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革命:制造业的精神与文化变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工匠革命:一种工业文化理论

工匠是一种职业,也是最初专门从事制造业的人。因此,传统世界里制造业的任何发展与变化,都不可能离开工匠。而从历史进程来看,最初爆发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也确实是由工匠点燃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场工匠革命。

但是,自人类进入农业时代以后,世界各地的文明社会都存在工匠,却并非所有地区都能够产生工匠革命,工匠革命必须依托具体的历史条件。其中尤为关键的两点是,社会对于工匠的态度,以及工匠自身的素养。而这两者,无论是社会的观念与心态,还是工匠的知识与思想,都涉及文化。一些农业社会,尽管有着悠久的制造业传统,但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不被尊重,物质报酬也有限,这就很难激发工匠的职业热情与创新动力,自然无法诱发工匠革命。同时,尽管英国工业革命最初的发明都是由工匠在日常生产中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业革命缺乏科学要素。这一点,对于蒸汽动力的应用与推广来说,尤为明显。这要求工匠必须掌握一定的物理学知识,才能够实现对蒸汽机的制造与改良,最终使工业革命获得持续扩展的动力。然而,18世纪大部分社会里的工匠显然都不具备此种素养。因此,宏观层面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与微观层面工匠个体的文化素质,对于工匠们掀起制造业生产力的革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而这两个层面的文化要素,可以统称为工业文化。

换言之,工业文化是工匠掀起的工业革命的动力机制。从工匠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可以发现,当制造业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世界时,存在着一个文化转型过程。这种文化转型,在宏观层面上体现为国家对于制造业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在微观层面上则体现为工匠自身观念与意识的嬗变。而那些经历技术与组织变革冲击后还能够留存下来并适应现代制造业的观念与意识,就是现代社会的“工匠精神”。

人必须在一定观念的支配下展开活动,制造活动亦不例外。因此,工匠头脑中的观念,对于工匠所从事的制造活动,就有着直接的影响。然而,从基本的人性出发,工匠头脑中的观念,一定有正面的和负面的两种,只有那些正面的观念,才可以被称为“工匠精神”。当代的一些作者认为,工匠精神可以从6个维度加以界定,即“专注、标准、精准、创新、完美、人本”。他们认为:“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关键,标准是工匠精神的基石,精准是工匠精神的宗旨,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境界,人本是工匠精神的核心。”[7]而在更为系统性的研究中,一些作者如此定义与诠释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则主要体现在:①精益求精;②严谨、一丝不苟;③耐心、专注、坚持;④专业、敬业。这些作者进一步指出,工匠精神内化于“德”,凝结于“技”,而外化为“物”。[8]这是对工匠精神基本内容的概括。然而,仍然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工匠头脑中的原初观念是中性的,这种正面的工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现代工业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静态指向性的传统工匠精神是如何保留下来的?现代工匠精神要如何与现代工业的特性相适应?

上述问题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其答案也隐藏在历史中。但这里所说的历史不是指对于过去的记录,而是指经济体系在时间流逝中的演化过程。工匠精神,其原始形态存在于农业社会的传统制造业中,并与之相适应,随着工匠们掀起制造业的革命,新形态的现代制造业随之产生。然而,经历了革命的现代制造业却大规模地淘汰了传统工匠,并对新的文化产生了需求,这就催生了现代工匠精神。这种现代工匠精神在保留传统工匠精神有益的核心要素的同时,必定具有新的内涵并呈现出新的形态。要之,作为一种工业文化,工匠精神必须与制造业保持协同演化,方能在持续不断的工业革命中维持生命力,并促进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工匠革命”,作为一种工业文化的理论,将指向对于制造业及其文化转型的分析,并由此梳理工匠精神的源流,为更好地继承与弘扬工匠精神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