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比较利益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有一个假定:贸易双方至少都有一种处于绝对优势的低成本的商品可供交换。但是,随着英国的不断强大,贸易对象国日益落后。这些国家在各种商品生产上与英国相比,都处于劣势。这种情况下是否应当进行贸易,以及双方贸易是否能够相互得利等问题,已不是绝对利益理论所能解释的。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亟须在理论上为实践开辟道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回答和解决了围绕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种种难题。直到目前为止,比较利益理论仍然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一、比较利益理论产生的背景

比较利益理论的产生既是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客观社会经济实践的要求。在国际贸易理论上,需要解决绝对利益理论的普适性问题;在实践上,比较利益理论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共经历了40年的时间。这40年是英国产业革命蓬勃发展的40年,英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而实施的限制或禁止谷物进口的《谷物法》,就是在这期间制定的法律。

相关链接4-2:

谷物法

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而实施的限制或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谷物的消费量日增,而国内生产不敷供应,引起谷物价格上涨,输入逐渐增加。土地贵族为了提高自己的土地收入,主张限制谷物输入,由于他们的代表在国会中占多数,使国会通过了《谷物法》。该法令规定,每夸特小麦价格超过一定界限时,方准小麦进口。从1773年到1815年,国会多次提高准许小麦进口的价格。1815年,国会通过的《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80先令时,方准进口小麦。该法令实施后,引起谷物价格上涨和地租增加,这对土地贵族十分有利,但对工业资产阶级极为不利。这是因为,一方面谷物价格昂贵造成国内工人货币工资提高,降低了资本家的利润,并使英国工业品难于同谷物价格低、工人工资低的国家的工业品竞争;另一方面该法令阻碍了外国谷物的输入,造成工业品输出困难。因此,在19世纪上半期,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反对下,终于在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允许谷物自由输入。该法令的废除,不仅扫除了工业资本家发展生产的障碍,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发展。

资料来源:马洪,孙尚请.经济与管理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578.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谷物的消费量日增,而国内的生产不能满足本国的供应,引起谷物价格上涨,进口日益增加。土地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提高自己的收入,主张限制谷物的进口,使国会通过了《谷物法》。该法律规定,每夸特小麦价格超过一定界限时,方准进口小麦。该法令实施后,引起谷物价格上涨和地租的增加,这对土地贵族十分有利,但对工业资产阶级极为不利。出于发展经济,提高利润率的需要,英国产业资产阶级组成了“反谷物法同盟”(Anti-Corn Law League),广泛宣传《谷物法》的危害性,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地维护《谷物法》。他们认为,既然英国自己能够生产粮食,就根本不需要从外国进口,因此,反对在谷物上的自由贸易。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大卫·李嘉图在这场巨变中,发展和完善了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的优势还大。故英国应放弃粮食的生产,专门发展纺织品的生产。为此,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理论,为反对《谷物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相关链接4-3:

大卫·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出身于英国犹太族资产阶级家庭,其父为有钱的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经纪人。他少年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从14岁即1786年起,入其父事务所从事证券交易活动。1793年,他21岁时因改变宗教信仰,与家庭脱离关系,独立经营证券交易业务。25岁成为百万富翁,转而对自然科学感兴趣。他钻研过物理、化学、矿物学和地质学等。1799年,他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从此对政治经济学产生兴趣。但是他真正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是在1809年参加当时有关货币银行问题的争论以后,曾发表《黄金的价格》等论文,批评当时英格兰银行滥发纸币的政策,要求发行稳定和可靠的银行券,维护资产阶级利益。5年后即1814年,他退出交易所,致力于学术研究。从1815年起,他发表了多部著作,反对当时的《谷物法》。1817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使他成为当时最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1818年他当选为州长,1819年他当选为英国议会下议院议员。此后,李嘉图除了继续从事写作外,还致力于英格兰银行的改革。

资料来源:胡代光,高鸿业.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720-721;[英]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196-214.

