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去阅读,然后写作
“去阅读,然后写作”中的“去”表示一个动作,“然后”表示阅读和写作的顺序。下面我们来学习怎么才能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营养。
一、写人即是写关系
如果现在让你写一篇作文—— 《我的爸爸妈妈》,你可能会大呼无趣,小学不是已经写过无数次了吗?于是在那抓耳挠腮地想:第一段,我的爸爸很敬业;第二段,我的妈妈会做饭;第三段,我的爸爸妈妈很爱我。在你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写人更多的是像画一幅素描一样,写写这个人物的性格;但是到了中学,再写人,老师期望你能做到的是,在关系中去写人,就好比画的是一幅多人物的画一样,要去考虑他们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情感互动。简单地说,就是“写人即是写关系”。
“写人即是写关系”,具体在实践中的操作还得去阅读里找答案,最好的示例就是语文书上的课文。《背影》《阿长与〈山海经〉》《老王》,这些都是人教版语文书上的课文,你有空的时候可以翻出来读一读。这些文章有什么共同点呢?概括来说就是:在构思上围绕一个核心事件来写;在叙事上呈现出一种作者对所写人物逐渐理解的过程;在主题上不仅单纯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也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
以《背影》这篇经典文章为例。核心事件是父亲车站送行。要知道在作者所处的年代,这是挺寻常的一件事,从选材的角度来看并不新鲜,况且这也并不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去上大学。接下来,我们一点点来理清楚这个事件的特殊性在哪儿。
第一个层面:我们用几个问题,来聚焦核心事件。这是怎样的背影呢?是父亲为我攀越轨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这是怎样的父亲呢?肥胖、年老、腿脚不利落,不方便攀越铁轨;而且父亲早年也是有地位的乡绅,以这样的自尊心,不应该去攀越铁轨;可父亲就是放下这些不方便、不应该,去做了。除了核心事件买橘子,作者为什么又交代托付茶房、安排座位等等琐事呢?试想一下,此时的儿子已经成人,上了大学,这条线路也早已走过了,父亲却还是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而且做了这些,还要去买几个也许对于儿子来讲并不需要的橘子,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到父亲对他的深情了。这样写核心事件就很丰满。
第二个层面:父亲送我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此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中的财产已然变卖,还借钱办了丧事。这种情形下,本来儿子应该留下来作家里的顶梁柱,但是父亲却选择自己独自承担,而让儿子去求学。刚刚“我”还在暗笑父亲的迂腐、啰嗦,看到他的背影,想到他为我而承担的这一切,眼泪自然就流下来了。
第三个层面:我在怎样更长久的时间背景下想起了父亲,以及父亲的背影呢?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我们父子不相见已经几年,而且父亲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了。此时此刻,作为儿子的“我”才突然理解了父亲的难处,释然了对父亲的诸多不满,一切情感化作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这启示我们:写人物时,要挑选对你来讲印象最深的事去写,写的时候要去回忆,究竟哪些因素使这件事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回答的过程也是让读者引起共鸣的过程。不妨按照《背影》的构思学一学:这件事本身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什么情形之下发生的?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想起来的?
再看《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核心事件是长妈妈送“我”《山海经》这本书,前文叫“阿长”,因为“我”对她有很多鄙夷和不理解,后文叫长妈妈,引得作者无限怀念,承前启后的就是《山海经》。然而这一核心事件只有短短的几个自然段。那么前文那么长篇幅所讲的阿长迷信、谋害隐鼠的事件,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远房叔祖的出场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其实,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阿长往往能够做成功。她的确有伟大的神力。原来那么多的笔墨,都是为了讲述一个看起来这么平凡、最最不可能帮到他的女佣,却实现了他的愿望;对比之下,他是多么渴望看《山海经》这本书,可是他的远房叔祖,却从来没想过帮助他,这个远房叔祖就是“不肯做之人”。这就是在某种背景下发生的核心事件。
《老王》一文的核心事件,是老王临去世前,亲自来给作者送鸡蛋和香油,前文就作者和他的关系,也进行了相当多的描写。这里是正衬关系还是反衬关系呢?和《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类似,也是反衬。文章写的是作者对老王,从不理解走向理解的过程。
“写人即是写关系”。这是因为,你在写一个人的时候,肯定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这种色彩就是在关系里形成的。
二、把阅读的收获融入到写作里
有了阅读的基础之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阅读的收获融入到写作里?当你面对一个题目,应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选择写这个人,他对我有什么样的意义?写这个人时,我又为什么要选择这件事?这件事的独特性在哪儿?另外,你在思考事件独特性的时候,一定要放在前后相关的背景里去考虑,放在和自己的关系的维度去考虑。
举个例子,比如小学时就开始写“我的妈妈”。有一位小作者却写得很特别。他这样写:母亲节时,幼儿园老师让我们给自己的妈妈买礼物,我在附近超市给妈妈买了一支笔,妈妈却没什么反应,因为不过是花大人钱罢了;小学时,老师又要求我们给自己的妈妈洗一次脚,我和妈妈都觉得很奇怪,觉得没什么必要。好像小时候,只有妈妈每天给我洗脚才心安理得。小作者怎么思考他和妈妈的关系呢?来看这样一段话:
总之生活就是这样平淡无奇,妈妈给我的,以及我给妈妈的那极少的一点,都像是水进入了浩浩荡荡的大沙漠。我的那一滴不见了,妈妈的海洋似乎也只留下了一丝潮湿。我努力捕捉那些水汽,生病时照顾我,新炒的菜让给我吃,我自己去上学时她在背后目送,好像只是一点应做的事罢了,写出来、留在纸上,谁也不会在意那湿了的一点。倒是有时候,妈妈生气,训斥我甚至打我,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小作者觉得他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就是再普通不过的母子关系。妈妈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妈妈;小作者呢,按照一个年幼的儿子的设定去享受照顾。总之,经常被讴歌的很伟大的母爱,在小作者眼里再平淡不过。如果是常见的写母爱的作文,可能就会写成,你买了个什么礼物给妈妈,妈妈激动地搂着你说:乖儿子,谢谢你。其实这只是因为年幼时,你看不到更多,感觉不到更多,或者说你会按照一个套路,去想妈妈的心情。这不是写作水平的问题,而是思维水平的问题。是一个人没有透过爱,看到平淡和深沉。而上面这位小作者,却在努力感受这些,思考这些。
继续看这篇作文,后来发生了一件小事儿:小作者执意要妈妈带他去郊区看星星,妈妈在车里等待的时候,又冷又无聊,于是,她一直开着广播,结果把车子的电耗光了。小作者本来是很埋怨妈妈的,可是最后,还是妈妈自己搞定了这一切问题。看看这段结尾:
我不禁想,真遇上什么事,我还是没法帮妈妈一点忙吗?那里距我家一百多公里,回来的路上我又睡着了,全程竟然是自称路盲的妈妈开过来的。我总有点愧疚似的。
好不容易抓住一个水泡子,在沙漠中是永远看不见大片的水的;可是在我的心里,妈妈总是浸润的海洋。
这就是在儿子和母亲的关系中思考爱、感受爱的结果。这个小作者突然想明白了,生活平凡得就像寂静的沙漠,不会一直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可是在一直感受生活的那颗心里,爱一直在流动着。这就是小作者选择这件事来写的原因。
写作是从模仿、学习开始的,有句话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这个意思。那些有名的作家,多数都是具有文学自觉性和学习主动性的人。
在我们身边,因人而异的泛读随时都在发生,并悄悄影响着日常写作。除了泛读,你还应该自己找来一类有相似性的文章去读,去有意识地学习,这样有目标地训练,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你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