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章句(下)
第一章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第二章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第三章
孟子曰:“尽信《书》[1],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第四章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第五章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第六章
孟子曰:“舜之饭糗[2]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3]衣,鼓琴,二女果[4],若固有之。”
第七章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5]耳。”
第八章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第九章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第十章
孟子曰:“周[6]于利者,凶年不能杀[7];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第十一章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第十二章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第十三章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第十四章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8]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9]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第十五章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第十六章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第十七章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第十八章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闲,无上下之交也。”
第十九章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10],愠[11]于群小。’孔子也。‘肆[12]不殄[13]厥[14]愠,亦不陨厥问。’文王也。”
第二十章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第二十一章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闲,介[15]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第二十二章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以追蠡。”
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欤?”
第二十三章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第二十四章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第二十五章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第二十六章
孟子曰:“逃墨[16]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17],又从而招之。”
第二十七章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第二十八章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第二十九章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第三十章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18]。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
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19]也?”
曰:“子以是为窃屦[20]来欤?”
曰:“殆非也。夫予之设科[21]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第三十一章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踰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21]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踰之类也。”
第三十二章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第三十三章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第三十四章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23]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第三十五章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第三十六章
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
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第三十七章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第三十八章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互联网+注释】
1.掌握下列字词:
[1] 《书》:指《尚书》。《武成》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章。
[2] 糗(qiǔ):这里为炒熟的米、麦等谷物之意。茹:这里为“吃”之意。
[3] 袗(zhěn):这里是指绣有花纹的华贵衣服。
[4] 果:通“祼”。古代帝王以酒祭奠祖先或赐宾客饮之礼。
[5] 间:这里是“间隙”之意。
[6] 周:这里是“周密”“周到”之意。
[7] 杀:这里是“败坏”“衰败”之意。
[8] 丘:这里是“聚居”之意。
[9] 粢:这里是指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
[10] 悄:这里是指忧愁的样子。
[11] 愠:这里是“恼怒”“怨恨”之意。
[12] 肆:本义为“陈列”,这里引申为“展现”。
[13] 殄:这里是“断绝”“竭尽”之意。
[14] 厥:这里是代词,相当于“其”。
[15] 介:这里是“独特”之意。
[16] 墨:墨子,即墨翟,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杨:杨子,姓杨名朱,又称阳子居、阳生,魏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主张“贵生”“重己”。
[17] 苙:这里用为畜栏之意。
[18] 上宫:上等的旅馆。
[19] 屦(jù):这里指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业屦:未织完的鞋子。
[20] 廋(sōu):这里为“搜求”之意。
[21] 设科:办教育。
[22] 餂:这里为用甜言蜜语诱取、探取之意。
[23] 般:通“班”。这里为“颁布”之意。
2.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1]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2] 年秋,先父挈余往,先瞻拜至圣先师像,遂四人同塾。
[3]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4]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互联网+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或子居)。邹(今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孔伋之门人”比较可信。孔子第四代弟子。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1)仁者无敌。——《梁惠王(上)》
(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
(3)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上)》
(5)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
(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
(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
【文本解读+鉴赏力】
本篇是《孟子》全书的最后一篇。全篇原文共38章,比较集中地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本篇所蕴含的孟子治国思想,首先体现在其“民本、仁政”思想上。孟子认为如何对待人民,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非常重要。“不信仁贤”“无礼义”“无政事”则导致国家衰亡。“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第28章)君主必须重视人民,否则就会亡国。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精神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14章)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实际上是一种民本主义思想。所谓“民本”就是以民众、老百姓作为国家社会的根本和主体。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人贵论思想和人本思想紧密联系。
以民为本就要对人民施行仁政,要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第8章)同样是关卡,用处却不一样。古代设立关卡,是为了抵御外部侵略;今天设立关卡,却是为了横征暴敛。可以看出,孟子对当时统治者对人民横征暴敛的不满和极度愤怒。“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第27章)孟子举此三种,一则因为这是当时社会主要税赋,二则主要说明作为统治者一定爱惜民力,征用有度,否则将民不聊生、妻离子散,进而给国家安定带来隐患。这是孟子从税赋的角度阐发他的“民为邦本”的思想。“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第16章)仁,就是人。人和仁合起来就是道。孟子明确主张作为君王一定要实行仁政,否则不仅得到的少,还有可能会得而复失。“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第13章)
孟子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归附。梁惠王为了扩张土地,糟蹋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又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本族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他所爱的人,所以孟子说:“不仁哉,梁惠王也!”(第1章)孟子反对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孟子以商汤和武王为例,说明仁君要以仁爱征服天下,而不是以武力、以牺牲百姓的生命为代价征服天下。“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第7章)孟子从根本上反对战争,反对屠杀,认为杀人者必被人杀,虽非亲杀,但和亲杀没有区别,以此告诫人们,不可妄开杀戒,不然冤冤相报何时了。
孟子对治国者的道德素质也提出了要求。孟子要求为政者有仁爱之心,以身作则。“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第9章)自己没有好的德行,驱使人不合道理,则虽在家庭妻子之间,也是行不通的。“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第20章)孟子欣赏舜具有圣人之心,不为外物所左右:“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第6章)“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第29章)盆成括是一个有才无德之人,这样的人自恃聪明,不走正道,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会招来杀身之祸。孟子在这里强调君子之道在官场的重要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的核心。孟子的治国思想,是以仁政为主要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其民本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阅读思考+创造力】
1.孟子治国之道的核心是什么?
2.如何理解孟子之“仁”?
【互联网+拓展链接】
1.以“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为正反方,分组进行一次辩论赛。
2.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写一篇关于社会治理的文章,不少于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