二、比较利益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比较利益的概念

所谓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又称比较优势,通俗地说是指一个国家即使生产每种商品都具有较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商品都具有最低生产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商品之间存在差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相互之间的国际分工和彼此的贸易中获得利益。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最根本的就是他不同意亚当·斯密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基础归于各国的绝对优势的差别上,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应是各国的比较利益或比较成本。他指出,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也有自己相对的比较优势,也能从对外贸易中获利。也就是说,即使在最先进的国家与最落后的国家之间,也存在互惠互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同亚当·斯密一样,大卫·李嘉图也是坚持劳动价值论,从论述个人之间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必然性出发,其假设条件也与绝对利益理论基本一致,引导出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必然性。他说:“假设有两人既能制鞋也能制帽,其中一人在两个行当上比另一人都强,制帽时他超过另一人的1/5,即20%,制鞋时他超过1/3,即33%。那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较弱的人专门制帽,这对双方不都是有利吗?”(4)

大卫·李嘉图认为,如果本国生产A商品较之他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国对于B商品的生产比本国有绝对优势,那么进行国际贸易无疑对两国都有利。但是,这只是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的一种偶然现象或特定的条件而已。它并不能说明国际贸易的普遍现象。因此,大卫·李嘉图并不反对绝对利益理论,只是不同意将绝对利益归结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绝对利益只是比较利益的特殊情况。

(二)比较利益的度量

李嘉图的贸易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认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而且劳动力是同质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一单位这种商品所投入的劳动量,从而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来判断一国的比较优势。然而,在实证分析中难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法判断一国的比较优势。1936年,哈伯勒提出了判断比较优势的机会成本法。

1. 相对劳动生产率法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指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一国某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意味着该国该产品的比较成本低于另一国,则该国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计算公式为:

LA=Ai/Aj

式中,LA表示A国产品i与产品j相比的相对劳动生产率;Ai表示产品i的劳动生产率;Aj表示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

同理,用LB表示B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若LA>LB,则A国在产品i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产品j上具有比较优势。

表4-4是根据表4-3计算所得的英国和法国相对劳动生产率,观察可得:法国毛呢的相对劳动生产率(0.33)低于英国毛呢的相对劳动生产率(0.5),因此,英国具有生产毛呢的比较优势;法国小麦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英国小麦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因此,法国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表4-4 英国和法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2. 机会成本法

根据机会成本理论,某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一定且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多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一国某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则该国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根据表4-3对应的例证,法国生产1尺毛呢需要2人·天,而2人·天在法国可以生产3公斤小麦,为了多生产1尺毛呢需要减少3公斤小麦的生产,因此,法国生产1尺毛呢的机会成本是3公斤小麦;英国生产1尺毛呢需要1人·天,而该国1人·天可以生产2公斤小麦,为了多生产1尺毛呢需要减少2公斤小麦的生产,因此英国毛呢的机会成本是2公斤小麦。英国生产1尺毛呢的机会成本低于法国,故英国具有生产毛呢的比较优势;同理,法国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下,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法和机会成本法都可以度量比较优势,而且结论是相同的。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例证分析

对表4-1对应的例证而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所得的贸易模式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所得的贸易模式是相同的,而且两国均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当用表4-3替换表4-1时,情形就不同了。根据表4-3,法国在任何产品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是,法国毛呢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0.33,英国毛呢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为0.5。显然,英国具有生产毛呢的比较优势;同理,法国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而且,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法国国内1尺毛呢的价值相当于3公斤小麦的价值,英国国内1尺毛呢的价值仅相当于2公斤小麦的价值;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法国显然愿意用小麦去交换英国的毛呢,而英国亦愿意用毛呢去交换法国的小麦,此时形成了建立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模式。

假设封闭经济条件下,两国各有100人且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平均分配劳动力,即各用50人生产毛呢,余下的50人生产小麦。开放经济条件下,趋利动机使得英国多生产毛呢而法国多生产小麦,由于法国的劳动生产率过低,其全部资源都用于生产小麦亦不能满足两国对小麦的需求,此时,英国会将生产资源在毛呢与小麦的生产中分配。假设最终法国将全部资源都用于生产小麦;英国用80人生产毛呢,20人生产小麦。两国在满足原有需求的基础上互换剩余产品,设最终世界市场比价关系为2:5,法国用75公斤小麦从英国换取30尺毛呢,此时世界的总产量和总消费量增长了,各国的消费量亦有所增长,国际贸易使两国福利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参见表4-5)。

表4-5 比较优势下国际贸易对福利的影响

三、比较优势与贸易利益

下面我们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说明贸易利益。因为贸易利益不仅体现为生产效益——产出水平与产出结构的变化,还体现为消费效应——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变动。我们假设英国与法国的劳动总供给分别为L=120、L′=180,封闭条件下,两国各用一半劳动生产毛呢和小麦,毛呢和小麦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a和Pb

开放条件下,假设贸易条件为T=Pc/Pf=2.5(Pc、Pf分别表示毛呢、小麦的价格),两国单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见表4-3,并假设是完全分工,即英国把所有劳动都投入到毛呢的生产上,法国把所有的劳动都投入到小麦的生产上,若法国用130公斤小麦从英国换取52尺毛呢,英国与法国贸易前后生产与消费的变动及福利变化便可用表4-6及图4-3(a)(b)表示。

