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素视阈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下降成因与对策
摘要:全面分析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对于高校体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教学要素视角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进行了剖析,认为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下降主要包括:学生量与质的失衡,主体能动性差;体育教学目标达成度低;体育课程地位弱势;体育教学方法枯燥陈旧;体育教学反馈缺失;体育教学环境不容乐观;体育教师主导性出现偏离等。基于此,本文提出遏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下滑的策略。
关键词:学校体育;高校体育;体育教学质量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1]在2014年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学校体育仍然是整个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学生体质健康形势依然严峻。”在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新闻发布会上[2],教育部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持续20多年下滑的情况下,近年来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但是,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在立定跳远、50米跑等指标上甚至不如中学生。2014年6月11日,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3],规定大学体育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不能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等教育开始大众化,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大障碍。
借助李秉德教学论的教学7要素核心思想,全面深入剖析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下滑的成因,探索提升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对于遏制大学生体质下降、提高大学体育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下降成因
1.1 学生量与质失衡,主体能动性差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在校大学生数量日益膨胀,2009年,全国大学招生规模首次突破600万;2014年,全国本专科招生规模为701万人。高校在校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供不应求,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出严峻挑战:师生比不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缩小,班级变大,体育课人数剧增,教师工作量上升,等等。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致使高等体育教育人数增加,从而影响高等体育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资源分配不均,如体育经费、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师资等。高等体育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失衡,会导致各个结构的功能状态和整体协调失控,这种失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高等体育教育生态失去平衡,从而影响大学体育教育质量。
高校扩招带来的不仅是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也让大学的学生入口口径拓宽,大学生整体的入学质量相对下降。如在高校中长距离跑的测试与竞赛中晕倒、猝死现象屡屡曝光,以致相当一部分高校取消运动会中长距离跑项目。高中期间学业负担的加重,使中学生体育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加之,高考评价制度上的缺陷也让体育在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致使学生获得的体育教育十分有限。进入大学后,学生们都完全沉浸在自由、轻松的大学学习中,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体育课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差,以拿到学分作为学习的直接目标。有研究表明[4], 89.5%的学生是以现实主义姿态,以获取学分去参与和评价体育课程;53.3%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余体育锻炼,有39.1%的学生被动地参加课外体育运动锻炼,有7.6%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低,时间短,强度不够。学生参与体育课程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能动性不够的直接结果就是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5]单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而言,其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与他们内在体育认知观念的不强,体育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不够不无关系。
1.2 体育教学目标达成度低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对高等院校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界定:“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3]2006年,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两部门针对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现状,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体育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要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以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总结以前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国家发展总体战略思想,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充分保证学校体育各项活动,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2010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将实施以评价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基本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标准和实施办法。2014年,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提出“将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状况纳入考核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可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评价指标。然而,从1985年到2013年,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仍没有得到遏制,在立定跳远、50米跑等指标上甚至不如中学生。[6]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中甄选出来的评价项目,测试结果的逐年下降也直接反映出体育课教学中存在不足与缺陷,表明体育教学目标预设与达成之间相距甚远。
1.3 体育课程地位弱势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智、体、美等各项教育有机地统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2014年,《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提出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具体要求,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这一系列法规性文件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法律地位做出了具体规定,说明了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
