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高手:教你正确分析解决技巧和快速切换思考方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媒婆说媒的惯用伎俩——不可忽视歧义的存在

歧义现象我们都不陌生。有时候歧义会让人们如坠云雾,不明所以;有时候人们则会因歧义闹出笑话;有时候歧义也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造成歧义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词语歧义、结构歧义和语音歧义。

词语歧义

媒婆是古代专门靠给别人说媒来维持生计的一种职业,她们走街串户,收集适龄男女的信息,给双方牵线搭桥,从中获利。做媒婆的大多能说会道,深谙逻辑学中歧义的妙处。

有一个年轻人长得高大英俊,却因为一只手残疾而迟迟没有娶到媳妇。也有人给他介绍过,但对方一听是手有残疾,连面都没见就回绝了。年轻人实在没办法,就花重金请了一位据说是无往不利的张媒婆为自己说媒。张媒婆看到他的情况,眼珠一转就有了主意。她来到隔得很远的一个村子里,找到之前托她说媒的一位姑娘家,这姑娘长得很漂亮,却因为豁嘴嫁不出去。

媒婆对姑娘一家说:“有个年轻的后生很合适,长得也好,家境也好,干起活来有一手!”姑娘一家听了都很高兴,与媒婆约定找个日子相看相看。媒婆回去把情况跟年轻人说了一下,又提了一句:“姑娘哪里都好,就是嘴不严。”年轻人以为姑娘爱说闲话,觉得不算毛病,表示自己不在意。

到了相看那天,媒婆事先让年轻人把残疾的那只手背在身后,让姑娘拿一条手帕遮住嘴巴,双方远远打了个照面,都感觉满意,这门亲事算是成了。但是纸包不住火,两人成亲后就发现了对方的缺陷,两家人生气地去找媒婆讲理,媒婆两手一摊:“我可没骗人,我早就说过了,姑娘‘嘴不严’,小伙子干起活来‘有一手’!”

上面故事中的媒婆就运用了词语歧义所造成的误会,说成了一门亲事。“嘴不严”通常的理解就是嘴碎、爱说闲话,而在张媒婆的话里就是用来指豁嘴;“有一手”通常的理解是出色,张媒婆却用来暗指只有一只手是好的。

歧义常见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多是在与人交流时,用语言表达我们自身的观点和思想的过程中,所用语言的确定性和明晰性不能得到有效保证,也就是在某一确定的语言环境下,使运用的语言所使用的概念、命题的确定性丧失,而产生的种种错误。

词语歧义多出现在一词多义造成的不同理解方面,如算命先生算命和骗子行骗时,也经常利用歧义的漏洞来达成目的。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歧义运用的技巧,利用歧义来骗取别人的信任,往往能够达到迷惑人的效果,从而非法获利。如果认真地不加以分辨,很容易落入圈套。

古时有三个书生去赶考,途中遇到一个算命先生,就想让他给算算能考中几个。算命先生掐指算了一会儿,伸出了一根手指头。三个书生忙问其中的深意,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以后你们自然会明白的!”

等考试结果出来,三个人中只有一个考中了,大家都夸算命先生是神算,一时间都来找他算命。后来,算命先生有次喝醉了酒,这才道破天机,哪有什么神算,原来是利用了歧义。伸出一根手指,可以有多种解释:如果考中了一个人,就解释为“一人得中”;如果考中两个人,就解释为“一个不中”;如果三人都中,就解释为“一律都中”;如果三人都不中,就解释为“一律落榜”。

这个故事中的算命先生就是熟练运用歧义的高手。我们在遇到别人故意施展歧义技巧说一些模棱两可或者让人理解模糊的话时,要提高警惕,多思考一下,多追问一句。自己要想规避这种风险,就要在用语言表达思维和交流的过程中,注意保持语言的确定性和清晰性,要保持语言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的准确。

语句歧义

语句歧义,是由于句子的句法结构不确定、不严谨而产生的多种含义,也就是整体上的歧义。关于语句歧义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一位秀才到朋友家做客,快要回家时不巧天下起了大雨,眼看着无法回家,客人希望主人留自己住宿,于是就写了一行字来探问:“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由于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于是主人就故意和他开了个玩笑,把这句话读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心有灵犀的客人哈哈一笑,重新读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这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因三种断句法,就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并不是所有的“语句歧义”都带来坏的结果,这也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考察。有一些是“出于需要而故意为之”。在上面的例子中,秀才就很好地利用了“语句歧义”。“语句歧义”在特定的场合有时候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我们应扬长避短。

