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适应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新要求
一、纺织工业要适应我国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新要求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现在已经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对于处在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制造业,提出“改造提升”的中心任务。纺织工业作为重要的消费品工业,推进其改造提升,不仅关系我国工业现代化全局,而且直接关系到各族人民在新技术革命时代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进入新世纪以来,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性地位并非因为新兴科技在现代经济社会广泛渗透、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以及重化工产业的大规模发展而相形见绌、走向衰落,相反,纺织工业正是从新兴科技获得更大创造力,从新兴产业获得更先进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获得更大规模、更高附加值的消费市场(包括生活消费和产业中间消费)。在当代,无论是人们对更高生存质量的新期待,还是各相关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新要求,都离不开纺织工业在现代工业体系中无可替代的承上启下关联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所作我国国民经济投入产出完全消耗系数表分析,纺织服装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始终处在大于1的重要地位,并且从2000年到2007年,影响力系数从1.17上升到1.21,感应系数从1.02上升到1.22。
中国纺织工业正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持续改造提升规模,使承上启下的关联创造力持续增强。根据我国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总体要求,纺织工业要在第二个十年致力于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适应新时期市场需求变化和国家工业化宏观需要,争夺新时期产业制高点。
二、纺织工业要适应我国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新要求
作为生产人类生活消费品的制造业,纺织工业实现由大变强在我国现代经济社会不仅与人们消费方式、交往方式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而且始终与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发展变化融为一体。
纺织工业与消费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本质是现代产业体系与消费者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众所周知,从外部来看,生产为消费者提供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从而,生产成为消费的手段。而在观念上,消费提出生产的对象,提供作为内心的图像、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和动力,从而,消费成为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
中国纺织工业要满足人民群众现代化衣着消费需求。第一,从原材料使用上,1/4为天然纤维,反映了它同现代农业的关系;3/4为化学纤维,反映了它同现代石油化学工业的关系。第二,纺织工业的生产资料涉及机电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及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它的生产工艺涉及现代高分子技术、电子技术、材料技术、现代物理和现代化学技术、生物技术、能源和环境技术、生命科学和人体工学以及文化生产力。第三,纺织工业的供应链管理和营销体系建设涉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总之,纺织工业由大变强实质上是我国整个产业体系的现代化问题,纺织工业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要适应在国际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新优势,不仅拉动着整个制造业的提升,也拉动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培育和发展,以及现代服务业、新型能源、新型材料及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纺织工业由大变强不仅为这些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而且也为这些产业提供重要的生产要素。21世纪以来,纺织工业顺应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力高速发展,已成为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点。中国纺织工业为工业、农业、土木、水利、建材、各种医疗卫生、环境工程、能源工程、交通与航空航天工程、信息技术工程等生产的产品,在2000年使用纤维数量为174万吨,占全部纤维加工量的12.8%,到2010年已增加到822万吨,约占全部纤维加工量的20%。预计到2020年可能发展到占纤维加工总量27%的总规模。而今后产业用纺织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满足各相关产业对更高科技含量产品的要求。纺织工业发展高功能、高性能纤维材料和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既是纺织工业自身由大变强的要求,又是我国相关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工程,打破对某些国际垄断资源的依赖,对化石资源、矿石资源的依赖,对与粮争地的天然资源的依赖,以及对我国解决气候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为纺织工业由大变强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纺织工业由大变强是我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客观需要。
三、纺织工业要适应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纺织工业要满足中国工业化中后期的巨大经济社会需求,必须紧紧抓住自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和结构调整主攻方向。
第一,产业要素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要由以大量资源投入和低工资劳动力投入为主,转向扩大知识和技术要素的投入、依靠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为主的发展方式。
第二,产业的功能要由处于国际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型制造业,向处于国内国际价值链高端、具有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品牌创造能力的创新型制造业转变。
第三,产业的价值结构要由市场供求内部性的效益驱动,向将质量效益内部性动力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等市场外部性责任紧密结合的科学发展动力转变。
第四,产业的生产方式要由企业间分散重复、盲目扩张、粗放发展的生产方式,向以自主发展、战略合作,自主研发、集成创新,有序竞争、公平链接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转变。从各自为战打造品牌优势向以骨干企业为主力,以供应链为纽带打造产业同盟品牌优势或区域品牌群落的品牌集成优势转变。
第五,从我国东部产业带优势向东中西部主体功能区相协调配套的战略优势转变。
第六,整合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由以往产品“走出去”的发展方式,向“品牌”走出去的发展方式转变。运用资本实力,跨国兼并,提高跨区域、跨国资源配置能力,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跨国公司,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