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男人的礼服社交“不变是硬道理”
我们从上述实例中不难发现,男装有着极其复杂和规范的语言系统,它的特点表现为稳定性和(国际)通用性。今天看来这种认识甚至还不如民国初年。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使洋装文化和华服在新中国建国前和平共处了近半个世纪,今天的中国香港、台湾和澳门仍延续着这种开放的、中西合璧的服装文化。新中国成立前的四十多年里,洋装的规制不亚于华服,燕尾服、晨礼服、塔士多礼服、西服套装等不仅应有尽有,而且在上流社会中,按照各自的时间、地点、场合(TPO)原则选择礼服已成为惯例。看看当时中国的上流社会和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通商开埠的沿海城市的民风民俗就可见一斑(图2-1、图2-2)。
图2-1 中国上层社会出现最早的洋装礼服规制(1913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穿日间正式礼服在上海)
图2-2 20世纪30年代上海民间以地道的晨礼
从清末的满汉华服到民初的中西合璧;从20世纪30年代的中山装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制服及“文革”时期的军服[3],走了近一个世纪的漫漫长路,演绎了一串串服装变革的故事,而且每一次服装变革都伴随着一次革命。在轰轰烈烈的中国以外的洋装世界却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洋装再次涌入中国,而礼服的规范和民国初年没有什么两样。这足以说明国际社会男装礼服语言的严谨和稳固,和它保持功能内涵的社会伦理、集体表象的特征有着深刻的合理性,这被视为礼服惯例国际化的关键所在。
礼服能被国际社会认可取决于西装语言系统的严谨性和稳固性,使它隐藏着不可思议的能量和亲和力,这给本来就不善变化的男人以信心,因为,他们坚信它不被女装的变化和流行所左右更能提升男人的社交魅力,而一旦发生改变,男人就会变得烦躁、盲目而失去自信。礼服稳固的形制作为男人的经典列载于男装历史中,作为现实又是男人们普遍的愿望。因为,男人就像礼服始终不降低它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样,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男权社会的特征),“稳固”便成为男人社交追求的准则。在正式场合中,男人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风度,不希望自己陷入不稳重(毛头小子)的窘地,也不希望因为个人不同的装束而与周围的人、环境和气氛不和谐,而在心理上被排除在这个特定的男人社交圈之外。因此,在诺贝尔颁奖仪式上,标志着男士的燕尾服一百年来没有发生丝毫的改变,一方面表明它对人类伟大发明的敬畏和礼遇,一方面宣示着诺贝尔的平等精神,因为燕尾服不代表种族、政见、贫富,只代表至高无上和相互尊重,我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别无选择,历史上曾获得诺贝尔奖的所有华人也别无选择(图2-3)。礼仪中礼服的秩序性标志着修养、地位、尊重和意志,当周围的人认为你不具有这种秩序,你便会被逐出这个社会集团,生活、社交是如此,政治外交也是如此。这时个性价值要服从共性价值,因此,礼服与其说是美的个性创造的载体,不如说是善的伦理表征符号。我们从《泰坦尼克号》电影男主人公杰克的那套燕尾服来看就不难理解,由这个集团钦定的礼服是进入这个社会的入场券,尽管他是贫民(图2-4)。
图2-3 历史上获诺贝尔奖的华人着燕尾服领奖是宣示最高礼遇和平等的普世精神
图2-4 《泰坦尼克号》平民出身的杰克穿着燕尾服让他在上流社会行走自如
看来,礼服稳固的形制已经超出服装自身的存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与所服务的社会角色和男人社会的社交格局有关。当今信息化社会使国界变得模糊,使地球变得很小。社交的通用性、礼仪的规范性和礼服的惯例性在世界范围内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变得重要起来,这也预示着未来国际礼服进入更加简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