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少年胡适在上海时史料补遗(1)

我们对胡适早年在上海特别是在中国公学求学时情况的了解,主要是其《四十自述》,而学者对胡适早年在上海求学时期的研究,主要依据也在此。如江勇振教授所言:“胡适青少年时期在上海的六年,是他一生思想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对上海时期的胡适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是多亏了他所写的《四十自述》。然而,也正由于《四十自述》的关系,我们对这个阶段的胡适的认识,到今天为止,一直逃不出他为我们铺陈出来的故事。”〔1〕江先生此语,可谓一针见血,而他的新著《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对胡适在上海求学这段时期的叙述,较之前贤,不为《四十自述》所限,于资料使用方面,发掘很细,超越了既有研究者;在解读方面,有考证,有辨析,也有不少新见。该书对于我们更为深刻和全面地了解这段时期的胡适,可谓有不少助力,笔者从中受益匪浅。幸运的是,在既有材料(包括《四十自述》、胡适早年日记、《胡适早年文存》等)和研究(包括江著)提到的与注意到的地方之外,笔者亦有关于胡适的新材料发现,可以提供胡适在上海特别是在中国公学时的其他一些信息。

第一则材料是《神州日报》上刊登的一则《收捐报告》。〔2〕1906年夏秋之际,皖北发生水灾,延续到冬天,更加严重,灾民需赈甚急,“自周口以至滁、泗,上下八九百里,宽广四五百里间”,“十室九空”。〔3〕到了1907年6月中旬,皖北接着又发生水灾,“暴雨怒倾,连朝不已”。〔4〕皖北灾情进一步恶化,上海官绅商学各界,纷纷为之捐款,连正留学日本的安徽人士也纷纷为此次水灾捐款。〔5〕中国公学也起而响应,为皖北水灾进行了募捐。这则《收捐报告》中的捐款清单即是中国公学此次募捐的结果——“中国公学第一次助捐皖北水灾共大洋三百六十四元,小洋二百三十五角”。根据清单的详细记载,此次共有中国公学的教职员22人捐款,教职员中捐款最多的为王仙华和吴葛永,各捐了二十四元,王抟沙等六元;有134名学生捐款,捐款最多者为黄绍周,捐了十元,胡洪骍(即胡适)捐了二元,朱经为一元;此次捐款的主要经手人共有4位——胡洪骍、钟文恢、夏裕番、朱经,其中经胡洪骍一人之手的捐款为22位教职员所捐的235元,另外还有包括胡本人在内的38位学生所捐的74元,共309元大洋,约占此次捐款总数的84%。不过在稍后中国公学为云南旱灾捐款的活动中,就只有王仙华、王敬芳(抟沙)、胡梓方、张邦杰等一些教职员参与了,胡适等中国公学的学生似乎没有参加,因为名单上没有胡适他们的名字,此次捐款共捐大洋206元。〔6〕

可以说,在当时人才济济的中国公学的学生中,出过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少著名人物,像任鸿隽、朱经农(朱经)、杨铨(杏佛)等,而以当时公学学生的年龄、人脉及活动能力来讲,时尚16岁的胡洪骍能募捐到这么多钱,远超出其同辈,确能见其社会活动能力之强与人脉之广,不愧是之前“做惯班长的人”,〔7〕富有领导才能与社交能力。只是关于这次捐款的情况,胡适在回忆录里并没有提及,别的有关他早年的资料中也没有提及,这里特为拈出,以供研究胡适的方家参考。

实际上,在稍早上海各界发起的为旧金山地震灾害中受难的华侨捐款时,胡适正在其中求学的澄衷学堂也曾为之捐款:“闰四月初四日收……澄衷学堂校长十元,又教员、管理员二十一元,又学生全体大洋七十一元(内铜洋一元),小洋二百八十一角……”〔8〕而在同期“特别广告”里,还列有为湖南水灾捐款的捐款人信息,同样有澄衷学堂的捐款:“闰四月初三日收……澄衷学堂校长十元,又教员、管理员十六元,又学生大洋十六元,小洋二百十二角……”〔9〕这两则捐款单虽然没有列出详细的捐款人名单,只说“学生全体”与“学生”,其时正积极参与学生活动的胡适,又身为班长,应该是其中的一个捐款人。

