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运动对脊柱健康促进的研究综述
一、运动应用于脊柱健康的理论研究
功能锻炼是指通过躯干或肢体的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来防御和治疗劳损性疾病,促进损伤组织、关节恢复生理功能的一种疗法。中国传统医学有运用功能体育来防治脊椎疾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刘安《淮南子》已介绍“六禽戏”,有“熊经、鸟伸、猿跃、鸱视、虎顾”的锻炼动作。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绘制年代也是公元前2世纪前后,图中运动式样多为经腰背的屈曲、过伸、侧弯、左右扭转的动作。公元3世纪华佗的“五禽戏”更明确:“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许多学者热衷于功能锻炼在脊柱康复方面的作用机理研究,指出功能锻炼可以提高脊椎稳定肌群的肌力、耐力;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炎症;有效放松局部痉挛肌肉。龙层花指出医疗体育中的特定动作有利于脊椎小关节的自我复位,纠正脊柱变形,长期坚持锻炼可增强脊柱有关肌肉和韧带的弹性,促进脊柱康复。目前对腰痛患者采取相应的运动疗法已成为共识,欧洲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管理指导方针则推荐运动疗法为治疗腰痛疾患的首选。运动疗法的目的是提高脊椎稳定性,与传统的药物、手术、物理因子等治疗手段相比,它具有非损伤、特异、有效等特点。国外系统评价已经证实,功能锻炼对于改善脊柱疾患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能够降低疼痛及功能障碍,提高脊柱的稳定性。国内外常采用的运动疗法主要有骨盆后倾训练、身体柔韧性牵张训练、躯干肌协调运动训练、Mckenzie疗法、Williams姿势体操训练、Cailliet姿势体操训练、Pheasant体操训练。研究指出,治疗性功能训练是指导患者预防和治疗脊柱疾病的简易有效的方法,虽各有特色,但需根据具体病情灵活运用方可取得最佳疗效。
二、运动应用于脊柱健康的实证研究
蔡祥碧通过健身气功易筋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痛进行干预与机理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易筋经组和常规治疗组,疗效评价指标采用国际标准化量表即功能障碍调查量表、疼痛症状频率、厌恶指数及疼痛程度量表来综合评估。结果显示易筋经组优于常规治疗组,表明易筋经的练习可以有效改善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下腰痛,将镇痛和稳定性练习两者巧妙结合,提高治疗效率和康复进程。邢杰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人。治疗组在常规手法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腰背肌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通过3个疗程即30天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在腰痛改善、下肢痛及麻木变化、步行能力、直腿抬高水平、皮肤感觉、肌力变化等方面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指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能够有效地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并促进其恢复。刘志伟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干预,并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时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显示,随着时间进展锻炼组与对照组差异日益明显,表明腰背肌功能锻炼能够加强脊柱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维持腰椎的正常生理曲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功能恢复及预防复发。闫保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疗效观察,通过运用脊椎复位法,患者进行功能锻炼15天后,在腰椎活动度、直腿抬高等方面都得到改善,以此指出功能锻炼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康复的主要措施;此方法可以提高腰背肌力,改善腰背柔韧性和调整局部肌肉的肌张力,提高腰椎结构的稳固性,特别是会对脊柱内外平衡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金苗通过观察悬吊运动疗法应用于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与常规治疗组进行对比统计,结果显示悬吊运动疗法在VAS、HAMA、ADL、ODI、ROM方面都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指出悬吊运动疗法是一项全新的主动运动疗法,主要针对患者核心肌群(多裂肌)进行生物力学矫正,能够明显地改善其本体感觉、核心肌力、稳定性及平衡能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高鸿辉采用12周有氧练习、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的复合运动对下腰痛患者进行康复干预,结果表明这种复合运动的综合干预可以有效缓解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腰部柔韧性和力量。陈丽霞等针对太极拳、健身走、健身瑜伽运动方式,观察不同有氧运动方式对缓解中老年女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效果,指出进行太极拳锻炼的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健身走锻炼,而健身瑜伽练习则优于太极拳和健身走锻炼,并有明显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