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
为什么要看画呢?大概是想在世俗烟火里寻一点儿风雅的享受吧。这是现代人的想法,古人则未必。东汉明帝的皇后马氏人美德高,深得皇帝之心。有一次夫妻俩一起赏画,明帝指着娥皇、女英的画像跟太太开玩笑:要能娶到这样的女人该多好啊!马皇后默默不语,接着看画。等走到尧帝的画像前时,马皇后感慨道:陛下的臣子们肯定想,要是能拥戴像尧这样的贤明君主该多好啊!言下之意,你别光惦记别人的妃嫔,要反思自己与上古贤君的差距。这哪里是赏画呢?根本是在上思想政治课。
古人常用绘画歌颂有道德、有功勋的人。他们相信,那些英明帝王、高尚圣人、贤德妇女的画像会对观看者起到教化的作用。图画即教育,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作《列女仁智图》(图12-1)就体现了这种观念。
图12-1 [东晋]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南宋摹本)绢本淡设色25.8厘米×417.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12-1 续
《列女仁智图》是一幅长长的手卷,用图画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贤德女性的故事。比如这一段是赞扬卫灵公夫人的(图12-2)。有天晚上,卫灵公和夫人在皇宫里聊天,听到宫外有辚辚车响,到了宫殿门前,车声没了,过了一会儿才又响起来。卫灵公夫人说:“那是蘧伯玉的车。”卫灵公很奇怪:“你怎么知道?”夫人说:“按照礼制,官员经过国君的宫门要下车致敬。可天黑没人看见,很多人就不停车了。蘧伯玉是位表里如一的忠臣,即便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也绝不会忽略应尽的礼数。刚才肯定是他坐车经过宫门,下车行礼后才离开。”卫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他故意跟太太开玩笑:“你说错了,不是蘧伯玉。”卫灵公夫人立刻起身敬酒:“我原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个贤臣,今儿才知道还有和他一样贤明的人。这是国家之福,国君之福啊!”卫灵公夫人见识高、反应快,的确担得起“仁智”的美名。
图12-2 《列女仁智图》(局部)
顾恺之的这幅画是根据一本书绘制的,就是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刘向是汉成帝时候的校秘书,相当于皇家图书馆的馆长。成帝宠爱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刘向很忧心,就采摘历史上各种贤德女性的资料,编辑成《列女传》一书,献给皇帝,希望他从中吸取教训,要选对女人,管好女人。这本“贤德女性教科书”很快成为畅销读物,深受广大宫廷妇女追捧,并成为画家热衷描绘的题材。跟读书比起来,看画更生动直观。仅魏晋时期,见于记载的列女图就有好几十幅。可惜因为年代久远,这些画都失传了。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顾恺之的这幅长卷了。
其实这幅《列女仁智图》不是顾恺之的原作,是宋代人临摹的。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从中窥探到顾恺之的绘画风格。画家在勾勒人物轮廓和衣褶时用的线条均匀而有节奏,像丝线一样紧劲连绵。这种线条似乎粗细都一样,是用毛笔中锋的笔尖画出来的。它有个很美的称呼,叫“春蚕吐丝描”。此外,如果你对比一下楚汉帛画中的人物(第15页图4-1,第17页图4-2)就会发现,顾恺之笔下的男女不再是单薄扁平的,体积感明显增强了。其中,太子光的形象(图12-3)最是生动,他的身体是扭转的,身体各个部位在画面上呈现出不同的空间走势,衣袖的褶皱充满动感。
图12-3 《列女仁智图》(局部)
顾恺之在人物形体塑造方面比前人进步了许多。不过他画这幅画的主要目的不是表现女性的靓丽容颜、优雅风姿,而是传达出她们内在的品德之美,让观者从中获取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