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台山日记 浙江台州府
【题解】
天台山位于今浙江天台县北部,盛景颇多,以石梁飞瀑最为著名,也被简称为台山。台州府位于今浙江临海市。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徐霞客到浙江游玩,先游览了珞珈山(普陀山),并未写下游记。之后沿海南行,在僧人莲舟的陪同下,一同游览了天台山与雁宕山。本篇日记便是在游览天台山之后留下的游记。本篇游记详尽地描写了天台胜景,是徐霞客早年地理考察的重要记录。
【原文】
癸丑之三月晦①自宁海出西门②。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③。闻此於菟夹道④,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焉。
【注释】
①癸(guǐ)丑:明朝万历四十一年,即1613年。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万历四十一年三月三十日,也就是公元1613年的5月19日。
②宁海:明朝时为县级行政机构,隶属台州府,是现在的浙江宁海县。
③梁隍(huáng)山:现在写为梁皇,位于现在的宁海县西南境的公路旁。
④於菟(wū tú):对老虎的另一种称呼。
【译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自宁海县城的西门出城。乌云散尽,天气晴朗,人的心情、山间的风光都染上了喜悦之态。走了三十里,抵达梁隍山。听闻这里的道路两旁常有老虎出没,一个月的时间内伤了数十人,于是只好停到这里投宿旅馆。
【原文】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①,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②。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③。行五里,过筋竹岭④。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⑤,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注释】
①奉化:在明朝时为县级行政机构,隶属宁波府,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奉化。
②国清:指的是国清寺,位于天台县城北3.5公里的天台山麓。国清寺周围风光绮丽,古迹甚多。
③莲舟:江阴迎福寺的僧人。上人:对僧人的一种尊称。佛家将人分为四种,即粗人、浊人、中间人与上人。通常认为内有德智,外有胜行的人为上人。
④筋竹岭:应该就是现在位于宁海、天台两县交界处的金岭。
⑤坳(ào):山间低洼的地方。
【译文】
四月初一日早上雨下个不停,向前走了十五里,道路的旁边有一个岔道,停马从西边前往天台山,天气慢慢变晴。又走了十里路,到松门岭下面,山高路滑,只好放弃骑马,徒步而行。自奉化来的道路,虽然途经多重山岭,但都是沿着山麓而行;到了这里之后,不管怎么蜿蜒曲折或者临水、登高,都是在山脊上进行。雨过天晴,秀丽的山色中叮咚的泉水声到处都能听到,不断变化出新的景观,绿树丛中的红杜鹃花交相辉映,让人忘记了攀登跋涉的艰辛。又向前走了十五里,在筋竹庵暂时停下来用饭。山顶上种满了麦子。从筋竹岭向南行进,就是可以抵达国清寺的大路。正好有国清寺的僧人云峰跟我们同桌用餐,他说从这条路前往石梁,山路险峻,且路途遥远,不便于携带行李,不如轻装前行,而让挑夫将行李先挑到国清寺去等候。我听从了他的建议,让挑夫挑着行李跟着云峰先去了国清寺,我跟莲舟上人一同从石梁道上动身前往。走了五里路,翻过了筋竹岭。山陵旁边有许多又矮又老的松树,老松的树干弯弯曲曲,松根、松叶却依然翠绿秀美,就像是城里人家中盆栽中的奇异清秀的松树一样。又走了三十多里,才到达弥陀庵。在高峻的山岭间上上下下,深山荒无人烟,周遭静悄悄的,担心猛虎藏在草木之间伤人,所以山路上的草木都已经被人放火烧光了。泉水轰鸣,强风动地,山路上没有其他旅行的人。弥陀庵位于万山坳之中,路途荒凉、漫长,正位于中途,行人可以在这里用餐或者住宿。
【原文】
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①。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注释】
①天封寺:现称为天封,位于天台县东北境。