表4-6 比较优势下贸易生产的利益及分配

图4-3 比较优势条件下贸易利益的一般均衡图形分析

贸易前,英国和法国各自的生产点和消费点,英国为A(60,120),法国为B(45,135),两国毛呢与小麦的相对价格分别为2(PA=Pc/Pf=120/60)和3(PB=Pc/Pf=135/45),国民福利水平分别由社会无差异曲线IA与IB表示。

贸易后,英国与法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虽然没有变化,但由于进行完全专业化分工,即英国专门生产毛呢(120尺/天),而法国专门生产小麦(270公斤/天),两国可接受的贸易条件即毛呢与小麦的相对价格是2与3之间。现在假定贸易条件为T=Pc/Pf=2.5,是英国与法国都愿意参与交换的价格,贸易后英国消费点变为CA(68,130),比封闭条件下多消费8尺毛呢和10公斤小麦,而法国消费点变为CB=(52,140),比封闭条件下多消费7尺毛呢和5公斤小麦,两国国民福利水平分别由社会无差异曲线由IA上升到I′A与IB上升到I′B表示出来。

四、比较优势贸易利益与分工利益

按照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分工与贸易,可以获得的利益有两种:一是得自交换(或参与贸易)的利益;二是得自分工的利益,如图4-4所示。

图4-4 比较优势贸易利益的合成

从图4-4中可以看出,PA和PW分别表示一国国内相对价格与国际相对价格,该国生产X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但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其生产与消费都只能是在A点,达到的福利水平为I0;如果该国生产不变仍处在A点,但是参与对外贸易,从而可以通过出口X,进口Y,使消费达到C1点,福利水平也提高到I1;若该国不但参与贸易,而且还参与国际化专业分工,使其生产移至B点,而消费达到C2点,则得到的福利水平提高更大,达到I2。由此可以看出,该国得自专业化分工的利益要大于得自只参与交换的利益(I0到I1的变化小于I1到I2的变化的幅度)。

五、对比较利益理论的评价

(一)比较利益理论的贡献

1. 比较利益学说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进步作用。它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和解放生产力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对英国的经济发展及整个世界的商品交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正是在这一理论影响下,英国废除了《谷物法》,此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并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比较利益学说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比较利益学说证明了无论一国是否拥有绝对低成本优势的商品,只要存在相互间的比较优势,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就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获得贸易利益。这就是说,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考察,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涵盖了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而不是相反。这说明,斯密所论及的绝对利益理论不过是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个特例。绝对利益理论与比较利益理论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将只适用于某种特例的贸易模型推广至对普遍存在的一般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正是李嘉图在发展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一大贡献。

3. 比较利益学说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该学说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而且为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即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应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不仅不会因竞争被淘汰,而且可以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获得利益。因此,经济落后的国家不要惧怕对外开放,只要采取正确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就可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4. 比较利益学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表现为用劳动这个生产要素进行比较,是劳动成本的比较,是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1. 与亚当·斯密一样,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现实。比较利益理论的假设条件与绝对利益理论的假设条件一样,只是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但与现实并不完全一致,如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的假设,并不是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

2. 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当今贸易便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展开,但事实是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国际贸易实践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了疑问。

3. 按照该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都可获利,为获得此利益,所有贸易参加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但在实际中,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实行保护主义。

4. 在交换价格的确定方面,大卫·李嘉图认为两国的交换价格会介于两国国内交换价格之间,但究竟确定在哪一点上却没有做出任何解答。

5. 这一理论的前提与结果存在矛盾。大卫·李嘉图的理论前提是劳动价值论,但按这一理论进行的国际贸易行为却完全违背了劳动价值论。如前表4-5所示,英国用30人生产的毛呢换回了法国50人生产的小麦,30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如何与50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相交换呢?大卫·李嘉图本人不仅意识到了这种矛盾,而且曾试图予以解释,但最终也未能如愿,只是认为一国国内各地区、各产业间资本、劳动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利润率均等化的根本原因,但国与国之间的要素流动则势必因各种原因而被强制性地打断,甚至完全不流动。由此,李嘉图断定,正是国际间的这种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性,“决定一个国家的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决定两国或多国间相互相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5),即适用于国内交易的规则不适用于国际贸易。这个矛盾的解决是由马克思来完成的。

相关链接4-4:

比较优势陷阱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它是指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