“班上有10个篮球运动员与排球运动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10个人既是篮球运动员又是排球运动员,另一种解释是10人中一部分是篮球运动员,其余的是排球运动员。

再比如:这是他们新盖的办公楼和教室。句中,既可以理解为“(新盖的)(办公楼和教室)”,即办公楼和教室都是新盖的;又可以理解为“(新盖的办公楼)和(教室)”,即只有办公楼是新盖的。

如果一个句法结构内部包含了不同的结构层次,就可能产生歧义。对于这种歧义,我们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比如:关心企业的员工。这个短语可以有两种理解:|关心企业的|员工|,即员工很关心自己所在的企业;|关心|企业的员工|,即我们要关心企业里的员工。“这是两个解放军抢救国家财产的故事。”从逻辑学角度讲,可以通过不同的划分得出两种命题,一是说这是两个故事,故事的内容讲的是解放军抢救国家财产的事;二是说这是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两个解放军抢救国家财产的事。

看下面这则故事,是典型的因结构层次引起的歧义。

从前有个人家里既养牛又酿酒,但是为人却很小气,每次卖给人的肉和酒总是短斤少两。为了戏弄他,有人便写了副对联送他:养牛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此人拿着对联念道:

养牛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他很高兴,便赶紧贴在了大门上。但是人们看到这副对联后,却再也不到他家里沽酒买肉了。因为人们是这么理解的:

养牛大如山老鼠头头死

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有时候,同一结构层次可能包含着不同的结构关系,而结构关系的不同又引起了短语或句子的歧义。结构关系就是通过语序和虚词反映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比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等。比如“进口大豆”,可以是动宾短语,指从国外进口大豆;也可以是偏正短语,指进口的大豆。

语义关系的不同,或者说施事和受事关系的不确定、不明晰也会引起歧义。所谓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显性结构关系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指动作的主体,也就是发出动作或发生变化的人或事物)和受事(受动作支配的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我的书”,可以指我拥有的书,也可以指我写的书。再比如:这个人连我都不认识。“这个人”为施事时,是指他不认识“我”;“这个人”为受事时,是指“我”不认识他。

有时候,单独看一个句子时,可能有歧义,但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就不会引起歧义。所以,特定的语境一般可以消除歧义。若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仍然会因结构层次、结构关系或语义关系引起歧义,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改了。

语音歧义

在一部电视剧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乾隆皇帝带着纪晓岚和宠臣和珅一起出巡,纪晓岚故意和侍女杜小月谈论起了京城里的两条著名的河流——清河与沙河。两个人不停争论,纪晓岚说沙河比较深,杜小月坚持认为清河比较深。乾隆皇帝听了,哈哈大笑,说杜小月是错的,应该是沙河深。纪晓岚要的就是这句话,特意向当时同行的十五阿哥(后来的嘉庆皇帝)强调了一下:“记住了,皇上可说了,沙河深(杀和珅)!”

上面纪晓岚所用的就是利用“沙河深”与“杀和珅”同音造成的语音歧义。同一个句子由于读音的不同,重音所落词语的不同,也就是强调其中不同的部分而导致的语句的不同意义。另外,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的读法有时也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完全不同。比如:我想起来了。这句话中“起来”分别读三声和二声时,表示“起身、起床”的意思;而读三声和轻声时,则表示“想到”的意思。

对某个音节的语音强调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意思。“我们不可以在私下里说朋友坏话。”如果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是平常的语气,那么它就是一句很平常的话,没有任何强调。如果重音落到“私下里”上,那么这里就有了另外的含义,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人们可以在公开的地方议论朋友。如果说的时候重音落到“朋友”上面,就成了我们是可以私下里议论不是朋友的人。“一个学生成了千万富翁”,语音重读时我们可以强调是“一个”,当然也可以强调“学生”。重读的词语不同,所强调的内容不同,意思也就有所不同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善于识别这些语音的歧义,又要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清晰严谨,避免造成语音歧义误导。

除了上述的重音所落不同的情况,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同音词在同一语境中造成的歧义,相同的读音可表达的意思却完全不同。例如:老王分工专管财务(财物)。在这个语言环境中,“财务”和“财物”读音是一样的,书写出来却表达了不同的意义。再比如,他们看越剧(粤剧)去了。很明显,“越剧”和“粤剧”是不同的。二是多音词在书面语中造成的歧义,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但在书面语中没有注音,有时便会产生歧义。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看”读四声时,表示“阅览”,读一声时,则表示“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