【译文】
初二日用过饭之后,雨开始停了下来。于是跨过路边的积水,攀登山陵,溪流、山岩逐渐变得幽静。走过了二十里路,傍晚时分到达天封寺。躺在床上还想着明天早晨要攀登峰顶的事情,如果天气晴朗便是有缘分,因为已经多日都是晚上才雨后转晴,并没有一天是从早上开始就天晴的。五更时分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听说天空中布满了星星,高兴得无法入睡。
【原文】
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①,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其门②,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③。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④。
【注释】
①烨烨(yè):形容阳光很强烈。
②甃(zhòu):用砖砌(井、池子等)。
③绝顶:华顶峰。
④勒:强迫。
【译文】
初三日早晨起床,果然看到阳光像火焰一样熠熠生辉,于是决定要前往山顶。向上攀登几里,到达了华顶庵;又走了三里,抵达了太白堂,都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美景。听说太白堂的左下方有一处黄经洞,于是从小路走了过去。走了二里,低下身子看到一块很突出的石头,觉得十分秀美。走到跟前,发现那是一名带发的僧人在石头前建造的庵,担心风从洞里面吹出来,用石头牢牢地塞住了洞门,我大大为之感叹并惋惜。又开始向上走,回到了太白堂,沿着山路到达了山峰的峰顶,到处都是被风吹倒的荒草,山高而寒风凛冽,草上结下的霜足足有一寸多厚,而峰下四周的山峦上,美丽的鲜花与碧玉般的绿树,远远望去觉得玲珑剔透。山岭的角落中山花烂漫,山顶上反而没有花开,大概是高处寒冷所导致的。
【原文】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①。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②,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四下③,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注释】
①慊(qiè):满意,满足。
②阈(yù):门槛。
③暝色:指夜色。
【译文】
顺着原来的路下山到了华顶庵,路过了池边的小桥,翻过三座山。溪水潆洄,山峦层层,树木丛生茂盛,山上的石头散发着光泽,每一次转弯都能看到一番奇异的美景,让我想要观赏的心愿得到了满足。走过了二十里路,途经上方广寺,抵达石梁,在昙华亭敬拜了佛祖,已经没有时间去细细观赏石梁飞瀑了。向下走到了下方广寺,抬头看到石梁飞瀑,忽然觉得它仿佛从天上落下的一般。听闻断桥、珠帘尤为著名,僧人说用过饭后再去依然能够往返,于是从仙筏桥先走到山后。翻过了一座山岭,沿着溪涧走了八九里,就看到流水形成的瀑布从石门倾泻而下,形成了三道溪湾。最上面那层为断桥,有两块巨石倾斜而相联结,溪水从这两块巨石之间流出,浪花在岩石之间四溅,汇合之后流入潭中;中间的一层,两块石头相互对峙,就像是一个窄门,溪水被窄门所束缚,因此水势变得更加湍急;最下面的一层,水潭的出口很宽,而溪水倾泻的地方就像是被门槛所阻隔,只能从地势较低的地方倾泻而出。三级瀑布每一级都有数丈之高,各自极尽神奇之处,不过由于溪流沿着各级瀑布向下流,在转弯的地方被溪湾所遮盖,无法将全部景色尽收眼底。又走了一里多路,就是珠帘水了,水倾泻而下的地方十分开阔,水势较为缓和、散漫,汩汩泉水弥漫潭中。我赤着脚跳入草丛之中,攀到树枝上面,顺着山崖前行,导致莲舟无法跟上。夜色慢慢降下来的时候才回去。停驻在仙筏桥,看到了石桥上倒卧着彩虹,瀑布水花四溅就像是在喷散雪花一般,让人几乎不想去睡觉。
【原文】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①。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隤,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②,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③。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壁、赤城,可一览收矣。”