或许是小胡适在中国公学时忙于社会活动及主持《竞业旬报》的编辑工作,其学习成绩却不是很好。我们通过当时一次报上公布的中国公学学生的测验成绩,可了解这个情况。此成绩单亦发表在《神州日报》上,名为《中国公学年终试验成绩表》,〔10〕这则成绩单中有言:“本埠中国公学已开两年矣!其中教科颇为完善,除今年十月间师范毕业一班外,尚有八班,昨初十日已放假,兹访得年假考试各班学生等第名姓如下……”根据名单,我们可知中国公学当时共有八班学生,胡洪骍这个时候是在高等预科甲班。〔11〕该成绩单首列胡适该班21位同学的成绩,这21人中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任鸿隽、朱经农(朱经)等,他们的成绩都比同班同学胡适要好,其中,朱经等2人为最优等,任鸿隽等4人稍次,为优等,接下来有6位同学为中等,5位同学为下等,未及格的同学只有胡洪骍等3人。在这不及格的三人中,胡适位于中间,也就是说在该班21位同学中,胡适成绩为倒数第二。

这则成绩单说明,胡适当时在功课方面,并没有太用心,而他在写给胡近仁的信中曾言“今年工课繁重,殊无暇及此(指作诗)”,〔12〕大概也只是一种最可引以为理由的托辞;我们结合上文所讲胡适的募捐活动,可以推测出胡适这时期并不像在澄衷学堂那样用功学习,学业之外的活动可能花费了他更多的时间。这些情形正契合他在回忆中所讲的:“在中国公学住了两年多,在功课上的进步不算怎样快,但我却在课外学得了几件东西……”〔13〕胡适这里所说的学得的东西,包括学会了国语,认识了许多年龄比他大的朋友,学会了作中国诗词,学会了作白话文,并没有说中国公学的经历也让他提高了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14〕不过,在《四十自述》的改定稿里,胡适却说“公学的英文、数学都很浅,我在甲班里很不费气力”,〔15〕这就同上引成绩单中的呈现有些出入了。

简言之,在中国公学这两年时间里,胡适在学业上的收获尽管不大,但却练就了以后领导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的诸般本领。特别是学会做白话文,更是胡适日后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暴得大名”的主要凭借,“白话文从此成了我的一种工具。七八年之后,这件工具使我能够在中国文学革命的运动里做一个开路的工人”。〔16〕

关于胡适早年著作的收集整理,在周质平、欧阳哲生、《胡适全集》的编者等先生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不菲的成就,不过,依旧有一些可以拾遗补阙的空间。

胡适在《四十自述》里曾讲到:“光绪、宣统之间,范鸿仙等办《国民白话日报》,李莘伯办《安徽白话报》,都有我的文字,但这两个报都只有几个月的寿命。”〔17〕根据胡适这句话,我们明确可知胡适在《安徽白话报》《国民白话日报》上发表过文章,但遗憾的是,众多的胡适研究者,以及胡适文集、文选、早年文存的编者,都不甚注意胡适这句话,他们一般只是去查了胡适所言的在《安徽白话报》上发表的文章,找到了《论承继之非理》〔18〕、《绩溪二都校头巨棍周星之历史》(胡适之、许棣棠,戊申第四期)、《徽州谈》(适之,戊申第五期)、《国殇》(适之译述,己酉第一期)等四篇文章。他们并没有根据胡适所言,去查找胡适在《国民白话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尽管胡适还曾在《竞业旬报》上专门发表文章介绍该报。〔19〕事实上,《国民白话日报》并不是一个很难找的报纸,它的缩微胶卷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和上海的上海图书馆,都很容易找到,前不久还被影印出版。〔20〕它每日一期,每期四版,第一、四版为广告,第二、三版刊载演说、新闻、小说、唱歌、选电、消化、闲谈、插画、旧话等栏目。可惜的是,保留下来的《国民白话日报》残缺比较严重,饶是如此,在保存下来的43期《国民白话日报》中,至少存有胡适以笔名发表的四篇文章。如在第30号,即有铁儿的《上海的中国人》一文,〔21〕在接下来的一期报纸里,还有“适广”的《算题》一文。〔22〕在第33、34号报纸上,还连载有“适广”的《顾咸卿》一文。〔23〕在第36、37号,还连载有“适广”的《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24〕有意思的是,这几篇文章也都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过,内容几乎一样,并非全新的文章,只是发表时的署名不完全相同。

