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4:寻求“满意度”
用于实现你的优先目标,忽略无关紧要的事情。
“满意度”(Satisfiction)是一个生造词,但不是我生造出来的,换句话说,这也算是纳入字典的真词吧。
下一个用于决策的思维模型专门帮助我们只专注于需要的方面,以此提高决策速度。这样一来,我们很可能会意识到,需要的东西其实远远没有原本以为的那么多,只是欲望伪装成了需求。
“满意度”(satisfice)是满意(satisfy)和足够(suffice)两个词合成的,由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在20世纪50年代首创,是为了给那些希望从决策中获得最大利益的人提供便利的选择。事实上,大多数人可以分为两类决策者:满足者(satisficers)和最大化者(maximizers)。
你可能对最大化者并不陌生,他们什么都想要,会努力、努力再努力,直到得到想要的结果。他们极其挑剔,这种挑剔达到令人气馁的程度,会用尽期限内的时间去做一项决策,无一例外。即使在做出决策以后,他们还是会思来想去,后悔自己的决策。另一方面,满足者可以更准确地决定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专注于这些方面。他们会抓住要点,直奔目标,结束后不再回头。
设想一下,你要买一辆新的自行车。
最大化者会花很多时间为决策做研究,评估尽可能多的选择。他们想要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一辆,发掘出每一个可能性。他们想要100%满意,漠视收益递减规律——投入这么多时间做研究的收益欠佳。轮胎必须是某个品牌,车架的金属和塑料必须是某个比例,刹车把手必须是某个颜色。除了要满足这么多条件,他们还要找到远低于市价的报价。如果最大化者是职业自行车手,经常会参加国际比赛,那还说得过去,但他们只是喜欢在周末运动,偶尔骑骑车而已。
最大化者想要做出完美的决策,这通常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最大化者花了很多时间再三斟酌、反思,觉得终于实现了这个渺茫的目标,他们多半很快又会情不自禁地想象其他结果与更好的选择。
与此相反,满足者的目标只是得到满足,只要找到足以满足自己用途的选择就可以了。他们想要还不错的东西,只要让自己感到满意和愉悦就可以了,但不需要欢欣雀跃、欣喜若狂,基本上只要满足自己的一般用途和需要就可以了。换言之,他们只要找到足够好的,就不会再找下去。自行车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就两个车轮、一个足够结实的车架、一个足够舒适的车座、管用的刹车把手。其余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满足者并不在意。
有人可能会以为我在淡化自行车的复杂性,但并非如此。我想要说的是,这个思维模型认识到所有因素,但还是会主动选择无视大多数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目标只是满意和足够的人来说,并不需要,这些因素远远超出了满意和足够的程度。
最大化是现代社会中的难题,因为在当今社会,我们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可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可是这又带来了选择的悖论,令人无法获得满足。在实际问题上,有一些决策是我们应该努力把价值最大化的,可是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我们很容易为了“以防万一”或“那就太好了”或“大家看了会赞不绝口”的情境而做出决策,经常把时间浪费在不重要也不会变得重要的事情上。
在大多数决策中,我们只要选择一个诚实可靠的选项就足够了。想象一下,你在杂货店里,想要挑选花生酱。你应该订立怎样的目标呢?是满足还是最大化?显而易见,你应该只是选择一种符合你两三项一般参数的花生酱就可以了。无论最棒的花生酱可以为你的生活带来什么额外的好处,都多半不值得你付出额外的努力去寻找。
在选择花生酱时采取最大化策略,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处,这也适用我们99%的日常决策。不然,我们就会不知所措,把脑力浪费在最大化不重要的事情上,获得的收益大幅递减。
“满意度”的概念在37%法则/秘书问题中有所体现。假设一家公司要聘请一名秘书,有100名应聘者进入了面试环节。在面试完前37名应聘者之后,你就会了解到应聘者的资质范围和是否合适。基本上,余下的人跟前37名应聘者不会有什么差别,出现最大化异常值的可能性极低,或者根本不存在。
这项法则表明,在面试完37%的应聘者之后,你就应该停下来,做出选择,因为你能见的已经见过了,根据你掌握的信息,已经能够选出令人满意和足够资质的人选。当然,这就达到了“满意度”要求。运用这个思维模型,可以帮助你节省时间,缩小范围,找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要寻求满意度,避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最大化的诱惑——把太多时间花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给自己设定界限。这不是给研究设限,而是给你选择的条件设限。
例如,如果你到店里买一件新夹克,可以设定一个有用的界限:只看某个价位的深蓝色棉质夹克。这样一来,你就根据预设的参数,缩小了范围,在快速排除其他选项的同时,也知道自己最终会获得满足。
设定界限的必然结果在于,在预定时间内无法决定的情况下,事先决定一个默认选择。设定默认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你会自动选择符合你要求或愿望的东西。换言之,无论如何你都会感到满意。
在许多情况下,默认选择是你心目中始终想要的,无论你是怎样走过场,还是没完没了地辩论,最终多半会选择这个。你在心里选择一个“默认选项”,是因为你最终可能也会选择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