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基本教育教学内容之一,大学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体育社团活动、运动竞赛与体育文化建设和传播等。然而,在大学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与结果来看,大学体育课程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其仍处于弱势状态。大学体育的课程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课程实施、实施效果等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均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对大学体育教学质量产生影响。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基础设施严重短缺、技术装备落后、种类配置与建设布局不合理、教师工作超负荷,以及公共体育课程学科地位弱化等多重困难。仅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保障体育场地设施来看,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文件,对不同规模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配备进行了明确规定。有研究者指出:对140所全国普通高校的调查结果表明,体育场地设施能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生均3平方米标准的运动场地的学校不足30%,相当一部分达不到标准,还有的相距甚远。[7]在对全国80所普通高校的实地调查发现,只有2%的高校体育经费占学校教育经费的比例超过1%,调查对象中没有完全达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的高校。[8]高校教育对行政法规执行不力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体育课程的学科地位,大学体育课程的法律规定地位与实际的大学体育课程地位之间出现严重偏离。因此,全面推进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法律地位与实际地位的协同运行[9],不断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刻不容缓。
1.4 体育教学方法枯燥陈旧
体育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共同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被称之为体育教学方法。选择、应用体育教学方法应依据一定的体育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由于受到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影响,形成以教师为核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体育教师采用“满堂灌”教学方式,从头到尾以“三基”内容传授为主,注重以项目为实施载体的竞技运动教学内容,从而形成“体育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大纲的教育”。体育课堂仍然是以传授技艺与增强体质为主,缺乏对体育运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潜能的开发;仍然是以教师教授方法为主,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锻炼方法的指导;仍然是以教学结果的评价为主,而不突出教学过程的考核与评价,因而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能力。
大学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普遍以讲解与示范、分解与重复练习、游戏和比赛等为主,分组教学使用较少,体育理论课教学依然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大学体育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近似,使得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用上千篇一律,这主要是由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不明确和体育教学评价的不科学造成。一方面,我国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系统大、中、小学不同阶段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系统衔接,在教育目标与课程内容设置上各自为政,导致大学体育教育目标过于宏观、不够具体,缺乏与中小学体育的衔接延伸;另一方面,大学体育理论与体育科研缺乏对体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如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问题,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目标设置、内容选择、考核评价问题,大学体育功能问题,大学体育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问题,等等。在体育科学研究上突出体育教学运动技术化,科研与教学的分离已经成为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的病症,因而使学校体育理论对实践指导脱节,体育科研缺乏对体育的教学支持。
1.5 体育教学环境不容乐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各种条件,被称为教学环境,其中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10]体育教学环境作为后天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外界因素,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主要存在着内部环境紊乱和外在环境淡化的问题。首先,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在环境来说,存在着重教学形式轻实际效果、重教师教授轻学生学习、重技能掌握轻能力培养、重运动训练轻教育传承、重身体练习轻心理关照等。有研究者指出:体育教学环境受天气影响较大,对体育教学结果和学习成绩的评价产生直接影响。[11]从体育教学文件的规范性,体育教材的编订与应用,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的供给保障,体育教学的和谐氛围和体育教学的评价等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内部环境紊乱依然是导致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导诱因。
其次,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存在于高等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科学环境等多方面外界环境的影响。唐炎和周登嵩两位学者从宏观的视角将体育教学社会环境分为“观念层、制度层与物质层”三个层次[12],并认为这三个层次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深刻性”依次减弱,但对体育教学的“直接性”影响依次增强。物质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区域气候环境使得学生体育学习权利变相遭到剥夺,对体育的学习态度日趋弱化;学校体育物质资源的分配不公致使体育教学发展不平等,制约体育教师专业权威的展现;体育文化传播载体的多样化让体育教师制度化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体育课堂冲突的几率不断增加。制度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带来的体育教师职业热情的下降,社会人才选拔制度造成体育学科的边缘化。体育教学的观念层环境主要包括体育观念和教育观念,其影响表现在:重竞技的体育观念带来学校体育工作的取向偏离;传统的“重文轻武”、“以文取士”教育观念造成体育教育社会支持的缺乏。因此,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体育教学的有序运转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1.6 体育教学反馈缺失