【注释】
①石梁:在中方广。
②嘹呖(lì):形容声音洪亮且悠远。
③龙王堂:也就是现在位于天台县北境的龙皇堂。
【译文】
初四日天空、山川一派碧色,如同黛色一般。来不及吃早饭,就顺着仙筏桥登上了昙花亭,石梁就在昙花亭的外面。石梁有一尺多宽,三丈长,架在两座山的山坳之间。两股飞瀑自昙花亭的左边流过来,到桥边汇合成一股急流倾泻而下,形成瀑布,响声就像雷声轰鸣,又像是河堤塌陷,有百丈以上之高。我从石梁上走了过去,往下俯瞰深潭,不禁觉得毛骨悚然。走过了石梁,就被大石阻断了道路,无法从这里抵达前面的山,于是只好原路返回。经过了昙花亭,进入上方广寺。沿着寺庙前的溪水,再次爬到了阻挡前山的大石上面,坐下来观赏石梁。由于下方广寺的僧人催促着去吃饭,于是起身前去。用过饭之后,走了十五里,来到了万年寺,登上了藏经阁。藏经阁有两层,藏着南宗和北宗两库的佛经。万年寺的前后都种着很多古杉,树干有三个人合抱那么粗,鹤群在上面筑有巢穴,传来鹤的鸣叫声洪亮且悠远,也是深山之中的一种清雅的响声。这一天,我本想到桐柏宫去,寻找琼台、双阙这两处名胜景观,因为途中有诸多让人迷惑的错路,因此更改了计划去了国清寺。国清寺距离万年寺有四十里路,途中要路过龙王堂。每走下一座山峰,我都觉得已经到了平地上,直到走下几座山峰,这种态势依然没有终止,这才开始感受到华顶峰的高,仿佛距离天都不远了!傍晚的时候,才走进了国清寺,与云峰和尚见面,就像是与知心的老友久别重逢一般,于是跟他探讨了游览探奇的先后顺序。云峰和尚说:“风景名胜没有比得上寒岩、明岩的,虽然路途比较遥远,但是可以骑马前往。先游览这两处,然后再步行去桃源洞,抵达桐柏宫,那么翠壁、赤城栖霞两处的名胜景观,也可以一览无余了。”
【原文】
初五日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①,势甚急,大若曹娥②。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③,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④。入关,则四围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蓊苁于上⑤,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崖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注释】
①东阳:在明朝的时候为县级行政机构,也就是现在的浙江东阳。
②曹娥:今名依然为曹娥江,源出天台山北麓,向北流经新昌、嵊县、上虞进入杭州湾。
③寒山、拾得:这两位是唐朝的僧人。寒山曾经在天台山寒岩隐居,与拾得是好友。拾得原为孤儿,被国清寺的僧人丰干所收养,因此而得名。两位僧人曾被世人尊称为“和合二仙”。
④《志》:这里指的是《大明一统志》。
⑤蓊苁(wěng cōng):草木繁茂。
【译文】
初五日虽然有要下雨的征兆,也不管了。选择好了前往寒岩、明岩的道路,从国清寺到西门寻找了乘骑。乘骑到了,雨也开始下了。在雨中走完了五十里路之后抵达了步头,雨也停了下来,乘骑也打发走了。步行了二里路之后,进入了山中,山峰倒映在潆绕流动的溪水中,树木秀丽,山石奇异,心情也因此而十分愉悦。一条溪水自东阳流来,水势十分湍急,流量大小近似曹娥江。查看周围并没有竹筏,只好让仆人背着涉水过溪。溪水的深度没过了膝盖,渡过一条溪涧,竟然用了差不多一个时辰。又走了三里路,抵达明岩。明岩是寒山、拾得两位僧人隐居的地方,两座山迂回曲折,这就是《大明一统志》中所记载的八寸关。进入八寸关,那么四周的岩石峭壁就像是城墙一般。最后面有一个几丈深的山洞,宽的地方可以容纳几百人。山洞的外面,左边有两座石岩,均悬在半壁间;右边有高耸的石笋,顶部与石壁高度相等,中间只有一线之隔,青松吐出紫色的花蕊,石笋顶部草木繁茂,正好跟左边的两座石岩形成对峙之势,可称得上是奇绝的景观了。走出八寸关,再登上一座石岩,方向依然是朝向左边。来的时候,抬头看就像是相隔只有一线的缝隙,等到登上了石岩的顶上,才看清楚这道缝隙其实很宽阔,能够容纳数百人。石岩的中间有一口井,被称为仙人井,井水很浅,但是并不会枯竭。石岩的外面还有一块十分奇异的石头,高有数丈,上边开成了两部分,就像是两个站着的人,当地的和尚指点说这是寒山、拾得两位僧人的化身。回到寺中。晚饭之后,乌云散尽,一轮新月挂在碧蓝的天空,人站在回崖顶上,对着满天的月色,连岩壁上都洒满了清朗的月光。
【原文】
