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行为与环境质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相关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政府行为尚没有明确的定义。行为学中将行为定义为人类对社会环境适应的反应方式。政府是实施公共管理事务的最主要行为主体。政府行为是对政府进行一种人格化的描述,是政府对环境适应的反应方式和采取的行动。地方政府行为,一方面是指地方政府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市场和公众进行规范和约束的举措,比如,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和环境规制行为;另一方面是指地方政府及政府公务人员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反应方式及采取的行动,例如,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诉求行为。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向企业和个人收取的一切资金的总和。每年“两会”时期财政部门提交的财政预算报告及统计年鉴中所称的财政收入,一般指债务以外的“预算内财政收入”。税收收入是这个口径财政收入重要来源,占绝对主体地位。财政支出也称公共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对财政收入进行的再分配。政府的财政支出按功能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性支出,如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等投资建设支出;另一部分是公共福利性支出,如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梅冬洲等,2014)。财政支出分为以经济建设为主的投资性支出,包括能源、基础设施的开发和投资;政府服务性支出,包括科教文卫、社会保障以及国防、公共安全等支出;政府消费性支出,包括行政管理费、政府雇员支出(胡永刚、郭新强,2012)。政府可以通过变动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地方政府为最大化本地的财政收入、吸引流动性要素的流入,采取的富有吸引力的税收政策(比如,实施优惠税率、降低税收执法力度等),即税收竞争(Oates,1972)。本书中的税收竞争是指地方政府为最大化辖区财税收入,采取相关措施争夺商品税(主要包括增值税和营业税)和财产税(主要包括房产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及契税)的行为(3)

晋升锦标赛作为一种政府治理模式,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官员设计并实施的一种竞赛考核,竞赛考核指标有多个,GDP增长率是其最主要的考核指标,竞赛获胜者得到晋升。竞赛考核采用相对绩效评估方法,即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官员的考核评价,并非基于本任官员任期内经济增长的绝对表现,而是通过比较本任官员与前任官员、周边地方官员任内GDP增长平均值及本辖区长期GDP增长趋势之间的差距来确定晋升者(周黎安等,2005)。这种方法可以剔除某些不可观测的共同因素的干扰,增加评估的精确度和科学性,增强契约激励效力。本书中的晋升激励,我们以辖区本任省委书记与前任省委书记任内GDP平均增长率之差和辖区本任省委书记与前任省委书记任内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之差两种方法来表征。

政治周期是政治运作的周期性规律,它有助于解释许多衍生的经济问题。西方国家的政治周期多以民主选举为分割点,中国则显然不同。政治周期指每年年初中国各省召开的地方“两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这是一个对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非常敏感的时期(Nieet al.,2013)。梅冬洲等(2014)将每五年的下半年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党代会”)确定为政治周期。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政治、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掌握着地方官员的任免权,党代会的召开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波动。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诉求、任期的长短及一些个人特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辖区的环境质量。而党代会的召开无疑都会对官员的上述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辖区环境质量。本书沿用梅冬洲等(2014)的研究思路将中国共产党每五年召开一次的“党代会”作为政治周期,研究其对辖区环境质量的影响。

于文超(2013)将环境规制理解为政府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目的,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主体进行规范,同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禁止和罚款的行为。本书中的环境规制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规、加强环境治理投资及征收相关环保税费对环境进行的保护。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物品,是政府环境行为的结果。本书在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实证检验地方政府行为对环境质量影响时,主要以辖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等负向环境指标来表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