除此之外,在《南洋兵事杂志》上,还发表了胡洪骍译述、李铎评注附有插图的“爱国小说”《国殇》,〔25〕而且此版本的《国殇》与《安徽白话报》上刊登的《国殇》并不完全一样,大概是因为“李铎”加入的缘故。

根据有关材料可知,胡适曾经用过的名字有希疆、铁儿、期自胜生、适庵、适广、藏晖、毅斋主人、天风、铁、笑、骍、蝶、蝶儿、冬心、冬友、胡天、H. S. C. QV. GWT、WHO、胡定安等。〔26〕除了上述这些笔名,根据台北胡适纪念馆提供的信息,胡适还以“与存”的笔名在《竞业旬报》上发表有二十三篇文章,胡适的这个笔名及以此笔名发表的文章,也并不为以前的研究者所知。有关目录如下:

1. 与存:《时评:二辰丸的军火日本赢呢?中国赢呢?》,《竞业旬报》第11期,1908年4月11日,第24—25页。

2. 与存:《时评:苏杭甬的铁路拒款呢?借款呢?》,《竞业旬报》第11期,1908年4月11日,第25页。

3. 与存:《劝戒文:戒游手》,《竞业旬报》第11期,1908年4月11日,第37—38页。

4. 与存:《劝戒文:戒迷信》,《竞业旬报》第12期,1908年4月21日,第37—38页。

5. 与存:《文苑:海上竹枝词》,《竞业旬报》第12期,1908年4月21日,第49—52页。

6. 与存:《时评:资政院果有上议院之体制乎抑无下议院之资格也》,《竞业旬报》第13期,1908年4月30日,第31—33页。

7. 与存:《劝戒文:劝国人宜多结小团体》,《竞业旬报》第13期,1908年4月30日,第35—37页。

8. 与存:《文苑:徂东杂感节录》,《竞业旬报》第16期,1908年5月30日,第42页。

9. 与存:《杂俎:德晓峰》,《竞业旬报》第16期,1908年5月30日,第57页。

10. 与存:《杂俎:恩晓峰》,《竞业旬报》第16期,1908年5月30日,第57—58页。

11. 与存:《杂俎:廋词》,《竞业旬报》第17期,1908年6月9日,第60页。

12. 与存:《杂俎:廋词》,《竞业旬报》第18期,1908年6月19日,第52页。

13. 与存:《新智囊:豺狼与狐狸负责》,《竞业旬报》第19期,1908年6月29日,第47页。

14. 无作者名:《新智囊:水母与龟鳖争能》,《竞业旬报》第19期,1908年6月29日,第47—48页。(此篇文气及栏目与《新智囊:豺狼与狐狸负责》相似,应同为“与存”所写。)

15. 与存:《杂俎:廋词》,《竞业旬报》第19期,1908年6月29日,第52页。

16. 与存:《杂俎:吹箫不用竹》,《竞业旬报》第20期,1908年7月9日,第50—51页。

17. 与存:《杂俎:廋词》,《竞业旬报》第20期,1908年7月9日,第54页。

18. 与存:《杂俎:廋词》,《竞业旬报》第21期,1908年7月19日,第50页。

19. 与存:《滑稽文:欢迎政界诸公颂》,《竞业旬报》第21期,1908年7月19日,第51—52页。

20. 与存:《杂俎:犬德进化》,《竞业旬报》第22期,1908年7月28日,第55页。

21. 与存:《杂俎:蟾蜍活埋不死》,《竞业旬报》第22期,1908年7月28日,第55页。

22. 与存:《谐文:论江西九南铁路米船捐钱不如捐米》,《竞业旬报》第24期,1908年8月17日,第49—50页。

23. 与存:《滑稽文:二百五解》,《竞业旬报》第25期,1908年8月27日,第31—32页。

而之所以说“与存”为胡适笔名,其原因如下:《竞业旬报》第12期发表的《劝戒文:戒迷信》,文章开始署名为“与存”,最后在文末又署名“铁”,已经表明“与存”和“铁”为同一人;再如《竞业旬报》第12期“文苑”栏发表的《海上竹枝词》一文,竹枝词完毕后继续附有“铁曰”“铁书”,唯附言后有“铁书此毕……今与存乃以官场比戏场……始怪与存恶作剧……”等语,这应该为当时报刊编者惯用的自导自演策略,系胡适用第三者身份来评论此竹枝词,避免完全自说自话,同时加深对读者的警示与提醒作用。