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①,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②。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反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注释】
①巉(chán)崖:高耸险峻的悬崖。
②坪头潭:指的是现在的平镇,位于天台县西境。
【译文】
初六日凌晨出了寺院,走了六七里之后抵达寒岩。石壁笔直,就像是被刀劈了一样,仰头看天,有很多洞穴。岩石的半山腰处有一个洞穴,有八十步宽,一百步深,洞中平坦敞亮。沿着石岩的右侧走,自岩石的狭窄之处向上攀登。山岩的低洼处有两块岩石耸立,下面分开而上面连接,这就是所说的鹊桥,能够与上方广寺的石桥相媲美,只是少了飞溅的瀑布直流而下的景色而已。回到僧人住的地方吃完饭,然后找到了竹筏渡过了一条溪流。沿着溪流走到了山下,这一地区都是高耸陡峭的悬崖峭壁,荒草盘结,树枝下垂,里面有很多海棠树与紫荆藤,树荫倒映在溪水中,带有香气的风吹来的地方,玉兰花、芬芳的香草,到处都是。走到一处山嘴,石壁笔直地插入涧底,涧水很深且十分湍急,四下没有可行走的多余的地方。岩壁上凿有孔用来行走,石孔只能够容得下半只脚,身体贴着岩壁走过,让人胆战心惊。从寒岩走出十五里抵达步头,自小路再到桃源。桃源位于护国寺的旁边,而护国寺的庙宇现在已经成为废墟,当地人十分茫然,无人知晓。跟随云峰和尚在杂草丛生的曲折的道路上行走,太阳已经落山了,居然还没有找到可以住宿的地方,再去问路,终于抵达了坪头潭。从坪头潭到步头只有二十里路程,现在从小路走,反而迂回三十多里才得以住宿,的确是由于桃源误人了。
【原文】
初七日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东南行①,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②;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已一目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注释】
①坞(wù):四周高中间低的山洼。
②阙:古时的宫殿、祠庙、陵墓前面的建筑物。先要筑高台,在上面修楼观,往往左右各一,中间缺而为道,因此称为“阙”或者“双阙”。这里是用来形容天然形成的峰崖就像是一对阙楼,所以称为“双阙”。
【译文】
初七日从坪头潭开始走三十多里弯弯曲曲的山路,渡过溪水进山。然后接着走四五里,山口慢慢变得狭窄起来,有一处馆舍称为桃花坞。沿着深潭继续走,潭中的水清冽、碧绿,飞溅的潭水从上方注入潭中,称为鸣玉涧。山涧沿着山势而转,人则沿着山涧边前行。山涧的旁侧都是由裸露的岩石构成的山,翠绿的树木夹杂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之间,放眼望去都是美丽的景致,景致的美妙之处大部分都在寒岩、明岩这两个岩石之间。涧水的尽头,路也随之消失,一条瀑布从山坳间倾泻而下,甚为壮观奔放。在客馆用完饭之后,沿着山坞往东南方向前行,翻过两座岭,去寻找人们所说的“琼台”“双阙”这两处美景,竟然无人知晓。走了几里路,才知道是在山顶上。跟云峰和尚沿着山路攀爬上去,才得以抵达山顶。向下俯视那些陡峭如刀削一样的山岩,与桃源周围的相同,而长满了翠绿树木的万丈岩壁则超过了桃源。山峰的顶部中间被断隔分开,就是人们所说的双阙;夹在双阙正中央的环形的石台,就是琼台。琼台的三面都是绝壁,后转而与双阙相连接。我站在对面的阙之上,天色已暗,顾不上再去爬阙了,然而这里优美的景观已经都尽收眼底了。于是下山,从赤城的后面回到了国清寺,一共走了三十里。
【原文】
初八日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①。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注释】
①赤城:是天台山的支脉,位于天台县西北3.5公里,高339米。
【译文】
初八日离开了国清寺。从山后走了五里路登上了赤城。赤城山的山顶上有圆形的岩壁单独耸起,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城,而岩石的颜色微微泛起红色。岩洞也成为僧人住宿的地方,十分杂乱,天然的景致全都被掩盖了。所说的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都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