,又给人一种感觉:如果成功模式能够复制,那么,全国所有学校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工业化社会和科学现代主义者将标准化看作是确保学校普遍获得成功的方式。 20世纪追求标准化,本质上说,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如今在很多文化情境中我们也看到了失败的后果——大规模的住宅项目像是新建的贫民窟;重复性的郊区房产建设,缺乏多样性和生命力;企业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等。如今,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社区、国家和世界的需要了。
问题在于,标准化成了学校发挥创造力的绊脚石。在标准化课堂里,没有“根据问题去找寻”的发问方式,也没有问题导向或项目导向型的评估方式。使用标准化课程意味着放弃学校社区的生物多样性,而这本有可能立足学校独特的生存环境,进而激发新的思维方式的。这些标准化实践运用的统计标准似乎是为理想化学校社区或典范式社区学校服务的,人们希望那里的学生们都能够以相同的方式获得成功。如果学校模式是“一刀切”的话,使用“无教师参与”的测评方式和课程项目似乎自有其道理。如今程式化的学习方式(一门接一门地上课,直到最后要考试,并使用筛选手法使标准化测试结果最大化)是20世纪的产物:注重效率和效果、胡萝卜加大棒式软硬兼施、基于目标管理等,并通过当代技术,遍地安装了监控系统使之看上去更现代化了。
但工作中,我们明白了一点,人类不可能以平均值的方式存在,也不存在什么中值。我们也了解到,人类的学习活动非常纷繁复杂,无章可循,尤其是在童年阶段,更是如此。于学习者而言,真正的学习在于去创造、设计、建造、创作等,而这一切,跟标准化模式是不能共存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一整天一成不变的学校生活中,加上“天才一小时”这样的改革尝试,唯一的作用在于使人们更醒目地看到当下学校的不合理之处。
如果教育体系不改变,学校无法自行改变,改变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一位校长嘴上说,“我们的学校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个孩子”,而实际决策过程却没有任何改变、控制点也不改变的话,学校就不会有什么变化。这种改变远远不只是口头表达,尽管这也很重要;远远不只是好的出发点,尽管这点也很重要;也远远不只是理解孩子和青少年,尽管这点毋庸置疑很重要。改变要发生的关键在于,立志真正改变学校领导者、教师和成人每天在做的事。首先从他们做事方式、做选择的方式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开始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