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研究史上的一则逸闻趣事
无形资产的研究工作由此展开。2005年,克拉多、哈尔顿和希克尔发布了美国企业无形资产投资的首批估测数据。2006年,哈尔顿访问英国,并在英国财政部开办研讨会,介绍其研究工作。英国财政部随即委托团队(本书的一位作者也在其中)在英国开展此项研究。同时,日本也着手于此。在政策和政治领域,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较早涉足相关研究的各大机构也推广、传播了无形资产投资的理念。无形资产投资还引起了经济评论界和新兴的经济博客圈的关注。如图0.1所示,甚至在枯燥的学术期刊上,“无形资产”也逐渐成了流行词。
图0.1 科研杂志中提及“无形资产”的次数
注:数据为ScienceDirect数据库收录的“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与金融学”领域学术杂志摘要、标题或关键词提及“无形资产”的次数。
来源:作者据ScienceDirect数据库计算得出。
但随后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搅乱了全球经济议程。经济学家和决策者们对于了解所谓的新经济并不热衷,这倒也情有可原,毕竟他们此时正疲于防范全球经济体系倾然倒塌、化为废墟;在最危险的时刻过后,一连串冷冰冰的新问题又接连而至,成为经济领域论辩的主导话题:如何修复经历了灾难般失灵的金融体系;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财富不平等和收入不平等的加剧;如何应对生产率增长的持续停滞。而在围绕“新经济”概念的讨论中,多数论调颇为悲观,甚至带有几分反乌托邦色彩:科技发展是否已出现无可逆转的放缓、粉碎了我们对经济的希冀?科技是否会成为一种祸患,制造的机器人是否会抢走人类的工作?是否会出现某种威胁人类生存的人工智能形态?
就在专栏和博客文章长篇累牍地激辩科技是否将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围绕资本新形态的研究工作也悄然取得了进展。研究者们通过调查和分析,测算出了几个国家的无形资产投资数据:首先是美国,之后是英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各国财长和国际组织为此研究提供了长期的支持,同时各国统计机构也将部分类型的无形资产(特别是研发)纳入投资调查的范围。研究者们还构建了无形资产投资的历史数据序列,展示了各时期无形资产投资估算数据的变化。后文将会探讨,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无形资产投资的重要性都在与日俱增,而部分国家的无形资产投资规模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有形资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