教学反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与学双向活动信息的收集,检验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交流的效果,从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学反馈是师生双方围绕着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方法而表现出来的,不注重反馈的教学是寡效的。目前,大学体育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对教学反馈的正确认识,未注意到它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惯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突出学生自主练习,不安排时间反馈;在教学评价中过于重视对教师教的评价,忽略学生学的过程中对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学习强度的评价,造成重教轻学的现象。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单一性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使得教学反馈失去生长和存在的空间。由于传统的教学信息反馈过于关注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结果,教学反馈就演变成仅仅是考核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而已。此外,大学体育课程一周只有一次,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课后作业与考试更少,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缺乏,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状况不能及时得到反馈,教师不能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调整。学校统一组织的教学反馈往往在反馈方式上比较单一,主要以学生网上评教为主;反馈信息时间在期末结束时进行,往往只有期末结束一次,反馈信息时间滞后,教师与学生不能迅速及时地掌握对方的反馈信息,反馈的信息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1.7 体育教师主导性偏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国现行大学体育教师的选拔招聘均以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层次为主,这与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现实要求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考核不无关系。然而,在现有高校体育学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的培养大多以理论学习和科研实践为评价内容,而大学体育教学实践实习占有学习时数相当少,加之,以发表论文和毕业论文为考核评价指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造成体育学研究生“重文轻武”的窘境。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大学体育的发展实际相脱离,一方面,体育教师培养规格转向;另一方面,大学生体育需求的多元化使体育教师由“一专多能向多专多能”转变,这样就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需求的脱节。
其次,在现行大学教师评价与激励体制中,所谓的大学精神、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均以学术科研为主导,而作为大学基础功能的人才培养教学评价逐渐淡化。在这样的运行制度下,评优评先、晋职加薪与合格考核等都以科研业绩为标尺,突出课题和论文的数量与级别,大学的人、财、物大量集中到学术科研中,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的本科教学受到忽视。作为大学公共科目的体育课程更是在学校学科建设与竞争力打造中被边缘化。大学体育教师以职称晋升为目标,将论文和项目作为自己晋职加薪的核心任务。因此,一些大学体育教师将精力集中在科研中,体育课堂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所走的“过场”而已,课前不备课,课上课下不与学生交流沟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体育教学受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逐渐弱化。
2 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高校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是我国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回归,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根本体现。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下发,该意见共5章17条,对学校体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健康第一教学理念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该标准共5章20条,这些文件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教育肩负着塑造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大学生的根本任务。而素质教育是全面协调发展思想在教育中的重要体现,要将素质教育思想在高等教育中贯彻落实,并随着社会变迁得到不断发展,就需要对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进行调整与完善。转变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理念是首要;加强素质教育基地、素质教育研究机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是重要内容;做好素质教育实施过程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实施结果考评制度是保障。通过一系列措施深化落实素质教育,在高校教育系统中推行促进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唯有这样,大学体育教育才会得到发展。
2.2 进一步完善体育高考的人才选拔制度
大学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最后一站,其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应该与中小学建立起有序的衔接。我国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最后进入大学,均采用考试选拔制度,小学升初中,体育成为测试科目;初中升高中,体育是必考科目;而到了高考,体育成为了旁观者。高考作为我国人才选拔的重要制度,并未将体育列入必考科目、使之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实际上,体育教育成为教育考试制度的附属项目。初中升高中体育成绩被认定,高中升大学体育成绩则被排除在外,这无疑是对学校体育教育地位的一种淡化。因此,完善体育高考的教育考试制度是对学校体育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件事。
如同中考加入体育科目一样,将体育纳入高考选拔评价体系,不仅将提升体育教育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地位,还将会起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作用,也能改变教师、家长不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观念,提升学校体育的社会支持,改变素质教育理念下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学生体质健康低下的窘境。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考试纳入体育考核指标,有效发挥体育在高考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家政策层面,将体育纳入高考即将成为一种可能。体育教育作为人才选拔的一种教育考试评价指标,是对高考制度中纳入素质教育的体育因素的重视,是对高考制度的科学改进。体育纳入高考,学校将会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投入,还会促进家长、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的重视,逐步优化学校体育的社会环境。将体育纳入高考的设想初衷是值得肯定的,关键的问题是体育考试内容设置、高考公平性、应试教育误区、高考制度本身缺陷等,即关键是考什么、如何考、何时考、谁来考的问题。[12]进一步完善体育纳入高考制度,将是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和学校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2.3 加强大学公共体育学科建设,提升体育教育公共服务功能
划归在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这是国家学科门类设置中明文规定的。但由于我国大多数高等学校中未能设置体育专业,大学体育只是作为一门公共科目存在,其学科地位未能得到体现。显然,大学公共体育的学科性“丢失”不合法也不合理。高校体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培养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功能,这充分体现了体育的教育学科特性。在高等学校中,大学体育行使的是体育教育功能,理所应当获得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学科地位。