同胡适的“与存”笔名相类似,根据本人的查阅发现及胡适纪念馆提供的信息,“济民”应是胡适不为后来研究者所知的另外一个笔名。“济民”这个笔名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的文章共有六篇:

1. 济民:《演说:实行放足会演说》,《竞业旬报》第12期,1908年4月21日,第24—26页。

2. 济民:《文苑:送吴铁秋南游序》,《竞业旬报》第13期,1908年4月30日,第49—52页。

3. 济民:《演说:放足十论》,《竞业旬报》第15期,1908年5月20日,第39—42页。

4. 济民:《演说:放足十论(续)》,《竞业旬报》第16期,1908年5月30日,第33—36页。

5. 济民:《演说:放足十论(续)》,《竞业旬报》第19期,1908年6月29日,第17—20页。

6. 济民:《社说:论人之起源》,《竞业旬报》第20期,1908年7月9日,第1—6页。在这六篇文章中,其中《演说:放足十论》(第15期)文后,径加有“铁曰”的“自白”,与上文承接,继续展开议论,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表示“铁”的作者身份。接下来在16期《演说:放足十论(续)》一文最后,又有署名“铁”,表明这篇文前作者署名“济民”的文章,其作者亦是“铁”,这在接下来的续篇中还有证明。在第19期的《演说:放足十论(续)》中,第五论、第六论最后都出现“铁”的署名,第七论并未刊完,全文即戛然而止,前后文也未署作者名,后来的八、九、十论也未见在《竞业旬报》上续刊。综合这几篇署名“济民”和“铁”的文章,表明“济民”与“铁”为同一人,都应该是胡适的笔名。故此,这里将《竞业旬报》上署名“济民”的文章都归于胡适名下。

不止于此,即便胡适以后来为人们熟知的笔名“铁儿”“铁”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的文章,仍有未为研究者注意的,仍有未收入有关胡适的各种文集的。这些文章至少有两篇,包括署名“铁儿”的两幅画,目录如下:

1. 铁儿(录):《词苑:所见诗录(五)》,《竞业旬报》第37期,1908年12月23日,第21—22页。诗前有短序,署名“铁”,则该短序应出自胡适之手。

2. 铁儿:《滑稽画:时世妆(一)、(二)》,《竞业旬报》第37期,1908年12月23日,第51页。

另外,胡适还在《庄谐杂志》上发表有《摆伦年谱》,〔27〕也未被以前的研究者注意。《庄谐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出版于己酉二月二十六日,编辑所在上海西门外敦润里三弄二十三号,发行所为上海棋盘街中国图书公司,“每五日出版一期,积若干期为一卷,每一卷终印订汇编一册,另行发售”,〔28〕杂志名庄谐,是因为“庄谐曷取乎尔?曰庄与谐,其体裁则然耳,以学术、政治、风俗种种之材料,而杂用庄谐两体著述之,如时政之得失,则加以正确之批评”。〔29〕杂志栏目主要有“五日大事记”“时事短评”“征文”“史谈”“爽籁阁诗话”“艺林”等,还汇编出版有《庄谐杂志附刊》《庄谐杂志汇编》等,为其撰稿的有陈三立、王锡祺、朱剑青、屠寄、俞恪士等人。胡适在《庄谐杂志》“史谈”栏目发表的这个年谱,早在1913年即被胡怀琛特意收入其《海天诗话》中,“予于他本得《摆伦年谱》一卷,编者曰胡适之,为录于此,以贻吾国人之慕伦者”。〔30〕

胡适纪念馆还在《女学生》杂志上发现一篇疑似胡适的文章,蒙馆长潘光哲先生惠允,让笔者这里录出,以供研究者参考,其信息如下:

