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激光美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血管瘤

一、血管瘤概况

血管瘤(hemangiomas)也称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旧称单纯性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草莓状痣,通常在出生时(占1/3)或出生2周左右发病,大多数(70%~90%)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发生(其余的多在1岁内发生)。在最初6个月增长很快(可以持续到12个月),第6~10个月开始消退(个别也有至第14个月时开始消退),大约50%的血管瘤到5岁时退化,90%的血管瘤到9岁时退化。
婴幼儿发病率为4%~10%。典型表现为鲜红色隆起的包块或斑块,但部分深部血管瘤表面皮肤几乎完全正常;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面颈部皮肤、皮下组织,少数见于口腔黏膜;深部及颌骨内的血管瘤目前认为应属血管畸形。血管瘤可能与早产、出生时低体重、孕期使用黄体酮、孕期接受绒毛膜穿刺检查等有关。临床上根据皮损的发展分为四期:①早期斑片期;②增生活跃期;③消退期;④消退的血管瘤。组织病理表现:①早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显著增生,大多聚集成实体性条索或团块,仅有少数小的毛细血管腔;②分化成熟的损害,部分毛细血管明显扩张;③退变期管腔变窄,甚至闭塞,代之以水肿性胶原纤维。
从血管瘤的发展规律看,部分血管瘤能够自行消退,故以往提倡采取保守治疗或等待态度。但此观点已开始被颠覆,多数人认为消极等待只会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即便是自行消退,40%~50%患儿局部皮肤也会遗留或轻或重的萎缩性或瘢痕化皮肤。因此,早期选择适当的干预方法阻止其迅速增长,促进其尽早进入消退期是近年来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策略。
婴幼儿血管瘤需要与先天性血管瘤(congenital hemangiomas)鉴别,后者包括迅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rapid 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s,RICH)、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partially 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s,PICH)和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non-involuting congenital hemangiomas,NICH)。先天性血管瘤表现为出生时即有明显病灶,其外观、病理和影像学表现与婴幼儿血管瘤有明显差异。RICH可在出生后1年左右完全消退,NICH终生不消退,有时被分别误诊为消退期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血管瘤的新亚型增生停滞型血管瘤(abortive involuting hemangiomas)出生时即可发现皮肤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等,但在增生期病灶不增生或增生小于25%,好发于肢体。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和丛状血管瘤(tufted angioma,TA)与伴发血小板减少的危重的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相关。

二、血管瘤治疗

血管瘤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治疗、浅层X线治疗、硬化治疗等。30%~60%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可以口服泼尼松2~3mg/(kg·d),瘤体减小时迅速递减,4~6周为1个治疗周期;治疗停止时,血管瘤会反弹生长,需要反复治疗6~12个月;也有采用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复方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疗。长时间使用时,需要注意糖皮质激素副作用。如果系统治疗8~10d后,血管瘤仍持续生长,说明激素治疗无效。
普萘洛尔用于治疗血管瘤是2008年由Léauté Labréze无意发现的。普萘洛尔片治疗血管瘤具有明显的效果(部分治疗抵抗),开始时0.5mg/(kg·d),观察3d后(生命体征、血糖正常),改为1mg/(kg·d),1个月后改为2mg/(kg·d);3d见效,效果好的病例1个月可明显消退,治疗时间3~12个月(平均总治疗时间6.1个月),如果复发则继续服用普萘洛尔治疗。服药初期需要监测心率、血压、血糖等。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显示,1 200例接受普萘洛尔治疗的患儿,平均剂量为2.1mg/(kg·d),平均治疗时间为6.4个月,其有效率高达98%,仅有<1%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有心率减慢、胃肠道反应、睡眠改变、低血糖、低血压、哮喘发作。另有研究结果显示,普萘洛尔的治愈率可达82%。也有报道显示,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复发率达21%。
2015年我国冉玉平教授发现伊曲康唑(itraconazole)治疗血管瘤具有良好的疗效。儿童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5mg/(kg·d),平均治疗两个半月,有效率72.73%。其另一篇报告显示患儿治疗第一个月血管瘤颜色变浅、生长速度放缓,随访3个月时所有患儿皮损明显改善,最后所有皮损改善达80%~100%。治疗期间依从性良好,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常规结果正常,其中2例患儿中途腹泻,未中断治疗而自行缓解。研究发现伊曲康唑具有多种非抗真菌作用,具有抗血管生成、抑制Hedgehog(Hh)信号通路、诱导细胞自噬、上调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调节胆固醇转运、抑制P-糖蛋白等作用。
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3次/d湿敷,每次10~20min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免疫调节剂如咪喹莫特霜剂局部治疗,可诱导机体局部产生细胞因子并抑制其增殖,促进凋亡,有效率可达80%,主要适用于增生期或稳定期的浅表病灶,面积不限;可能的不良反应有局部刺激、溃疡和结痂。
局部注射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硬化剂(无水乙醇、平阳霉素、聚桂醇等)。