要改变大学公共体育学科地位低下的困境,不断提升大学体育教育功能,解决大学公共体育的学科建设,一是出台法规文件,明确规定大学公共体育的学科属性,对大学体育进行刚性强迫定位,提供大学体育学科的法律保障。由于绝大多数大学未设立教育类专业,公共体育课程成为唯一一门教育学门类下的课程,可将大学公共体育学科归属于体育学下,设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二是作为独立二级部门(学院、教学部),应该从内部加强大学公共体育学科建设。高校体育部门要做好大学公共体育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完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充分激励体育教师投入到学科建设中。这其中的关键是抓好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体育场馆的物质保障,提升教研质量,加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搭建学科建设平台,努力完善大学体育的学科管理机制和竞争机制。三是要提高大学体育的公共服务职能。大学体育应该明确服务对象的多元,加强物质与人力资源建设,提升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和体育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做好与外部环境的互动,畅通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大学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效开展。
2.4 因校制宜,建立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体育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唯有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才能体现大学体育教育的功能。要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各学校就应该根据实际构建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加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提升体育教学的管理水平、质量。大学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政策的有力保障,离不开顺畅的学校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只有在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下,大学体育才能步入正常运行的轨道,体育教育功能才能在高等人才培养质量中得到体现,高校体育教育受到的社会支持才会提高。
其次,改进与完善体育教师工作的评价机制。大学体育面对多重困境,体育教师在高校的地位低下,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影响到工作积极性不高、专业投入不够。许多高校以科研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体育教师便处于激励评价的弱势地位。学校应该充分结合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的学科特色,突出体育教学本位,将教学、科研、课外训练与竞赛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新体系。
再次,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师是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主导,教师专业化的高水平对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教师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现行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与高校对体育教师的现实要求相脱节。这就需要从师资培养的源头下功夫,通过定期培训和专题研讨相结合,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建立健全大学体育教师教学教研活动机制,拓宽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等。
最后,拓宽学生学习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在规定的每周2学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运动锻炼之外,还应该在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社团参与等环节增设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指标,拓宽学生体育学习的途径,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确保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5 构建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评估、报告公示机制,提高社会透明度
高校体育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贯彻落实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建立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评估机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学校体育要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学校体育评估社会公告制度”。建立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评估制度,要按照《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正确处理评估的导向性、评价内容的真实性、评价过程的公正性、评价结果的社会透明度等。评估的导向性是指让评价发挥真正的促进作用,而不能陷入形式主义、“走过场”的泥潭,是要让评估为高校体育的建设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只有树立以教学为主导,坚持教学、科研、业余训练与竞赛并重才能体现体育教师本职工作的特点,才能为大学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评估的公正性是指加强评估的过程监督与管理,建立以行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第三方评价主体参与教学评价,提高评价的有效性。评价结果要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公告,取得的教育成效要向社会宣传与推广,存在的问题也要直面正视,这有助于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社会透明度。
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下滑是一个深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仅从教学要素的视角出发分析其原因,以期得到更多关注、引起重视。当然,要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持续下降趋势,需要从更多的视角进行深入研究。学校体育工作法规文件陆续出台,体育教学工作将会越来越受重视,学校体育发展将逐步迈入法制化、健康化轨道。
注释
[1]袁贵仁.扎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china.jyb.cn/gnxw/201407/t20140730_592244.html, 2014-07-30.
[2]邓晖,曹继军,颜维琦.抽测数据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喜有忧[N].光明日报,2014-07-29.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EB/OL].http://www.moe.edu.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3/05/16/20130516163054703.doc, 2014-07-08.
[4]韩志霞,樊少波.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20(10):25-29.
[5]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报[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2052573.html, 2011-09-02.
[6]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N].中国科学报,2014-07-29.
[7]石蕾.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解读及思考[EB/OL].http://www.ceat.edu.cn/2008-01-18.
[8]林立.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现状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 20(6):81-83.
[9]杨辉.高校体育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学刊,2014, 21(4):71-76.
[10]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综述[EB/OL].http://wenku.baidu.com/2014-02-23.
[12]于素梅.体育纳入高考,如何才能少些担忧[EB/OL].http://www.czzwgk.gov.cn/XxgkNewsHtml/MC705/201401/MC7051100201401051506001600.html, 2012-01-05.
[13]民进四川省委.高校教学质量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建议[EB/O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tqzggx/658920.htm, 200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