适:《对于刺绣之臆见》,《女学生》第14期,己酉十一月初一日,“艺术谈”,第3版。

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女学生》为上海城东女学社编辑出版,创刊于1909年,是用于赠送的非卖品,由中国图书公司印刷,主要负责人为上海城东女学社创办人杨白民,撰稿人除了城东女学社师生外,还有包天笑、张元济、王立才、江亢虎等,亦有一些留美女生。《女学生》杂志每期印数“不过数百,实非所以广传布而副诸君子提倡之特诚,用特汇为成书,亟以付梓,以供教育家之采择,并望本杂志日以发达,女子教育之程度,亦渐增高”。〔31〕汇辑出版后名为《女学生杂志》,由时中书局和中国图书公司代为发行,现在上海图书馆保存有三卷,出版时间分别为1910、1911、1912年。故此,这篇疑似胡适的文章又见《女学生杂志》第1卷(宣统二年庚戌三月发行),第72—73页。

1909年底,胡适在中国新公学和中国公学合并后,便辞职离开中国新公学,“余自十月一日新中国公学沦亡以来,心绪灰冷,百无聊赖”。〔32〕再加上兄弟析产导致的矛盾及身处上海面临的经济窘境,使得胡适感觉“前途茫茫,毫无把握”。〔33〕随后,胡适过了一阵潦倒、堕落的日子,直到1910年3月22日晚发生醉打巡捕事件后,胡适幡然醒悟,“已经过了一次精神上的大转机”。〔34〕此后,胡适开始决心备考留美庚款官费生,闭户读书二月,之后考中。同时考取者包括竺可桢、赵元任、张彭春、胡明复(胡达)等人,当时媒体曾有较为详细的报道。〔35〕从此,胡适的人生道路彻底发生了转变,从一个日趋堕落、潦倒的穷学生、上海文人,再经过留美七年的锻造,逐渐成长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的要角。

以上这些材料中所涉及的,主要是少年胡适在上海尤其是进入中国公学求学之后的一些情况,包括他以前未被注意的一些佚文,还有其早年著作的重复发表情况。这些新发现的材料不但可以同胡适的《四十自述》相参证,还可以补充其未逮,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多面与详细的细节,进一步揭示出少年胡适阅读和思考的范围之广,精力之充沛,创作力之丰富,对社会现实问题之关心,以及他在当时的白话文启蒙运动中的活跃,当然某种程度上,这亦展现出他“为稻粱谋”而发文的窘境。

注释

〔1〕江勇振:《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页。

〔2〕《神州日报》1907年6月20日,第1页。

〔3〕李经义、李经方等:《劝募皖北急赈启》,《中外日报》1907年5月24日,第3张第2版广告;同期《神州日报》《时报》等皆有此广告。

〔4〕《追纪皖省水灾之惨剧》,《神州日报》1907年7月6日,第2页。

〔5〕《捐款清单》,《神州日报》1907年6月19日,第1页。

〔6〕《中国公学助捐云南旱灾》,《神州日报》1907年8月12日,第1页。

〔7〕《四十自述》,《胡适全集》第1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8〕《本馆特别广告·旧金山华侨振款》,《中外日报》1906年5月27日,第1版。

〔9〕《本馆特别广告·湖南水灾振款》,《中外日报》1906年5月27日,第1版。

〔10〕《神州日报》1908年1月18日,第5页。

〔11〕江勇振先生根据一些间接资料,也推测出胡适该在中国公学高等普通预科甲班。参看氏著《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1891—1917》,第69页。

〔12〕胡适:《致胡近仁》(1908年),收入《胡适全集》第23卷,第1页。关于胡适该信撰写时间,原编者署为1907年,但据研究者考订,当为1908年。参看吴元康:《〈胡适全集〉第23卷若干中文书信系年辨误》,《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第133—135页。

〔13〕胡适:《四十自述残稿六件》,见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5),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520页。

〔14〕胡适:《四十自述残稿六件》,见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5),第520—522页。

〔15〕《四十自述》,《胡适全集》第18卷,第66页。

〔16〕《四十自述》,《胡适全集》第18卷,第77页。

〔17〕《四十自述》,《胡适全集》第18卷,第77页。

〔18〕适之:《论承继之非理》,《安徽白话报》第1期,戊申九月上旬,十月廿日再版,“演说三”,收入《中国早期白话报汇编》(7),第239—243页。该文又名《论承继之不近人情》,《竞业旬报》第29期,戊申年九月十一日。转见周质平编:《胡适早年文存》,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71—174页。

〔19〕适:《绍介新书:〈国民白话日报〉、〈须弥日报〉》,《竞业旬报》第26期,1908年9月6日,第43—44页。

〔20〕收入《中国早期白话报汇编》(7),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2008年,第533—709页。