三、血管瘤光电治疗

血管瘤也可以药物配合光电治疗,以加速血管瘤好转。目前常用于皮肤血管瘤的光电治疗有脉冲染料激光(PDL)、长脉宽1 064nm Nd:YAG激光、强脉冲光等。
1.脉冲染料激光(PDL)
主要适于治疗早期、浅表、扁平血管瘤、溃疡性血管瘤,对退化期血管瘤遗留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也可达到较好的疗效。Hunzeker等对眼部浅表型血管瘤用PDL治疗,间隔期为3~4周,2~4次治疗后,36.4%瘤体完全消退,77.3%皮损停止生长,22.7%需增加1~2次治疗,9.2%术后出现色素沉着。Morelli等使用PDL治疗37例溃疡性血管瘤,间隔2周,3次治疗后溃疡均愈合,68%的溃疡在1次治疗后2周内愈合,疼痛也在治疗后2~3d内减轻。在治疗过程中各脉冲间的重叠面积应控制在10%左右,治疗终点为短暂的血管内紫癜,治疗后外用冰袋冷敷局部降温及缓解红肿症状。
PDL对于表浅的血管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85nm染料激光能量密度6~7J/cm 2,595nm染料激光能量密度9~12J/cm 2,脉宽1.5~20ms(图6-2)。需要注意的是,585nm染料激光穿透深度为0.6~1.2mm,穿透深度有限,对深于1.5mm的血管瘤病变血管无治疗作用(595nm染料激光穿透深度也有限),尽管血管瘤表面治疗区有消退,深层血管会继续增殖。
治疗前
2次治疗后
图6-2 血管瘤:595nm染料激光,脉宽10ms,能量12~13J/cm 2,治疗2次前后对比(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激光科提供)
2.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器
长脉宽1 064nm Nd:YAG激光器能够穿透4~6mm的深度(光凝固深度可达6.1mm),能够治疗更深部位的血管瘤。但是由于其对靶组织的特异性差,需要较大的能量密度才能达到治疗阈值,容易引起局部瘢痕形成。可采用长脉宽Nd:YAG激光(能量密度300mJ/cm 2,脉冲宽度0.1~300ms,光斑直径3~10mm)治疗,每次治疗间隔时间6~8周。
Saafan等认为,595nm和1 064nm双波长脉冲激光利用两种激光的累加效应,提高穿透深度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染料激光治疗可以间隔3周1次。
较表浅的血管瘤也可考虑采用长脉宽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能量密度60~80J/cm 2,脉宽3ms,光斑直径8mm,治疗光斑不能重叠)。
3.532nm KTP激光
脉宽50ms、能量密度20J/cm 2、光斑5mm,治疗小的浅表血管瘤。
4.强脉冲光
强脉冲光可发射的波段范围为400~1 200nm,可通过截断滤光片来产生各种波长的脉冲光,更有选择性作用于目标血管,并且加上治疗头的同步冷却功能,使得病损得到有效治疗的同时正常组织仅受刺激而无损伤。主要用于浅表血管瘤治疗。使用550nm、570nm或590nm滤光片的IPL对进展期及年久的血管瘤,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例如海绵状血管瘤采用PhotoDerm VL 550nm、能量密度38J/cm 2、三脉冲模式(3ms、2ms、1.7ms)、10ms脉冲延迟;间隔2周后,再以570nm滤光片、能量密度分别为30J/cm 2和38J/cm 2、三脉冲(4ms、3ms、2ms)、20ms脉冲延迟附加2次治疗。
M22可采用590nm或560nm滤光片、能量密度19~22J/cm 2、双脉冲模式(脉宽3.0~3.5ms)、25ms脉冲延迟治疗。
Klein A等在低能量下先后使用590~1 200nm IPL及1 064nm Nd:YAG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优于二者单独使用。
血管瘤消退或治疗后遗留的萎缩性瘢痕,可用CO 2点阵激光等治疗。消退或治疗后遗留的毛细血管扩张或皮肤红斑,可采用脉冲染料激光、半导体激光等治疗。
(徐巧瑜 蔡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