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礼记·小康

戴圣

今大道[1]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2],各子其子[3],货力[4]为己,大人世及[5]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6],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互联网+注释】

1.掌握下列字词:

[1]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也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2]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指父母。

[3]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

[4] 货力:财物和劳力。

[5] 大人世及:大人,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

[6] 知:通“智”。

2.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1]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2]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互联网+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大小戴”。相传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礼记》,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它和《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汉书》记载《礼记》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

2.《小戴礼记》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使它摆脱了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成为今本《礼记》。全书共分《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内则》《坊记》《儒行》《王制》《玉藻》《冠义》《昏义》《杂记》等49篇,其中的要言精义比《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其叔父戴德所编《大戴礼记》85篇(现存39篇)亦不相同。

【文本解读+鉴赏力】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十三经》中的一种,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共20卷49篇。其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到汉朝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有重要影响。

《礼运》是借孔子之口论述礼的发展演变和运用的一篇文章。《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本篇从《礼记》第九篇《礼运》节选出来,标题是另加的。

此段文字洗练,短小精悍,描述孔子的理想小康社会。“小康”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讫可小康。”这里的“小康”应该是安养、休息的意思。《礼记·礼运》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加以描述,孔子把“小康”描述成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虽然“小康”不及“大同”美好,但孔子认为,“小康”有可能成为现实社会。而“大同”只存在于尧舜时代,这样的社会在他看来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在孔子那里,“小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在经济制度上,“小康”实行的是私有制,天下不再是公共的,而是成为一家一姓的天下,人们生产财货和付出劳力,都只为了自己,且所取得的私人财产还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即通过“正君臣”“立田里”的方式将这种“货力为己”制度化。在分配上,“小康”提倡的是“以功为己”,论功行赏,以“礼”来衡量尊卑贵贱和确定财产分配,这是“家天下”条件下的秩序基础和保障。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小康”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人人只孝敬自己的父母、只爱护自己的子女。在社会劳动观上,“小康”之世是“货力为己”,即劳动以自己为中心,为了自身的需要。在社会组织主体上,“小康”讲求“贤勇知”,但又具体化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以及与他们相似的君王来对国家进行管理。而这些君王不是民选的,而是“谨礼”、世袭所致。

在社会关系原则上,“小康”是“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即开始有了明确等级尊卑和世袭的封建礼制,而且统治者要施行法纪。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与社会治理状况上,“小康”是“天下为家”,人有了私有观念,生产力低下和分配的不公,导致人际关系也比较紧张,强盗、小偷、乱徒、贼党时有产生,社会也不是很稳定,但统治者也有一套相应的管理策略,需要“刑仁讲让,示民有常”,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由上可见,孔子的“小康”社会虽然存在许多社会问题,如冲突、隔阂、财产私有、奸谋常用、战乱常有,但“小康”社会有良好的制度——“礼”的存在。有了“礼”作为社会运行的准则并且认真执行,就可以约束人心,使君臣有序、父子有情、兄弟和睦、夫妻和美、社会安定。这个社会虽然次于“大同”,但在孔子看来,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理想社会。孔子关于“小康”社会的描述体现出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比较务实的一面。

【阅读思考+创造力】

1.在孔子那里,“小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它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小康社会有什么区别?

2.为什么孔子认为“小康”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理想社会?

【互联网+拓展链接】

1.阅读《礼记·礼运》,分组讨论“大同”与“小康”的区别。

2.试以英文翻译本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