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语
大量语言事实说明,在汉语中确实存在着“序列>量化”的语义演变模式。除了“随”“逐”“排”“列”外,现代汉语的“一个个”“一个一个”也同时具有序列义用法和量化义用法。杨雪梅(2002)指出,“一个个”做状语时,有时表示动作的次序性,有“依次”“逐一”的意思,有时表示出现较多的一种情况,有“纷纷”的意思;做定语有“数量多”的意思,有时含有“每”的意思。“一个一个”一般做状语,表示动作的次序性;做定语只有“数量多”的意思。由此可以概括出,不管是在词法层面,还是在句法层面,汉语都存在着“序列>量化”的语义演变。
在序列义向量化义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完形认知。序列义对应渐次扫描的认知模式,而量化义的获得是经历总括扫描后、数量得到凸显的最终结果。序列性和量增性交替出现在认知前景和认知背景的位置上。
另需说明的是:(a)“序列>量化”这一语义演变在某些语言项目的发展过程中还未最终演变完全与彻底,现代汉语的“逐”就如是。在现代汉语中,“逐”既有序列义,也有量化义,有时会存在语义理解依违两可的过渡地带。不过,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当强调事件的渐进性过程时应理解为序列义,当强调事件渐进性过程终结后造成的最终状态或结果时应理解为量化义,如:
(70)a.问题正逐一得到解决。
b.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
(70)a时间副词“正”表明“解决问题”这一事件处于渐进性的过程中,“逐一”以理解为序列义为宜,(70)b动态助词“了”表明“问题”的解决过程已经结束,强调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之后的最终结果,“逐一”应理解为应量化义。(b)“序列>量化”的语义演变是否也适用于其他语言、是否为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语义演变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对其他语言进行考察与探讨。
附注
① 虽然“随”“逐”都可以看作量化限定成分,但是二者实现量化意义的方式有所不同。“随”为任指限定成分,任意指称一定范围内的任何一个对象;“逐”为逐指限定成分,逐个指称一定范围内的全部对象(徐颂列,1998)。本文不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只关注二者的相同点——具有量化限定功能。
② 方言词条、词性标注、释义与例句均见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下文同。“随项”,副词,义为“逐一;逐个”,闽语;“随会儿”,副词,义为“随时”,西南官话。
③ “逐工”,名词,义为“每天”,闽语;“逐个”,代词,义为“每个;各个”,闽语;“逐位”,名词义为“随处;各处”,代词义为“各位”,闽语;“逐带”,名词,义为“随处;到处”,闽语;“逐搭”,名词,义为“到处”,闽语;“逐一搭”,名词,义为“到处”,吴语;“逐所在”,名词,义为“各处”,闽语,“我头谷顶有一个冕旒是灿烂辉煌,我的光线照到~”。
④ 和其他三个相比,之所以选择“逐”,有如下几方面考虑:第一,“逐”的序列义用法和量化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在大量使用,有助于发现和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第二,自发展出序列义用法始直至现代汉语,“逐”的使用频率更高;第三,汉语语言学术语“逐指”中的“逐”做量化意义解。
⑤ 杨树达(1986)指出,“盖追必用于人,逐必用于兽也”。
⑥ “追逐”义发展出“序列”义,并不只在汉语中存在,在人类语言中亦具有普遍性。张定(2013)运用语义图模型对30种语言或方言的50个“追逐”义动词进行取样,得出构成“追逐”义概念空间的27个节点,本文的“序列”义应对应于其中的第8个节点——“挨序”。
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a)在宋代及明代文献中,偶尔出现过“逐”与名词或量词的重叠形式连用的情况,如:
莫只悬空说个“一”字作大罩了,逐事事都未曾理会,却不济事。(《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七)
你看那新媳妇,口快如刀,一家大小,逐个个都伤过。(《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那葛衣又逐缕缕绽开了,却与蓑衣相似。(《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b)明代偶尔出现过两个相同的“逐X”形式叠用的情况,如:
金生拿书房里去,从头至尾,逐封逐封备审来意,一一回答停当,将稿来与将军看。(《二刻拍案惊奇》卷六)
⑧ 在近代汉语中,还有一个与“逐日”表义相同、同素逆序的“日逐”存在,如:
你如今多大年纪?日逐柴米,是那个供给你?(无名氏《玎玎珰珰盆儿鬼》第三折)
(王冕)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儒林外史》第一回)
⑨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仍偶有所见,“逐个”就可以用作定语,例如引言例(7)。
⑩ 之所以说“推测”,原因在于汉语史中“逐”发展出量化义的演变过程和演变轨迹在文献用例中一直鲜见,“逐”的量化用法早在上古即已出现(见下文),在其后的传世文献中一直少有用例,但是,这些少见的语言事实又可以揭示“逐”发展演变的蛛丝马迹,通过这些语言事实并结合语言演变的相关理论,还是能够十分肯定地推测和建构出“逐”的发展演变阶段的。“[逐+Y]”表示“逐”和Y的语义联系比较紧密,但还未词汇化为一个词,二者构成介宾短语;下文“[逐Y]”表示“逐”和Y的语义联系比“[逐+Y]”紧密得多,二者已词汇化为一个副词,“逐”和Y分别为双音副词的构词语素。实际上,“逐”构成的双音格式自唐代以来就已经广泛使用了,比李调元所说的宋代要早。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5、1957级语言班 1982 《现代汉语虚词释例》,商务印书馆。
陈 忠 2008 “V完了”和“V好了”的替换条件及其理据——兼谈“终结图式”的调控和补偿机制,《中国语文》第2期。
董正存 2011 “完结”义动词表周遍义的演变过程,《语文研究》第2期。
谷衍奎(编) 2003 《汉语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
韩志刚 2002 表事物周遍义时“每”与“各”的差异,载《似同实异——汉语近义表达方式的认知语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侯学超 1999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 勇 2009 语气副词“并”的语法化,载《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
黄 成 2011 《上古汉语三组常用词演变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江蓝生、曹广顺(编著) 1997 《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编著) 1998 《元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调元 1985 《勦说》,中华书局。
罗竹风(主编) 1993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邱 峰 2013 副词“并”的形成机制,《兰州学刊》第8期。
石毓智 2001 《语法的形式和理据》,江西教育出版社。
王 欣 2003 《有定性》评述,《当代语言学》第1期。
王世凯 2011 “没完没了地VP”与相关结构——兼谈非终结图式与渐次扫描,《汉语学习》第3期。
徐颂列 1998 《现代汉语总括表达式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 1999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杨树达 1986 《积微居甲文说·释追逐》,上海古籍出版社。
杨雪梅 2002 “个个”、“每个”和“一个(一)个”的语法语义分析,《汉语学习》第4期。
袁 宾、段晓华、徐时仪、曹澂明(编著) 1997 《宋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 斌(主编) 2001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
张 定 2013 “追逐”动词语义图,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言学沙龙报告PPT。
张 敏 1999 汉语方言体词重叠式语义模式的比较研究,载伍云姬主编《汉语方言共时与历时语法研讨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2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
周绪全、王澄愚(编著) 1991 《古汉语常用词源流辞典》,重庆出版社。
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Adrian Brasoveanu,Robert Henderson 2009 Varieties of Distributivity:One by One vs Each, Seman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SALT)19,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Lyons 1999 Definiten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R.W.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Talmy,L.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The 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