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话元宵
对于热爱美食的中国人来说,过节必须照料好自个儿的口腹之欲,因此几乎每个传统佳节都有一款标志性美食,比如寒食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花糕。在各种节日食品中,最了不起的当属元宵,因为只有它能把节日的名称占为己有。“元”者,开端也;“宵”者,夜晚也。“元宵”的本义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这个美好的夜晚,我们要吃一种糯糯甜甜的圆子,因此节日的名字与美食的名字便合二为一了。
英国人管元宵叫sweet dumpling(甜饺子),这个称呼不确切,因为元宵的馅儿也有咸的。美国人的翻译相对比较靠谱,叫rice ball(米球),这个名称抓住了元宵的造型和原料特点,元宵可不就是糯米做的圆球嘛!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起源于宋代,不过那时候不叫元宵,人们看见这种糯米球在锅里浮浮沉沉,便叫它“浮圆子”。南宋时的著名政治家周必大写过一首咏元宵的诗,题目有点儿啰唆,叫《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周必大学问很好,既然他说“前辈似未尝赋此”,可见在他之前没什么人为这种美食作诗赋词。全诗是这样的:“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点出元宵节这一特殊时令,此时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再吃上一碗浮圆子,便是圆满大吉。“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汤官”是汉代宫廷中负责供应饼食的官员,不过早期中国人吃的饼不像今天的烧饼,而是用水煮的面食,类似面片儿汤。元宵也是用水煮的,所以有“寻旧味”一说,可这毕竟是新鲜玩意儿,糯米做的,球形的,里头还有各色馅料,难怪厨房里忙活的婢女会觉着新奇有趣。“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形象地描绘出元宵如玉珠般在水里沉浮的样子,也把无限浪漫搓进了这款美食里。
[清] 戴衢亨《六街喜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别看元宵只是一款民间小吃,它还曾与政权兴衰扯上过关系,这就要提到袁世凯了。袁世凯复辟,自封洪宪皇帝,但全国各地反袁、反帝制的呼声让他很是闹心,这时候他听到街上叫卖“元宵”的吆喝声自然不爽,“元”与“袁”同音,“宵”与“消”同音,“元宵”不是明摆着咒他老袁早点儿消亡嘛,于是下令改叫“汤圆”。当时有个媒体人景定成写了好多诗讽刺袁世凯,其中一首就跟此事有关:“偏多忌讳触新朝,良夜金吾出禁条。放火点灯都不管,街头莫唱卖元宵。”
其实,“汤圆”这个称呼并非老袁的独家发明,清代中叶李调元有诗云:“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可见“汤圆”的称呼早就有了。公平地说,老袁此举虽说有点儿敏感过头,但避讳之事古已有之:刘邦的妻子叫吕雉,天下的雉鸟从此改名叫野鸡;唐朝皇帝姓李,便不许百姓吃鲤鱼;最夸张的是明武宗朱厚照,因为他姓朱又属猪,就禁止天下人养猪、卖猪和杀猪。问题是袁世凯不是什么“真命天子”,还要玩避讳的把戏,人民自然不买账。老袁做了八十三天皇帝,被迫下台,没多久便一命呜呼,“元宵”到底成了他迈不过去的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