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换位思考,就不会轻易插话抢话
如果让你给一些不喜欢的沟通方式投票,你会选择哪些方式?
相信,插话抢话的票数肯定是排在前面的。我们通常都会认为插话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当时可能顾及双方的面子,默不作声或隐忍不发,但心里肯定不舒服。
不妨将自己代入到以下几个情节中感受一下:
当你提及一件令你激动的事情,才开了个头,就被别人岔到别的话题上;
当你给朋友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目还没说完,就被人插话说出了答案;
当你想出一个绝妙点子,才说了一半,便被人抢说了剩下的一半;
……
想象一下类似的处境,你立刻就能体会到那种抓狂的感觉。
很多时候,沟通失败,并不是因为你说错了什么,而是当别人谈话兴趣正浓时,你随便打断了别人的谈话,或者肆意抢过了对方的话题。习惯插话抢话的人,他们可能并不是故意为之,大多数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换言之,他们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说话办事只考虑自己。
季离是一名机械设备维修员,这天他来到一家中型药厂,向生产经理推销自己的技术:“刘经理,经观察我发现贵厂自己维修机器花费的钱,要比雇用我们来干花的钱还多。”
刘经理很坦诚地回答:“实不相瞒,我私底下也计算过,我们自己干的确不太划算,可是毕竟你们缺乏药品方面的……”
还没等刘经理说完,季离抢先说道:“您必须得承认,机器运行的原理是一样的。虽然我对药品不甚了解,但我对机器了解这就够了。”
刘经理有些犹豫:“虽然我们可能技术不如你们,但是……”
没等刘经理说完,季离又抢着说道:“您的意思我明白,这么说吧,修理机器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材料,这些都是我们所具备的。您的下属就算是天才,在没有专用设备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干出完美的活儿来。”
刘经理回答:“我听朋友提到过你们的手艺,但我们这里负责维修的伙计……”
季离又急急地插话说:“您放心吧,我们绝对比他专业,而且价格公道。”
这次没等季离说完,刘经理摆摆手说:“我还有事,改天再谈吧。”
季离为什么会遭到刘经理的拒绝?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太喜欢插话抢话了。刘经理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他总是迫不及待地插上一句,打断对方的谈话或抢接对方的话头,这段谈话完全成了他自己一个人的演讲,给人一种锋芒毕露之感,更让人有一种不受尊重、不被重视的感觉。
培根曾说:“打断别人、乱插话的人,甚至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生厌。”与人沟通时,我们都希望对方能理解自己的想法,顾及自己的感受。换位思考,别人也有这样的期待。不顾当事人的感受,不分场合插话抢话,极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当对方失去说话的欲望后,就意味着沟通要终止了。
有些人之所以喜欢插话抢话,不会换位思考,主要原因是渴望被关注。他们过分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一旦这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自我认同不良的心理焦虑,就会驱使他们通过不断打断别人说话的方式,来吸引他人的关注和重视,掌握话语的主动权。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这是很正常的。但我们需要明白,沟通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你一句,我一句,你说完,我再说,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当别人说话的时候,认真聆听,不打断,不抢话,即使期间有什么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对方倾诉冗长,言辞无味,或者事出紧急必须补充,这时可以适时地打断。但毕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故而要找对时机,用礼貌的语气先示意对方:“不好意思,我可不可以打断一下?”“对不起,我可以插几句话吗?”“抱歉,请允许我补充一下。”……
沟通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当你用礼貌的方式告知对方实情时,对方讲话的热情不仅不会因此减少,还会觉得你很重视这次沟通,你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伙伴。
当然,要想彻底改变插话抢话的习惯,我们还需要不断调整自我认同机制,比如加强自信心训练,多关注自身的优点,达到一种良性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