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现代化

现代化本身发源于西方,“现代化”(Modernaization)一词最早大约出现在18世纪70年代的欧美国家,意为通过现代化的过程,传统社会将发生一系列变革与变化。这一词在18世纪出现绝非偶然,和产业革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首先在纺织机械领域萌芽,进而爆发蒸汽机革命,新生产方式带来了原有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同时给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带来极大冲击。马克思也肯定:“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与生产力提升相伴随的生产关系以及社会关系转变促使“现代化”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在中国,现代化这一概念大约出现在20世纪初的清末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概念的使用要比西方晚近150年,因此在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中,中国也开端于相对落后的位置。

一、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要义

从一般意义上说,现代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以外的社会科学学科使用较多。广义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发展导致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从而引起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即以现代工业、科技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并因而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狭义现代化是指把现代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并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进程(2)

经济学对现代化概念的界定更加偏向广义现代化,对于现代化的研究也并不完全关注其结果,更加关注现代化进程和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传统现代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从结构视角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常用“现代经济增长”“起飞”“经济成长阶段”“经济发展”等概念来描述现代化及其进程。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库兹涅茨和罗斯托。库兹涅茨使用“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的概念,在考察欧美发达国家近百年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上,把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的发展程度概括为“巨大的结构性变化”,其内容包含产品及资源从农业转向非农业的工业化过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比例发生变化的城市化过程,一国之中各个集团经济地位发生变化,产品在居民消费、资本形成、政府消费之间的分配方式发生变化,技术、制度以及时代精神的作用(3)。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则直接使用了“经济现代化”的概念,他界定一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分水岭,起飞阶段后进入经济现代化后逐渐出现现代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经济逐渐出现持续增长、资源向大众化服务及耐用品消费流动、自然与社会冲突、城市交通拥挤等各种现代化社会现象。

相对于传统发展经济学的“增长—发展”范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仅仅是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物质层面,而潜藏于物质层面内部的生产方式范畴远比“增长—发展”范畴更加贴近和深入现代化的本质。这里,生产方式范畴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包含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现代化的过程从本质上以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线索,即由现代化生产方式逐渐代替传统落后生产方式的过程。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特点是以现代机器体系这一工具生产力和劳动分工为基础、生产过程的合理化和相互依存,以及把这个新的社会形式推向全球、创造推动“世界历史”的内在动力。而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诞生、发展和确立,需要一系列的先决条件,这些先决条件的产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由于先现代化国家和后起现代化国家所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的差异,各国走上现代化的途径及其现代化的发展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

此外,相对于传统增长与发展经济学对于现代化带来经济发展的重视,基于生产方式范畴下的现代化更加关注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全面发展。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能够使落后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跃升,而这里生产力由作为主体的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的能力形成于人的需要向劳动的转化过程中,在现代化生产方式的价值创造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现代社会关系,也逐渐衍生出符合现代化发展的现代化思想观念。这里,生产力并不是人之外的抽象存在物,而是形成、存在并发展于人的价值创造活动中,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作为现代化能动主体的人也将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政治经济学角度下的现代化,不仅体现了生产方式由传统手工业向现代机器大工业的转变,意味着人类生产力向更高阶段的跳跃和发展,也意味着社会关系的更新和交往的高度社会化,更意味着人们一系列观念形态的创新,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人类作为主体将通过现代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扬其主体性,“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发展”(4)

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要求

现代化本身发源于西方,但并非资本主义专属,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本身应当具有先天的优越性。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观点,发达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容纳自身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上,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理想地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应当是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5),也即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但现实中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都是经济科技相对落后的国家,而且在空间上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由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大多起步晚,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和世界多元化交往时代来临,面临如何通过技术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同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和道路中寻找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

落后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后发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遵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共识和规律。现代化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起步虽然有早有晚,现代性冲击或来自产业革命或来自外部压力,整体可划分为“早发内生型”和“后发外生型”。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属于“早发内生型”,其现代化开端来源于自身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矛盾所引发的产业革命。而大部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晚于西方世界,属于“后发外生型”,其现代性多受外部压力引发进而带来社会生产方式与关系的整体变革。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现代化理论的第一个共识在于必须先有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才会有技术创新和相应的现代化进程。通过根本的社会制度变革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变,进而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层次的现代化建设。这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必须不断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扫除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实现生产方式和制度的根本变革。此外,现代化理论的第二个共识在于通过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带动全面现代化建设。工业化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产业结构,进而社会结构、经济基础,进而上层建筑发生变化,同时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这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因此,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时期后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去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以奠定社会主义社会自身巩固和前进的物质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利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着力发展生产力,不仅应当体现西方现代化先进的技术与物质条件,还应当以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与正义作为现代化目标。这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要求具体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共同富裕;二是关注人与社会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从根本上体现了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要求。共同富裕对于实现现代化有两层重要意义:首先从生产力角度来看,共同富裕是在发动经济增长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发展的动力问题,以生产力提升建立基本的物质资料基础。其次,从社会关系来看,在前期生产力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就要明确提出缩小收入差距的要求,共同富裕就是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大多数人富裕起来,使人民群众在每个发展阶段都能够共享现代化的成果。而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关注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关注达到中等收入人口的比重,关注社会保障普及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另一特征在于关注人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就是对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整个社会关系以及它们所产生的观念的全面的社会革命,即实现政治、经济、社会、个人、文化等领域的全面现代化。全面现代化的一大本质在于以人为本,更加突出地发挥社会每个成员的潜能,使每个人获得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人的现代化。从现代化的本源来说,生产方式的系统性变迁最终是以人为推动主体,因此,只有人的素质达到现代水平,现代化才能应运而生,人的现代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必要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不仅需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且存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创造科学和艺术等活动,达到劳动同智育及体育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还需发展支持人全面发展的文化、教育和科学。因此,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重视社会和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独具特色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