〔21〕铁儿:《上海的中国人》,《国民白话日报》第30号,戊申七月三十日,第3版,《中国早期白话报汇编》(7),第620页。此文又见《竞业旬报》第24期,戊申年七月二十一日,作者署名为“适广”。转见周质平编:《胡适早年文存》,第198—199页。

〔22〕适广:《算题》,《国民白话日报》第31号,戊申八月初一日,第3版,《中国早期白话报汇编》(7),第624页。此文又见《竞业旬报》第24期,戊申年七月二十一日,作者署名为“适广”,附在《上海的中国人》后面。转见周质平编:《胡适早年文存》,第199—200页。

〔23〕适广:《顾咸卿》,《国民白话日报》第33、34号,戊申八月初三日、初四日,皆在第3版,《中国早期白话报汇编》(7),第632、636页。此文又见《竞业旬报》第24期,戊申年七月二十一日,收入“适庵平话”。转见周质平编:《胡适早年文存》,第97—99页。

〔24〕适广:《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国民白话日报》第36、37号,戊申八月初六日、初七日,皆在第3版,《中国早期白话报汇编》(7),第644、648页。此文又见《竞业旬报》第25期,戊申年八月一日,署名为“适之”。转见周质平编:《胡适早年文存》,第79—81页。

〔25〕《南洋兵事杂志》第40期,“军事小说”,第1—6页。

〔26〕参看《胡适姓氏、别号、笔名录》,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编:《胡适著译系年目录与分类索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8页;《胡适名、号、笔名笺注》,收入陈金淦:《胡适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792—795页。

〔27〕《摆伦年谱》,《庄谐杂志》己酉年第14期,“史谈”,第15页;《摆伦年谱(续)》,《庄谐杂志》己酉年第15期,“史谈”,第16页。

〔28〕《庄谐杂志》第1卷第1号,己酉闰二月二十六日。

〔29〕羲人:《本志宗趣之说明》,《庄谐杂志》第1卷第2号,己酉三月初一日。

〔30〕胡怀琛:《海天诗话》(广益书局1913年版),收入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所录年谱见第310—312页。该书接下来的内容(第312页),还移录胡适所译亥纳诗一首及序言的节略:“又尝见适之《译德国诗人亥纳诗一章》云:‘高松岑寂羌无欢,独立塞北之寒山。水雪蔽体光漫漫,相思之梦来无端。梦中东国之芭蕉,火云千里石欲焦。脉脉无言影寂寥,欲往从之道路遥。’原有序,略谓亥纳生于一七九七年,卒于一八五六年。善为小诗,敦厚悱恻,感人最深云云。”该诗胡适译于1912年,原见1913年1月《留美学生年报》,收入《胡适全集》第42卷,第481页。

〔31〕杨白民:《序言》,《女学生杂志》第1卷,第4页。《女学生》杂志曾寄送给一些像吕碧城、吕惠如这样的女性读者,并得到她们的阅读与致谢反馈,如该杂志曾至少寄给吕碧城四期,并向其约稿,她特意致函表述感谢:“承赐《女学》杂志四期,俱一一披诵,虽仅一二页,而辞旨宏远,且能由女界琐屑之务,发为精湛之论,令人读之兴味醰醰,所谓尺幅中具千里之势者此也。惜鄙人校务劳形,不暇撰稿襄助,为歉仄耳!兹特专函致谢,藉颂《女学生》前途之发达。”《吕碧城女士来函》,《女学生》第11期,己酉年九月初一日,第3版。

〔32〕《藏晖室日记·己酉第五册》,《胡适全集》第27卷,第59页。

〔33〕《四十自述》,《胡适全集》第18卷,第91页。

〔34〕《四十自述》,《胡适全集》第18卷,第96页。

〔35〕《考试留美学生草案》,《申报》1910年8月5日,第5、6版;《考试留美学生草案》,《时报》1910年8月1日,第5、6版;《神州日报》1910年8月6日、7日,分别在第3页。其中包括胡适、竺可桢、赵元任等70名成绩较好者,直接出洋赴美。

(原发表于《清史研究》2012年第2期)


(1) 本文特别感谢台北胡适纪念馆馆长潘光哲先生无保留地惠赐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