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三章)
圣人无常心[1],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2]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3]焉,为天下浑其心[4],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5]。(《道德经》第49章)
以正[6]治国,以奇[7]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8],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57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9]。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10]。(《道德经》第78章)
【互联网+注释】
1.掌握下列字词:
[1] 无常心:长久保持无私心。
[2] 德:假借为“得”。
[3] 歙(xi):吸气。此处指收敛欲望。
[4] 浑其心:使人心思归于淳朴。
[5] 圣人皆孩之: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质朴的状态。
[6] 正:此处指无为、清静之道。
[7] 奇:奇巧、诡秘。
[8] 伎巧:指技巧、智巧。人们的伎俩很多。
[9] 无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10] 正言若反:正面的话好像反话一样。
2.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1]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2]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3]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4]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互联网+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他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该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来被庄周继承和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2.外国人论老子:
(1)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1770—1831)在《历史哲学》中说:“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拜。”
(2)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曾评论《道德经》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眼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3)法国哲学家德里达(1930—2004)认为:“整个西方思想与民族精神,都以逻各斯为中心概念。逻各斯是西方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二者惊人的相似,可以说是逻各斯与道同在。”
(4)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1885—1981)在《世界文明历史》中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
(5)日本当代学者卢川芳郎说:“《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6)苏联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是属于全人类的。”
【文本解读+鉴赏力】
《道德经》一书,又名《老子》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部分,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计5000字左右。
《道德经》第49章表达了老子的政治思想。文中所讲的“圣人”,是老子理想中的执政者。老子说的“圣人”是指符合“道”的统治者,即是不能有自己的意志,而要有百姓的意志,也就是不能有自己的主观意愿,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有“我执”。“圣人无常心”,就是圣人永远不要有自我意志。不能从自我意志出发去决定好恶、判断是非,也不能以自我意志去限定百姓意志。而要反过来,以百姓意志为主去决定自己的意志。这就叫顺应自然、符合大道。这样,我与百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才能打破、距离才能消除,从而达到人我合一、天我合一。对待“善者”和“不善者”的态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善对善,以不善对不善,这是有差别的态度;另一种是无论是善还是不善,都以善对待他,这是一种无差别的态度,是慈悲、慈爱的表现。老子采用的是后一种态度。这也是一种“德治”态度,以宽容的胸怀来感化人民,包括那些不善者,从而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尤其是启发不善者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改变自己的不善。这样一来,天下人的品德都向善了。同样,对待“信者”与“不信者”的态度也有两种,老子采用的是无差别的诚信态度,以此去感化不信者,从而改变不信者的价值观,使天下人的品德都归于诚信。
《道德经》第57章是对“无为”的社会政治观点的概括。在本章里,老子以“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反证应以“无事取天下”。结尾假托有道的圣人之言,长言无为之治,章法井然。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严峻的现实使他感到统治者依仗权势、武力,肆意横行,为所欲为,造成天下混乱的局面。所以老子提出了“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治国方案。此方案充满了脱离实际的幻想成分,但这对于头脑清醒的统治者为政治民还是会有益处的。
《道德经》第78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阅读思考+创造力】
1.简述老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现实启示意义。
2.老子提出的“无为”的含义是什么?
3.谈谈你对“正言若反”的理解。
【互联网+拓展链接】
1.老子说的“圣人”和孔子所说的“圣人”有何不同?
2.观看电视剧《老子传奇》,体会艺术世界中的老子形象。