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演变

现代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同样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外生现代化”类型的独特代表,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采取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考察其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及阶段性变化。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在现代化理论方面也不断创新和发展。纵观中国现代化全部160多年的历程,我国现代化最早开端于洋务运动,远远晚于西方国家。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发展中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起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改革开放前的了解摸索、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到当前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三大阶段,逐渐构建了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探索建设了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即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富强的工业国。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我国的战略发展目标开始逐步由单一工业化向“四个现代化”转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开辟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这一任务在次年又被正式写入党章中。1964年,“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及“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正式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进一步阐述,明确指出先是要建立初步工业基础以及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基础,进一步着力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四化”目标,从此“四个现代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对于“四化”的实现时间以及战略,周恩来在四届人代会上以更加具体的“三五计划”重新进行了深入阐述,确定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它规定为我国新时期的总任务。“三五计划”旨在通过15年的时间建立基本工业化基础,通过工业化实现经济起飞,推进以工业、农业、国防、科技为基础的“四个现代化”,从而使国民经济快速提升。这里的“四个现代化”是早期领导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雏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第一次迈出自身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

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现代化的进一步探索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领导人,在继承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思路下继续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建设目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要战略决策。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想完整描绘出了清晰的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蓝图,在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基本国情下,指出要通过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来实现“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6)。“三步走”蓝图的第一步要实现人民从物质资料贫困到满足基本温饱的基本目标,GDP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要达到人民生活小康,GDP在20世纪末实现第二个翻番。第三步要完成基本现代化以及人民生活实现基本富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际历史情况,对于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划。第三步的战略实现时间是2050年,此时要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这是以世界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作为参照系的,且现代化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于跨度50年的目标进行了总体构思,提出到20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中进一步讨论了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战略对策,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设想。为进一步顺应现代化发展阶段性新要求,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趋紧下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我国现代化的长远目标界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指出要“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7)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化强国建设蓝图的新描绘

党的十九大在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上顺应新历史阶段具体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从落后向先进转化的渐进过程,现代化国家是在多个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把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这一阶段对现代化建设本身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同时在现代化理论思想的引领上也必须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对于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时代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阐述,同时对实践道路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规划。

(1)确立了现代化发展的新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现代化早先追求的是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四化”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国家经济工作的主线。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等新的现代化思路,并规划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指出,要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上从“现代化国家”变为“现代化强国”,同时在现代化目标上进一步加上了“美丽”二字,确立了现代化的新目标。将“美丽”加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态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新时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表明中国现代化既不是对外侵略攘他人以自肥的现代化之路,又不是对自然索取无度、败坏生态环境的现代化之路。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完成,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每一家城市的城市风貌、每一个乡村的乡村风貌、每一家企业的企业风貌,都既是文明的,又是美丽的。

(2)提出了现代化的新内涵。首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现代化,并非过去单一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新内涵得到了全面升华,从GDP为中心转向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民的现代化,并且物质现代化服务于人民现代化。因此,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有效地调动人民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这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现代化的深层次理解不谋而合,体现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思想和理念上更加深入本质,同时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内在超越。其次,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分享,这是最终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和鲜明特征在于共同富裕,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在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存量有一定基础但增速放缓,此时生态环境、收入分配、国民福利在当前现代化发展的核心主题中尤为突出。因此,要把改善民生作为中心来全面均衡推进现代化建设,要把民生环境放在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来着力解决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

(3)设计了现代化的新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在近期里首先要在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要顺势在第二个百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通过两个阶段性具体规划描绘了未来202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即“两个15年”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8)。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是对新时代历史新形势的重新审视。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人民日益发展的新需求出现了变化,这要求现代化需求在新时代的意义不仅是实现现代化,更是以实现小康为“桥头堡”最终走向现代化强国建设,这对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原有目标进行了理念上的升级。

(4)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蓝图。在具体蓝图规划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新时代现代化的时间点和路线图给出了详尽的描绘。其中,远景目标是最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于我国未来所追求并且最终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民生活、生态文明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